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会读书的人深度阅读经典,《细读商业经典》买1年得2年
点击上图▲立即加入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关于读书,叶圣陶曾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
读书不仅要重数量,更重要的是阅读的质量。而在阅读中,想要做到“所取惟珠玉”,大抵有三难:
第一难,书海浩瀚,读书人如一叶扁舟漂浮其中,如何选到真正的好书,不被烂书浪费时间、腐蚀思想?
第二难,碰上难治之作,阅读如攀险峰,进三退一,往往半途而废。
第三难,阅读经验不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无法产生共鸣与思考,味如嚼蜡。
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跟着会读书的人一起阅读。
2022年10月,吴晓波频道上线了首档会员读书课——《细读商业经典》。
这门课以吴晓波老师为核心,邀请商界大咖、行业领袖、畅销书作家、名校学者等,结合当今中国、行业趋势以及个人经验,选取畅销经典或冷门好书进行解读,以音频、视频以及知识图谱形式呈现给大家,深入浅出,借古开今。
课程围绕商业社科、投资理财、科技发展等主题,每个月延伸一个系列。
上线以来,坚持每周四更新,已更新72期内容,平均单期时长超过1小时,全网订阅人数超十万,收听次数超百万。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走访调研过大量企业的专业财经作家,听吴晓波老师讲书是一种享受。
书本内外的真实经历和人生感悟,往往是更精彩的阅读体验和学习干货。其中也不乏部分内容,可能扩展或颠覆你的认知。
本期内容选取两期吴晓波老师解读书的精彩内容,和大家分享!
2024年4月1日-4月24日期间
订阅《细读商业经典》读书会员
可享买1年得2年的超值福利
即360元获得2年会员权益
点击按钮▼立即订阅
对于企业家来说,想象力是第一位的
(片段选自吴晓波x张维迎解读《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与教科书所写的经济学、管理学不同,企业家决策不是个科学决策。我们日常的大量决策可以归结为管理决策,但需要把企业家决策和管理决策区分开。
在我看来,一个企业当中可能95%的决策可以归结为管理决策,比如企业组织、薪酬制度等等,可以在教科书里学到,能用科学决策方法来定义它,它可以委托给别人做,因为它有标准答案的。
企业家决策的数量很少,但是非常关键,它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企业家就是面向一个未定的世界。
未来是什么依赖于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什么,这时候人的想象力特别重要。对企业家来讲,我认为想象力是第一位的,不同人的想象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两百多年前英国人约翰·威尔金森提出,利用工厂生产的过剩的铁来造船,大家都觉得他疯了。
当时的普遍认知还是船都是木制的,铁比水重,铁制的船怎么可能飘在水上?但最终的结局是他成功了。
我们过去的一整套理论基本基于这样的假设,未来是由过去决定的。
如果未来是过去决定的话,那么用数据就可以告诉未来该做什么,这也就是我们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范式,而且我们讲所有的问题都有唯一正解。
本书中提到一个案例,当年乔布斯曾找到英特尔第五代CEO保罗·欧德宁,希望英特尔为其生产一种芯片,每个芯片10美元。
欧德宁的做法是,将营销人员、财务人员、工程师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班子,最终拿出一份厚厚的报告,认为生产这个芯片的性价比过低,随而拒绝了乔布斯。
结果,乔布斯转而找到三星,三星老板没跟别人商量,直接拍板,结果众所周知。
对于此事欧德宁后悔不已,他说直觉告诉他应该接受这个订单,但他还是决定听从专家的意见。
当我们谈论要恢复企业家精神时,我们要恢复什么?
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法治使得每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张老师书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市场环境是最容易把坏人变好人的一种制度。
这个观点我第一次听到,因为大家都认为市场经济是为那些贪婪的人设置的土壤,但这句话是反过来讲。
经济学家说企业家就是为了赚钱,企业就是利润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资源最优化配置,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这一逻辑展开的。
利润本质上是社会约束企业家的机制。
如果政府规定企业家你不要在乎利润了,只要亏了政府就补贴,滥竽充数、没企业家精神的人都会冒出来,把所有的社会资源给糟蹋完了。
什么是穷人思维?
(片段选自吴晓波解读《贫穷的本质》)
第一,没有风险意识。
人为什么会穷呢?很多人觉得是因为好吃懒做。穷是懒出来的。
但你发现没有?很多穷人非常勤奋,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猫晚,天天努力,双手老茧,结果还是很穷。是上天不公吗?这种情况下,大多是因为缺乏风险思维。
穷人与富人的区别之一是收入结构的差别。如果你的收入中只有职务性收入,只靠自己劳动赚钱的职务性收入的人,叫作无产阶级。
如果你有职务性收入,又有财产性收入的,叫作中产阶级。如果你只靠财产性收入,就能够很好地生活的,叫作食利阶层。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两个95后的小伙子来杭州工作,三年多的时间各自攒下20多万元,两人都准备用来投资。一个人用这笔钱买了一辆车,理由是有车有面子,并且有车的话,下班后还可以去跑网约车赚钱。
另一个人则加盟了一家奶茶店,买设备、租门面、付加盟费、买原材料,白天雇人做店长,自己下班后去店里帮忙。
一年之后结果如何?
买车的小伙子每天17:30下班,跑网约车到半夜2点,早上再去上班,一年下来除去成本,赚了不到2万块。另一个小伙子,开店16个月后赚回了20万元的本金。
这个例子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开店,奶茶店开不好也可能会赔钱,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具备风险思维是摆脱穷人思维的第一步。
买车的小伙子选择把自己的职务性收入,转化为另一项职务性收入的工具,本质上还是在靠体力赚钱。
而开店的小伙子,则将职务性收入转为投资,16个月收回成本,经营顺利的话,店铺越开越多,也许就可以辞掉工作,靠开店的盈利,也就是财产性收入来生活。
二者相比,后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了看起来不那么“稳妥”、更具风险的方式,也获得了更多回报。
第二,没有预防思维。
一个成熟的人,有财富意识的人,或者说一个有成熟的现代社会理念的人,需要具备抵御风险的防御思维。
班纳吉调查了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后,发现了一个共通点——大多数人只看眼前的事情,他们没有预防应对风险的这种预防意识。
全世界5岁以下的孩子有20%多死于痢疾病,主要诱因是饮用水不干净。对此,有两个解决办法:第一是打疫苗,第二是在饮用水中加入适量氯漂,净化水质。
在世界银行等公益组织的帮助下,疫苗和漂白剂都可以通过免费渠道获得,但却少有人这样做。反而是等到孩子生病后,再送到医院治病。
所以第一件事情,你没有风险意识,你要有风险意识,要增加自己的财产性收入。
第二个很糟糕的穷人意识,就是你一定要有应对风险的预防意识,不要等孩子得了痢疾以后,然后再送到医院去治,来不及了,要先给他打疫苗,在水里面放漂白剂,这是第二个。
第三,对未来没有预期。
第三个穷人思维是什么呢?对未来没有预期,我觉得这是个特别糟糕的事。
所以为什么要学习,要接受教育?因为你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你对未来没有任何的预判。如果没有期盼,其实人是很难被改变的。
书中讲了一个印度的案例,NGO机构在印度建了很多学校,孩子们每天只要去上学,就可以得到一个鸡蛋。
几年后,世界银行一项针对印度70万儿童的调查显示,7-14岁来到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中,接近35%的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段落,60%的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故事。
表面上看是鸡蛋把人换来了,但其实孩子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
第二个例子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国人,名叫徐爱华,来自义乌。1980年初,徐爱华在政府补贴下进入一家纺织学校学习服装缝制工艺。
毕业后,她回村雇佣几位同村妇女,一起做服装生意。
渐渐地,旁人看到她靠做服装赚到了钱,开始将自家孩子送到徐爱华身边学手艺,学了以后,家里也去买缝纫机,1台、2台、3台、4台……所以一个徐爱华把整个村子里的妇女全都带活了。
全民阅读月——激荡“阅”力 共读世界
《细读商业经典》读书课上线以来,广受读者好评。
随着订阅会员人数的增加,我们的领读人团队也越来越庞大——邀请资深媒体人马国川、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王煜全和“亚洲图书奖”获得者张笑宇等各行业专家学者,结合行业经验、当代社会以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深刻诠释阅读经典之于普通人的意义。
点击按钮▼立即订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