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食物中毒”省份排行榜,你家乡排第几?做到这5点帮家乡退榜

“食物中毒”省份排行榜,你家乡排第几?做到这5点帮家乡退榜

8月前

太长不看


1、根据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数据,山东省发病人数最多,云南省发病率最高。


2、就病因来看,毒蘑菇导致的事件和死亡人数最多,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而在有毒动植物(不包括毒蘑菇)及其毒素引发的事件中,未充分做熟的菜豆是最常见病因。


3、掌握5个食品安全要点,让你安全吃饭不拉肚子。


说起食物中毒大省,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云南,毕竟云南的毒蘑菇实在太出名了。


但前不久,“中国食物中毒第一大省是山东”上了热搜,山东的朋友们不仅没质疑,反而纷纷以家中长辈的“饮食原则”支持这一结论:


“食物长毛了,撕掉那块继续吃”

“苹果烂了/西红柿流汤了/土豆长芽了,切切还能吃”

“剩饭剩菜有味了,热热就好了”

“……”


食物中毒第一大省,到底是云南还是山东?


在列数据讲道理之前,得先弄明白“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的区别。【如果已经清楚两者区别的朋友可跳过第一部分。】


食物中毒 ≠ 食源性疾病


日常交流中,常常会把“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混用,有时为便于大家快速理解,专业人士也会把“食物中毒”等同于“食源性疾病”,实际上这两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食用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类型,主要症状就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烧等[1-2]。


从发病时间和主要症状来看,还是很贴合大家日常所说的“食物中毒”的。


图源:pixabay


食源性疾病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也就是说,除食物中毒外,食源性疾病还包括因摄入食物而引起的慢性毒害,以及因食物而感染的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等。


谁是食源性疾病大省?


无论山东还是云南,都是食源性疾病大省。


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看,山东位列第一,云南紧随其后[3]。所以,热搜说“中国食物中毒第一大省是山东”还是有道理的。当然,这个第一也有山东是人口大省的因素。



这些数据来源是 2021 年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调查的所有发病人数在 2 人及以上或死亡 1 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身边吃坏肚子的事儿挺多的,怎么全国的“统计”数据并不高。我们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数量肯定是高于这份统计数据的。


发病率(每10万人发病率)来看,云南第一,山东和海南并列第二。排除人口因素,只看发病率,山东确实比云南低了不少,但跟其他省份相比,还是高了。



死亡人数来看,云南依然是最重灾区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建议各省还是去争一争倒数第一吧。


如果你想看看自己所在省份的情况,可以点击查看下面的图表。


点击查看大图


云南的毒蘑菇,大家都知道,那其他省份和地区为什么食源性疾病也这么多呢?


毒蘑菇和微生物


根据监测数据, 2021 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病因明确的占 59.62%。


这些致病因子大致分为:毒蘑菇、微生物性、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化学性、真菌及其毒素、其他混合因子及不明原因。


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 49.13% 和 67.86%。


图源:pixabay


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到了 53.05%。在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菌。


而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不包括毒蘑菇)引起的暴发事件中,菜豆(未做熟)导致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 43.31%和 53.46%,乌头碱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 59.09%。


化学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中,甲醇(工业酒精)导致死亡人数最多,占 61.54%。


不同场所,病因不同


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家庭和餐饮场所仍是主要发生场所,这跟以往的监测数据是一致的。


家庭中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主要原因就是误食毒蘑菇和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


餐饮场所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殃及人数很广,所以发病人数最多,主要病因是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微生物污染,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以酱卤肉、蛋类食品为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主要以甲壳类、贝类为主。


图源:pixabay


夏秋季是高峰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高发,主要就是因为毒蘑菇、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和有毒动植物及毒素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5-9月[3-6]。


具体到最近的2021年的监测数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峰集中在 7-9月,微生物性和毒蘑菇性事件数 5-9 月较多,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在 5 月引起的事件数最多[3]。


图片来自:参考资料[3]


做到这五点能预防


像文章开头山东朋友自曝的那些“家庭饮食原则”肯定是要不得的。


针对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和引发因素进行预防,大概是最有效的办法了。


致病原因前面说得比较详细了,食源性疾病的引发因素最常见就是误食误用,其次是未充分烧熟煮透、生熟交叉污染、加工储存不当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点来做,绝大部分的食源性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7-8]。


明智选择:

选择安全的食材


① 选择卫生状况良好且信誉可靠的商铺。


 不采摘野生植物,特别是蘑菇,不购买野生动物。


③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不要选择有破损、瘀伤、发霉的食材。


④ 如果家中存放的食材出现发霉、腐烂等情况,整个都放弃吧,微生物可能已经布满整个食物了,而且有些毒素是加热也不能去除的。


保持清洁:

保持双手及用具的清洁


① 不只拿食物前要洗手,准备食品期间也要经常洗手,避免交叉污染食材。比如,摸过生肉后一定要认真清洗双手再去处理熟食。


② 要注意定期清洗和消毒存放食品的场所和设备。


生熟分开:

生熟食材分开存放


① 生的禽畜肉和海产食品要与其他食品分开。


② 不只是要分开存放,操作时也要注意生熟分开,案板、刀具、盛放器皿都要分开


彻底熟食:

彻底煮熟食物


① 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


② 最好使用食物温度计确保食物中心温度达到 75°C。


5个简单的烹饪兼判断标准


家禽畜肉及其汤汁变得清澈,不能是淡红色,切开不能见血。


煮蛋时,蛋黄要煮到凝固,如想吃溏心蛋,最好使用可生食蛋。


贝壳类应加热至内部温度达到 90°C 并维持 90 秒,或在100°C 的沸水中煮至外壳打开,然后再煮3-5分钟。


鱼类的话煮到鱼肉变为不透明,容易去肉去骨。


制作汤、煲等食物,最好能煮沸并维持1分钟。


③ 熟食再次加热也要彻底。


安全温度:

食物存放在安全温度


① 食物做熟后尽快食用,在室温下存放不能超过2小时。室温下存放超过4小时的食物,最好扔掉不要再吃了。


② 食物做好后如果不立即食用,要存放在适宜的温度,冷食应保存在 4°C及以下, 热食应保证在 60°C 以上。


③ 剩菜剩饭或易腐坏的食材,应及时冷藏,最好温度在4°C及以下


④ 无论是冷藏还是冷冻,食物也不要在冰箱中储存太久


参考文献

[1] 罗海波, 何来英, 叶伟杰, 等. 2004—2013 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 27(1): 45-49.

[2] 王霄晔, 吴晓旻, 王锐, 等. 2018 年第一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18, 33(6): 452-456.

[3] 李红秋,贾华云,赵帅等.2021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04):816-821.

[4]李红秋,郭云昌,宋壮志等.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1,33(06):650-656.

[5] 韩海红,寇柏洋,马洁等.2018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04):822-829.DOI:10.13590/j.cjfh.2022.04.030.

[6] 付萍,王连森,陈江等.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31(01):64-70.

[7] WHO - FIVE KEYS TO SAFER FOOD MANUAL[EB/OL]. [2024-03-19]. https://iris.who.int/bitstream/handle/10665/43546/9789241594639_eng.pdf?sequence=1

[8] 香港特别行政区食物安全中心-家家食安心[EB/OL]. (2023-02-01)[2024-03-19]. https://www.cfs.gov.hk/tc_chi/consumer_zone/safefood_all/five_keys.html


编辑:鱼藻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营养师顾中一ID:yy4gz1),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果壳

相关新闻

网络热梗“班味”是啥味儿?这几件小事可以帮你“去班味”美国「纳税过高」想到手年薪$10万「真实收入」需要多少?这份榜单告诉你国内车企新一轮降价潮来袭!小米“立功了”?贾跃亭点评上热搜,网友:你这几年造的车还没雷军一天多最新官宣!新西兰这5种钱,将发生重大变化!你手里的将成为“古董”!未来这款纽币可能也会换?!许多人都不知道……大多美国人认为纳税过高!这份榜单告诉你,要想到手年薪$10万,“真实”收入需要多少?一张购物照片引起全澳共鸣!WWS物价太高了,“这点玩意也要$20”?@英区华人,你“性福”吗?这份性福报告,或颠覆认知…女人“老得慢”,离不开这5点,看看你有没有独立站如何摆脱系统不稳定的“漏洞”?这家企业做到了!澳洲“加薪榜”出炉!这5大职业遥遥领先,最高涨幅超28%买二手车省钱?这5款“雷车”买了恐得不偿失看视频涨知识|「便秘」怎么办?注意这5个方面……这些好习惯你有吗?做到这一点「延寿15年」你穿衣服还有“内衣印”? 这件「会隐身的内衣」,真的太神奇了!!!万人求!“退烧神器”竟然是这款饮料?台湾冠军伴手礼原来是它?好莱坞明星之妻,为啥帮着办这张“逮捕令”?“胖猫之死”反转?这5个细节,被太多人误解“胖猫之死”反转?这5个细节,真相来了30岁提前“垮脸”?有它在,帮你稳住年轻态突发!澳元疯涨,即将“破5”?大批华人哭晕!这名悉尼华男全网爆火,背后原因竟是…旅行|从温哥华到德国,只要4小时车程?这座“德国小镇”等待着你……“即使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你也值得被爱。” 这段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令人动容去澳洲需要注意什么?英国女子:“怎么从来没人告诉我这点!?”夫妻一起运动更有效?研究打脸:上了年纪“这点”很难改变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