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虚构叙事的虚构性?
一部文学作品,往往诞生于作家脑海中的一个想法,但仅有一个想法或灵感是很难达到读者心中的艺术期待,成为一部优秀著作的,也难以塑造出那个供千万人读解出不同意味的“哈姆雷特”。
作家们总要对生活中相关素材积累详尽观察,以及对写作方法的尝试与抉择,时间的打磨、精雕细琢,甚至多次的删减与修改后才能创造出不朽经典。
《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
纪录片的创作同样如此,导演拍摄一部纪录片作品,也要经过选题、确立文本、选择拍摄手法、现场的即兴抉择、与后期剪辑的取舍等漫长的阶段。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书写者不懈地坚持,与扎实的专业积淀。
自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首次使用了“documentary”这一词汇(意为“文献资料”或“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后,“纪录片”作为电影的一种形态被正式命名与确立。然而,电影史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关于究竟“什么是纪录片”的定义仍是一个问题。如何廓清纪录片“真实”与“虚构”的边界问题,仍一直处于被讨论之中。
其实,一部纪录片的拍摄,就是一次大型的“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近年兴起的“非虚构文学”,是一种既可以满足大家深入了解真相的欲望,又能够采用叙事化的笔触,将将故事娓娓道来的一种文学体裁。总而言之,这样的创作模式结合了主观经验和真实记述,同时兼备着观看性与逻辑性。
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与“非虚构文学”的共通之处便在于此——它们在艺术创作的领域中,像一条平行线,无限贴近着现实,而又别于对现实的完全复刻与局部再现。因此,每当架起机器用镜头拍摄、记录世界真相的时刻,正是导演书写真实的一次过程。
想要了解更多记录片知识,欢迎报名孙红云老师【记录与叙事】课程~
扫描上图即可购买课程
下单成功后
请联系小助手
写完的宝子
别忘了添加课程小助手
备注:问卷
我们将每周抽选3位小可爱
送出图书盲盒各1份
近 期 好 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