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牲产队长 来源:牲产队
提高个税起征点,不能一拖再拖!
全文1461字,预计阅读需3分钟。
今年,董明珠又提了,建议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则提议,个税起征点提高到8000元。这两条建议都登上热搜了。舆论不一定能反映最终的决策,但能反映大众的期待。
很多人觉得,个税起征点提高到8000,或者1万,步子迈得太大了。就算按8000来算,也一次性提高了3000元的起征基数。中国绝大部分人的工资是不到8000块的。要是以8000为个税起征点,那中国90%以上的人,都不要缴个税了。毕竟,月入1万以上的人口占比才10%左右。个税除了财政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时刻提醒,公民有纳税的义务,要增强公民纳税的自觉感。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有理。公民纳税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消费税,增值税,燃油税,基建税等,几乎无处不在。不管缴不缴个税,公民都已经尽了纳税的义务了。你去买一个牙膏、牙刷,吃一个包子、馒头,都计税了。哪怕买彩票,不中奖,里面也是包含税的。
1980年的时候,个税起征点就设定为800元/月,当时人均月薪才64块钱。从那个年代来讲,能纳上个税,那都是绝对的顶层收入者了。也就是说,政府是可以接受绝大部分人都不缴纳个税的。普通工薪阶层真正开始大规模缴纳个税,是2001年。这一年,中国人均工资超过了800元,达到了905元,大部分人的月薪终于来到了个税起征点800元以上。
此后,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就都是紧跟人均工资来了。2006年,个税起征点上调至1600元,当年人均工资为1750元。2008年,个税起征点提升至2000元,当年人均工资为2436元。2011年,个税起征点再次上调至3500元,2018年,则进一步上调到5000元。从2006年开始,截至到2018年,个税起征点一共上调3次,平均每4年上调一次,最迟的一次是间隔7年时间。如今,距离上一次提升个税起征点,也有6年了。
2022年,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是5436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是9502元。综合下来,全国平均工资7469元。按照过往经验,个税起征点紧跟平均工资水平,应该达到7000元左右。考虑到,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滑,对职业前景预期不明朗等因素,个税起征点是可以上调至8000元的,让大部分人暂时不用缴纳个税。
这么做会不会降低公民纳税的自觉性呢?在队长看来,绝对不会。为什么?因为人这一辈子,从出生到死亡,首先离不开吃喝拉撒,然后就是离不开税收了。当一个小孩,从医院里抱出来,他/她的一切开销,就都是含税的了。而且,少收的个税,不会消失。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不是钱太多花不完,而是钱不够,没得花。凡是减税节约出来的钱,基本都会被花掉,重新流入市场。这就会带来消费,消费拉动生产,生产带动就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重新产生税收。少征的个税,又会以增值税、消费税的形式返回。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有好处的,经济规模的扩大,比个税重要多了。
经济增长,会带来收入的增长。当全国平均工资超过8000元时,这个税不就又缴上了吗?设置一个较高的个税起征点,大家才会以缴纳个税为荣。因为收入高了,才缴税多了,它带来的就是缴税的幸福感、荣誉感。普通收入群体在生活拮据的时候,缴纳个税,反而是一种痛苦。
在当今这个时代,月入5000块钱能干嘛?如果没有额外收入,或者保障性补贴,也就是保持基本温饱而已。
提升个税起征点,就是提高纳税人的幸福感。要增强内循环,扩大内需,就必须让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老百姓有钱,不要担心他们不花,真正有钱不花的人,哪里是普通的老百姓啊?
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 经济学人小助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