刘亦菲说得对:人生40才开始,40之前都是调研
刚看预告片那会儿,是对《玫瑰的故事》期待更高一点,毕竟主打一个现代女性的情感与生存,是个能引发思考的主题;同时略略觉得《墨雨》这类古偶复仇大爽剧,那就是单纯消遣呗……
40之前,都是调研
你还相信爱情么?
同期热播的《墨雨云间》吴谨言一边报仇一边谈恋爱的戏码,我就看得十分入迷,推动剧情的都是“阴谋和权术”,但咱们看剧为的却都是“你们俩怎么还不牵手,怎么还不接吻,快给我原地洞房”……
这两部剧追着追着,都感觉我有点人格分裂了:
一看玫瑰我就想,怎么还在谈恋爱,她怎么读书上学找工作带娃怎么啥都是一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轻松,只有谈恋爱费劲呢?
但一看墨雨我又变了:怎么还不谈恋爱,天天造反伸冤夺权杀人拯救国家,怎么啥啥都费劲,谈恋爱至于还那么费劲么?
艾玛,我一个40岁的成熟女性,怎么对爱情的态度如此摇摆不定呢?你们呢,我亲爱的云闺蜜们,你们还相信爱情么?
对“架空的爱情”,就是动不动就国仇家恨,爱起来就生死相许这一种,为什么我会有经久不衰的瘾头呢?
对“生活款的爱情”,就是需要一边上班一边谈的这种,为什么光说谈恋爱不说上班,我会有点生气呢?
对“我家里的爱情”,就是回家看见躺在沙发上的老公的这一种,为什么我会心情复杂,好像说爱情也想生气,说爱情早就没了更想生气呢?
在看这两部剧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毕竟都40岁了,要养娃创业追寻更完整的自己,谁还有空为爱情动脑子。
但恰好这两部剧放在一起,恰好玫瑰提到了荣格,恰好让我想到:
年轻的时候想谈恋爱,去谈恋爱,是冲动和好奇主导的,大脑参与得少(所以容易上当);
等长大了一点,再谈恋爱,是冲动、好奇混合着“客观条件的计算”,大脑是参与了,但主要用来计算双方的条件和我的需求(所以婚后会说,我真是瞎了狗眼,当时怎么没看清……)。
但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人人都知道完美的爱情是两个灵魂的呼应,可我们却连自己的灵魂到底是个什么形状都不知道,谈何“找到最匹配的另外一半”。
到了这把年纪,找另外一半这件事,肯定不那么重要了,要么已经找对了,要么已经认命了。
但是回头看看,我自己的灵魂到底是一个什么形状,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所谓的中年危机,并不是世界变了,或者世界对于中年人格外残酷,而是可能前半生就一直没有搞清楚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适合什么。
一直都只仗着年轻力壮去应付一切——
大学专业不喜欢,应付到毕业;
工作单位不合适,应付到拿工资;
找的丈夫,面对的公婆,养的孩子相处起来,都搞不清楚为什么那么难,继续咬着牙应付下去。
直到真的累了,过去能勉强应付的现在应付不动了,中年危机就出现了——我们又被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但上一次的路口井然有序,有高考有分数线,全国人民都在给我们指路——喏,往那边冲。
但这一次的十字路口,世界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却只有我孤孤单单地站着,不再有人能告诉我,哪个方向失败的可能性最小。
我之前写过不少文章,和大家分享中年人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育儿,如何在职场找到第二成长曲线……这些都是很实用的分享。
那今天就讲一点“没用”的吧——假如你也走到了中年的十字路口,人生充满了疲倦和焦虑,想要改变却没有行动的力量,那就暂时放下现实,走走“心灵和灵魂”这条路。
例如放空现实,多刷点爱情剧,读点小说,多回忆回忆青春年华,看看心理学,做一些无用的事,纯粹想一想“对我来说什么是爱情”“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爱情”……
这些问题的关键词,其实都是“我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形状”。
想通了自己到底是啥样,想通了爱情,一样就能想通“工作”“家庭”和“明天的日子该怎么过”。
读荣格的快乐
既然开头提了一嘴荣格大师,那就推荐几本荣格的书吧。
作为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书属于严肃心理学著作,确确实实不太好读的,二是学术著作再翻译过来,更难啃;三是荣格生于1875年,死于1961年,跟咱们是真的有时代鸿沟的。
所以不推荐大家直接下单去买书,虽然不贵,但是买回来读一页两页放家里落灰,还是不合算的。不妨先在图书馆借阅,或者微信读书等APP上找一找电子版。
《未发现的自我》这本书名就直指中心,鼓励我们每个人在繁杂的现代社会,主动的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尤其是要去探索自己的潜意识。
如果对“我自己有多重要”这件事有兴趣,那可以慢慢读起来试试看。
《金花的秘密》是荣格与德国汉学家理查德·威廉合作完成的书籍,非常神奇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家经典和心理学的关系,推荐对传统文化有一些了解的朋友们读读看。
最后,读不下来是正常的,看了一行字就睡着更正常——至少下次有家人和朋友失眠的时候,你可以说,来,读读这本书吧。
正在团
👉 课程返场 | 复购率最高,涨价前最后一团!手把手帮你搞定暑假安排!
大J叨叨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