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老人狠批当代“脆皮”年轻人,国家有你,倒大霉了!
鲁迅先生笔下里有一个经典角色唤作“九斤老太”,作为一个抱残守缺的老年人,她自然是各种看不惯当时年轻人的作为,于是整体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也就成了耳熟能详的名句: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而在英国的大街小巷,老一辈人对于年轻一代的不满声音也逐渐喧嚣起来,此起彼伏,他们用各种英国人特有的方式,表达起对于年轻人“脆皮”属性的失望,认为英国的未来十分暗淡。
啥意思呢?和当下国内热门话题一样,英国的老人们也嫌弃年轻人“太娇气,吃不了苦”!这一切,从那些认为自己只需轻轻松松就能享受福利的年轻人开始说起。
退休老人们坚信,今天的年轻人太过“懒惰”和“自以为是”,年轻人们把责任推给了新冠,声称疫情让他们丧失了社交技能。
有一些年长者甚至呼吁恢复国民服役制度,以期让这些不愿意从底层做起、一步步向上攀爬的“雪花”一代硬气起来。
72岁的Lisa和77岁的Iris这对年逾古稀的铁娘子,对现代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表示了强烈的不满。Iris毫不留情地说,年轻人认为什么都不做就能领取到社会福利,这是整个社会愈发软弱化的表现。
与此同时,英国的年轻人也站出来反驳,他们有自己的难处。不愿意在朝九晚五中浑浑噩噩,拒绝被社会不公平对待,他们声称这并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对于工作环境的新期待。他们还抱怨学校没有教给他们如何找工作,面对激烈的竞争和被拒绝时的恐惧,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说实话,小编也能理解当下年轻人的困境,问题不仅仅是工作态度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面临的工作环境已经和他们的父母、祖父母时代大不相同。
现在,即使是所谓的“入门级”职位,也常常要求有三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这让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如何是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英国官方数据显示,25岁以下的“经济活动不参与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年轻人们一方面发现自己手头的学历不值钱了并不能帮他们找到薪水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大家都想着当网红,当意见领袖,或者视频博主,那些看上去更酷炫的工作。
甚至英国的薪金水平也让这些年轻人为难,他们宁愿去别的国家工作,只为一份符合自己要求的薪水。
此外,疫情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心理状态。
许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如TikTok,分享他们对于领取福利、不参加工作的玩笑。
一个视频标题为“靠救济金生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显示一个年轻人走过购物中心,说:“今天我打算在下午2点喝酒和抽烟,我对此感到非常兴奋。”
另一个视频显示一群年轻人随着音乐点头,标题为:“当救济金翻倍时。”
第三个帖子则显示一位女性展示每周的福利金为£1,151,说:“有人请告诉我,当这是我每周得到的信用额度时,我为什么还要去工作?我的意思是,为什么我要工作。我一周的收入相当于你们的月薪……我正在过着我最棒的生活。”
老人们自然看不惯这些颇有争议的玩笑,难怪他们各种看不上Z时代的年轻人了。
不仅是英国的许多年轻人丧失了积极昂扬的斗志,隔壁法国的青少年群体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已经失去了良好的健康和心理状态,00后,甚至10后都在走向抑郁和沉沦。
根据最近波尔多大学的一项研究,四年后的封锁期间,41%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状,自封锁以来,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恶化。相比之下,卫生危机前该比例为26%,以至于18至24岁青年的自杀念头从Covid之前的21%上升至2023年的29%。
为了解释他们的焦虑源头,受访学生提到了经济困难、压力大的学习,或是失业。
一些社会因素也影响了年轻人的心情。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地缘政治背景,包括国际冲突以及气候变化,这让他们的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
流行病学家梅丽莎·马卡利观察到,“这些年轻人在恢复疫情前的心理状态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而那时的心理状态其实已经相当不佳”。她还认为,需要“使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化,因为我们知道围绕心理健康其实存在许多污名化”。
其实,一些失去动力、行为出现偏差的年轻人其实是病了,父母和长辈如果不予以理解和爱护,而仅抱以不屑、鄙夷根本无益于他们的恢复。
在去年1月30日的政策宣言中,首相加布里埃尔·阿塔尔保证要将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作为“政府行动的重大事业”。
巴黎一家医院的精神科主任认为,现在是时候投入资源了,而且是“大量的资源”。他担心,“如果我们现在不全力以赴,几年后我们将面对一个被牺牲的一代”。
不是所有年轻人都选择避开工作。许多人表示,他们非常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竞争激烈、安全考虑、以及与学业的冲突——这变得极其困难。
比如像一位名叫Anna的大学生,虽然被归类为“经济活动不参与者”,但她坚持说自己确实在寻找工作机会,只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这场跨代的争论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世代在社会动荡之后,对于工作、生活以及社会责任认知的差异。
身处发达社会,哪儿那么容易就被饿死呢?而受社会发展和当下社交媒体的影响,也让他们心里有了更多的想法。
但是小编还是觉得,探索并发掘自我当然是好的,但是当下欧洲年轻人追求的这种“自我”,有多少是自己真心了解后向往的,又有多少是透过社交媒体的“滤镜”而盲目追求的,还有多少是深陷抑郁而失去动力和自驱力的呢?
-END-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3193389/Gen-Z-think-benefits-bring-National-Service-Pensioners-slam-lazy-entitled-work-shy-youngsters-moan-jobs-Covid-left-without-social-skills.html
点「赞」「在看」为我们打call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