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取代人类,从我们不读书开始!《细读商业经典》买1年得2年
点击上图▲立即加入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024年4月1日—4月24日
订阅《细读商业经典》
可享受买1年得2年会员权益
点击按钮▼立即订阅
我们为什么会活成今天的样子?
(片段选自吴晓波解读《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同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已经不是依靠暴力,而是依靠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通过虚假的享乐使人民群众认同资本主义社会,从而丧失了反抗的意志和能力。”
大家听到过一个词叫“羊吃人”吗?
早期英国发展纺织业,大量圈地,将农民赶出农田,失地农民变成流民,跑到苏格兰、英格兰城市里面去,到纺织工厂去,给工厂去打工,这叫做“羊吃人”。
那些失地农民变成了薪水很低的工人,用马克思话来就产生了剥削。
当“羊吃人”发生的时候,工人只能干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砸烂机器,因为纺织业的发展夺走了他们的农田。
但砸烂机器的违法的,于是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面写出了资本论,提出把机器抢走,让它公有化。
“砸烂机器”和“公有化”就是工业革命。
但到了马尔库塞时期,你会发现,工厂里的工人并不觉得“羊吃人”了,因为大家都买了小轿车,租了town house,家家户户有冰箱、电视,还通了电话。
马尔库塞说“羊吃人”消失了,因为我们由工业社会进入到了发达工业社会,资本家依靠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通过虚假的享乐使你认同这个社会,从而丧失了反抗的意志和能力。
所以马尔库塞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
他说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集权主义社会,它成功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每个人嘴巴里都塞了奶嘴,失去了对社会的进行批判、否定和怀疑的能力。
什么是身份?
(片段选自吴晓波解读《身份与暴力》)
在阿马蒂亚的《身份与暴力》一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什么是身份。
1. 身份是一种认同感
阿马蒂亚·森说身份是一种认同感,身份认同感给人骄傲与欢愉,而且也是力量与信心的源泉。
比如我经常碰到有同学说,吴老师我是一个创业者。创业者就是一种身份,然后它能够给我信心和力量,我不是一个普通人,我不是一班的哦,我是二班的,我是创业者;吴老师我是北京人,这也是一个身份。
同时,身份也会给你产生压抑感。讲一件我跟我女儿的事情。
我跟她都毕业于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我高考时是杭州市第二,所以我的照片被挂在浙大附中的荣誉室里。之后我写了《大败局》,在杭州算一个小有名气的人。到她初三毕业时,他们校长请我去做演讲。
当我从讲台下来时,我女儿的同学们围着我,说吴老师你真的是吴舒然的爸爸吗?我说她是我亲生的,我真是她爹,然后几个女生说不对吧,吴舒然跟我们说她爸爸是喜士多便利店的店长。
那次给我很大的一个震撼。我认为我非常努力地工作,给我女儿带来了身份的荣誉感,但是这种荣誉感对她来讲可能是一种压迫。但我也替她骄傲,她认为自己不需要这样一个爸爸成为她身份中的一部分,她就做她自己。
2. 身份是一种归属感
身份能够给我们带来归属感,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归属感特别重要。
阿马蒂亚·森说,身份认同有助于我们加强与其他人小到你的邻里大到你的同胞的联系,促使彼此互助,帮助我们远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狭窄生活。
圣经的《创世记》里面说,上帝创造人类这个世界花了几天的时间创造了天地、空气、植物、鱼,到第六天创造了人,觉得非常劳累,于是第七天就休息。所以基督教里叫做礼拜天。西方很多家庭礼拜天会到教堂去,这个教堂是他们忙碌了6天后,让自己的心灵能够归属的一个地方,大家一起聊聊天,与教堂产生归属感。
中国也有类似的联结。比如说我姓吴,我们家的家庙在广东省梅县。在古代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最大的惩罚不是砍头,而是逐出家庙,死后变成孤魂野鬼,子孙无法祭拜。
除了姓氏,还有其他的归属感。我这两天去聚餐,碰到几个朋友,他们就聊得很嗨,吃饭在一起吃,因为他们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作“素食者”。他们就像亲人一样地碰在一起,细数吃素的好处。
3. 身份是一种目标感
我们讲了身份的三个角度,第一是什么认同感,第二归属感,第三目标感。我们吴晓波频道经常讲一个名词叫作“新中产”,新中产也是目标感。
我觉得有两种身份,一辈子不要贴在自己脸上,第一是屌丝,说我是一个屌丝,你哪怕是个一无所有的人,也不能说我是一个屌丝,屌丝是一种自我蔑视,是对自己的生命的不尊重。
第二是韭菜,你不是一颗韭菜,你是一个有尊严的生命,你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你是任何东西,但不能是一个韭菜。
因为当你自己认定是一个被人割的韭菜时,你就会自我放弃、自我原谅、自我悲情化,然后成为一个产生无用愤怒感的人。有些愤怒感是能够产生勇气的,但是这两种身份所产生的愤怒感,只会让你无力、空虚、厌世,我们不需要这些东西。
如何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
(片段选自吴晓波解读《宽容》)
房龙说,宽容不是懦弱,不是逃避,不是老好人。
这本书中引用了《大英百科全书》中对宽容的定义: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于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
房龙说:“人类思想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不宽容的历史”。
不宽容总体分为三类: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认知差异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
如何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
1. “宽容”绝不能依靠宽容来取得
房龙说:“宽容就像自由,宽容是求不来的,要留住它,除非我们持之以恒地精心看顾,高度保持警觉。宽容是祈求不到的,人类需要先驱者,需要敬仰他们。因为人类的前进需要宽容,所以宽容不是懦弱,不是逃避,是人性的光芒。”
那么,取得宽容靠什么呢?我们每个人要具备两种精神,第一叫做勇敢,第二叫做怀疑。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舍生取义的勇气,但在遇到不公之事时,我们是否起码有“不作恶”的勇气,因为我们的不作恶,能够给那些勇敢者更多的力量。
此外,宽容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相信一切的时候,内心仍带着怀疑,他们相信自己的观点,也允许那些反对他们的、不同的意见存在。
2. 良好的政治文明是宽容社会的前提条件
荷兰思想家斯比诺萨说:“政府最终的目的不是用恐怖来统治或约束,也不是强制使人服从,而是使人免于恐惧,有保障地发出他们的心声,无拘束地运用他们的理性,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自由,一个良好的政治文明是宽容社会的政体。
每个个体都拥有生命自有财产的自然权利,对于每一个个体,这种权利界定了某个领域的边界,在这个范围内个体可以按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行事。
我们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只有一个法治化的文明的社会,才能够带来真正的社会的公平,营造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社会环境。
3. 贸易促进宽容
一个富足的社会,往往更容易产生宽容的氛围。我从1990年开始进行商业观察,30多年里我目睹了这个国家的进步,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财务的积累。
商业的前提叫契约,有甲方和乙方,双方必须站在对等的位置上。如果甲方站着,乙方跪着,那他不叫乙方,他叫奴才;也不可能甲方跪着乙方站着,那叫不对等的契约。只有甲乙双方地位平等,才能完成一次对等的契约,这背后体现了商业之美。
所以只有在对等的、相对富足的商业氛围中,一个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相对宽容的人,然后贸易会促进宽容,契约和交易能够让人实现平等,所以宽容的前提是平等。
无论你是个创业者、公司的职员,或者一个投资者,我们从事的商业具有正当性,这也是我们那么多朋友聚在一起的原因。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最后送一句蒙田的话给大家:“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最好的办法。”
2024年4月1日—4月24日
订阅《细读商业经典》
可享受买1年得2年会员权益
点击按钮▼立即订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