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纽约时报作者卧底美国精英大学一年后,揭开藤校招生的这些“黑箱操作”…

纽约时报作者卧底美国精英大学一年后,揭开藤校招生的这些“黑箱操作”…

8月前



随着昨天斯坦福放榜,向中国学生发出50枚offer,Class of 2028美本放榜季正式收官!


我们一共统计到1009枚藤校 & Top10大U & Top10文理学院的录取,其中国内藤校&Top10为395枚,比去年下降了5%!包括杜克比去年少了10枚offer、布朗少了8枚、康奈尔少了12枚、JHU更是少了15枚……


难怪有人感慨,藤校和大U是不是“正在抛弃中国学生”?到底美国顶尖大学如何筛选学生?


美本录取的过程向来有点谜之味道


你知道,你辛辛苦苦提交的申请材料,可能还没等招生官仔细审阅,就会被无情地放到拒绝或waiting list这两组里吗?




你知道,审核你材料的可能并非全是全职的招生委员会成员,学校还会雇佣不少兼职人员去给你的材料打分,这些“兼职人员”的身份你清楚吗?




你知道为什么即使你成绩是全A、或者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可能还是会被秒拒么?



现在却有个人把大学招生录取的那些“黑料”揭露出来了。

Who Gets In and Why在美国亚马逊Education Administration版块上位列第一:

作者Jeffrey Selingo是一位知名的教育作家和专栏作家,从事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课题超过20年。

为了揭秘美国精英大学的录取过程,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到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以及戴维森学院(Davidson College)三家精英高校的招生办公室一探究竟。

最终,完成了Who Gets In and Why这本著作。

书里详细写了申请者是如何被筛选或者pass掉的,招生委员会在成绩、文书、先修课等几方面打分的比重、他们最看重的录取要求是什么、家庭经济条件与录取的挂钩相关性、以及名校招生中的“暗箱操作”等内容。

2023 真棒·美本盛典来了!

 最新收获「哈耶普斯麻」的顶尖顾问

携手牛娃儿 

👇赶紧报名预约👇

3月31日全天美本盛典马拉松直播

当你提交完申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大学申请材料提交完毕后,就像扔了个石头进了湖里,开始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活动。

每所大学都有着自己的审阅流程,但总体来说流程类似:

学校首先将收到的申请材料按地理区域划分,分给不同的审阅小组。这些小组通常以两个人或几个人组成,审阅同一地区送来的申请材料。

因为申请季中,一所高校全职的招生人员只有不到20人,而一所精英大学收到的申请材料超过好几万份、甚至更多,因此大部分的“初级”审阅工作由兼职的审阅者来完成。

兼职的审阅者多为在读的研究生或本科生,他们经过一系列培训后会参与到审阅申请的工作中。通常,审阅每份申请材料平均花费8-10分钟,而一份申请材料学校通常会关注以下方面:
1
申请者高中时的成绩、标准化考试的成绩、申请者所在高中提供的预科课程的质量。如果申请者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他们被录取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2
录取人员会再关注个人陈述或申请文书中展现出的品格、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3
老师在推荐信中对申请者的评价、申请者的父母是否是该校的校友、以及申请者是否是少数族裔等因素。

美国这种不只看成绩、而是全方位考察的录取方式(holistic admission),确实可以让一些在其他方面与众不同的学生(比如热心公益、有创业经历、丰富的课外活动)显现出来,增加自己被录取的机会;但作者坦言,这也导致录取过程的不完全透明和黑箱——因为它没有一个统一的、精确标准。 

在第一轮基础审核中,按照一些硬性标准(比如绩点、考试成绩等)审阅者很容易筛选出来更符合要求的申请者,其他未被选中的人、或者审阅者之间无法达成共识的申请者将会被放在进一步审阅的池子里。

进入下一关的学生,审阅者会从两个方面给申请人打分(通常是5分制):

  • 一个是学业能力(academic performance)

  • 一个是个人因素 (personal factors)

学生A


比如,学生A高中成绩和标准化考试成绩都很好,可他没有参加太多课外课程或者社区活动,那么这个学生可能就在学习能力上得5分,个人因素上得3分


学生B


学生B在高中成绩上平平,只能得3分,但在个人文书和推荐信里展现出了一个家境平凡甚至贫困、但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某些难事情、展现出乐观积极善良性格的申请者,那么他在个人因素上可以得5分,综合得分下来并不比一个学霸弱。

完成这一环节后,招生官会根据综合得分来让得分高得申请者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shaping——录取委员会的人会在已有人选中、或者有争议的候选者种来塑造他们想要招收的这届学生的样貌、敲定最终录取名单。

作者提到一个案例--

有名优秀的申请者,但三位招生官讨论了12分钟后觉得他并不是该校想找的学生,可以归入拒绝组;可这名学生有些经历确实挺突出,所以招生官决定几天后重审他的申请材料。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审查和讨论,这名学生最终被放入录取名单。

申请美国名校一直带有一些玄学的味道,这种“玄学”的多发生在shaping环节。

作者坦言,进入shaping环节的申请者,成绩、奖项已经不是决定性因素,起决定因素的是学生的家庭背景、种族、性别、选择的专业等软性因素

比如,在一个想让自己学生组成更多元化、女生又多的学校里,同等条件下,少数族裔的男性肯定更容易被录取。


这四个因素会让申请者被秒拒?

哪些因素会让一名申请者被精英大学拒绝呢?
首先,最直接的因素是一所大学申请者的激增。

作者提到某所高校的统计模型,预测出当年发放offer的数量会过多,需要删减一部分学生才行。于是,招生组从录取名单中剔除了1000多名学生,把他们扔进了waitlist或者直接拒绝。

其次,学术成绩不够优秀的申请者。

如果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单上有不少B,被精英学校拒绝是很自然的事情。

还有,就是“无聊的优秀者”也容易被拒绝。

所谓“无聊的优秀者”就是一名申请者成绩好、活动多、先修课也足够,但这些课程、参加的活动与大学选择的专业都不相关。

这种申请者在招生官看来就是没有清晰目标、能力也不好判断、只是为了申请和考试而优秀的人,他们在当下越来越容易被拒。

最后,是录取成本。

一所高校的录取成本是指学校为了招收一名新生所需要投入的资源和费用。如宣传和招生活动的费用、招生办公室的运营成本、招生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支出等。

我录取你你会不会来?给你提供多少的助学金你愿意来?超出需求的助学金学校要不要负担?一名申请者值不值得学校为你出这笔钱?这些都是学校要考虑的录取成本。

书中提到两名优秀的申请者因为经济原因被拒:一个男生他在600多人的高中班级中排名第五,GPA 3.96,SAT 1450,他希望学校在大一时给他 66810美元的助学金;另一个是女生,她的成绩单上有九门AP课程,SAT成绩为1430,她提出的助学金申请是57000美元。

但这所学校负担不起如此高额的助学金,最后也只能“忍痛割爱”他们。

不过也有例外,有时候你申请高额奖学金反而可能会比申请部分奖学金更容易被录取。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财大气粗”、采用的是need-blind(不考虑经济能力)的学校。

提供部分奖学金很可能会让申请人最终选择别家,所以这些学校反而会用提供大额奖学金的方式来吸引适合的学生加入。这就完全考察申请者对学校和自己匹配度是否做过详细调研了。


究竟是教育还是生意?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与其说是教育、更像是生意多一些。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来说,精英学校就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

从学生注册完SAT等考试后生意就开始了。学生和家长会接收刀大量学校的宣传册、电子邮件,这些广告通常来自精英学校。

因为只有精英高校有经费和手段会利用高度复杂的营销组织(比如大学排名、定向广告、宣传册、社交媒体参与等)来甄选出愿意支付全额学费的学生(多数情况下只有这些人愿意来参观)。

有一种说法是:顶尖学校将校园参观(open house)称为“百万美元之旅”——一次参观4名学生可能带来100万美元的潜在学费。

那些“含金量”不够、或者带着撞大运的“盲目”申请者只起到了“哄抬物价”的作用,在一个只能花10来分钟去阅读一份申请材料的体系里,这些人只是增加了申请者的数量,以显示学校多么抢手。

另外,在申请这本“生意经”里,自然也避免不了一些“暗箱操作”。

所谓的“暗箱操作”其实就是特殊分类。比如,在学术成绩和活动不相上下的情况下,被招募的运动员、少数族裔、捐赠者的孩子、legacy学生、本校职工子女、校长推荐的学生、来自美国某个缺乏代表性的地理区域的学生、具有向学校输送“优质”学生的良好记录的高中都可以成为录取中可操作的空间。 

对于那些不符合“特殊分类”的申请者来说,被录取没有捷径,只能靠好的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以及优秀的课外活动去拼一把,剩下的就交给运气大神。

去年,媒体们广泛报道过Stanley Zhong的申请故事。

他毕业于硅谷著名公立高中,成绩拔尖,SAT和GPA接近满分,多次获得Google、MIT等国际顶级编程赛事大奖,还创办了自己的小公司,还受邀电视台在节目中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

外人看来他是华裔爬藤的模板。但结果是他连续被斯坦福、MIT、卡内基梅隆等16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拒绝,连华人扎堆的加州大学UC系也没有一所抛来橄榄枝。

有人将他的申请失败归结为名校录取种存在的种族歧视,也有人认为这是“标准人”的失败。为了读名校把自己修剪成“标准人”,去适应系统,导致面目模糊、个性不突出,从而不受名校青睐。

各中缘由很难评,但Stanley Zhong绝对是运气不佳的申请者,因为精英学校的潜规则是:首先要满足学校的需求、其次才是学生的需求。

否则你很难评价,在学术成绩和课外活动同样优秀的条件下,为什么Ashley Adirika(第一代美籍尼日利亚非裔、单亲妈妈养大的五个子女之一)、Anna Rezk(埃及移民、13岁爸爸癌症去世)这样背景的孩子能收获8所藤校的offer、附带巨额奖学金。 

无论你多优秀,只要不是学校需要的脸谱,那就只能拒绝。



没有“特殊背景”的申请者,

我们能做些什么?

美国高等教育的录取机制已经演变了好几轮,尤其是精英大学,作者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整个录取系统是不公平、不透明、可操纵的。

对于“非特殊人才”来说,如果一定要挑出一条招生委员会最看重的东西,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申请者是否具备一种思维——总体来说就是有没有能力专注地、有毅力地把一件事做好、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没有热情、以及有没有领导才能。

所以,作者建议大家不要只看学校排名去择校,而是更理性的去考虑自己求学的性价比。

师资、课程设置、学生组成、毕业走向、专业前景、求职帮助、校友凝聚力等都是择校时要考虑的因素,而不仅仅是ranking(排名) 和reputation(声誉)。

作者在书中举例:

弗吉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这两个学校的学生的毕业率和毕业生十年后的平均工资是旗鼓相当的,可申请难度完全不同,前者的录取率只有27%而后者有70%。 

还有,纽约州的科尔盖特大学(Colgate University)和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两所学校在客观数据上旗鼓相当,但在助学金提供的慷慨度上,前者是后者的好几倍。

作为申请者,我们应该转变立场,用甲方思维去考虑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一味被众多因素“干扰”的排名蛊惑,让自己成为名校的炮灰。


2024真棒·美本盛典

上海、深圳、北京线下活动

扫码抢席位

👇滑动看讲座详情👇


上海站


深圳站


北京站


More


 2024真棒·美本盛典 

 线上讲座 
「全明星」顾问天团集合
「最强复盘」24Fall申请季
👇点击预约👇


找资源、听讲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关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爸爸真棒

相关新闻

《纽约时报》统计美国精英家庭最认可的50所大学!文理学院“崛起”!藤校无缘前十...最新!被美国顶尖科技公司“内定”的30所大学!藤校、UC系都输给了排第1的它….全球最受欢迎公司“内定”的20所美国大学!第一名完胜藤校、UC系……藤校女博士“卧底”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两年,戳破了中产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2024「就业最佳大学」出炉,前三无一所藤校,布朗不如250名开外的学校……不拼成绩,靠冷门专业“跃龙门”…这些上大学的“捷径”,实则是给孩子的人生埋雷危机升级!哥大“停课”,哈佛“闭校”,耶鲁学生被捕…美国大学抗议潮爆发!公立常春藤、小常春藤、南部常春藤…… “野鸡榜单”只为蹭藤校的名声?妈妈在女儿毕业典礼上一跃而下,揭开美国千万“中产抑郁”的残酷一面……俞敏洪在扬州打造的“教育理想国”,藤校、G5……数千名学生圆梦世界名校哥大“停课”,哈佛“闭校”,耶鲁47人被捕…美国大学史上最大危机爆发!重要!这些美国大学「2025Fall」早申有调整!含杜克、UC系、CMU……7枚芝加哥大学创中国纪录!原来这所魔都传奇校有藤校“内部课程”……加州的大学都是“天堂”?这些加州名校开除的学生特别多……官宣!美国东北大学即将开设「纽约校区」,这所T60名校的野心藏不住了!钱买不到快乐!美国人后悔莫及的“大额消费”有这些……地震、龙卷风、暴风雪…恶劣天气频袭美国,这些地方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最大!学生最幸福的美国大学Top 10!两所藤校上榜,每天被快乐包围……《纽约时报》年度大学优秀申请文书,揭开美国名校学生的真实经历《纽约时报》年度大学优秀申请文书揭开美国名校学生的真实经历取消典礼、强制安检!美国大学正迎来史上“最混乱”的毕业季……老牌“藤校”光环已逝?这20所大学被《福布斯》称作“新藤校”…一年学费50万,他们咬牙把孩子送进开在北京的“美高”,3年后真香了……拜登又减免学贷 这些人「余债取消」…共和党批「买票」川普告纽约时报遭驳回 法官命令全额偿还诉讼费用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