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诺奖级成果,引力子被发现了?爱因斯坦或错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南京大学有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刚刚发布,说引力子可能被发现了,或者爱因斯坦错了吗?物理学真的会迎来大一统吗?
先说结论,南京大学杜灵杰带领的国际团队首次看到了可能是引力子的身影。如果引力子的真身后续被证实,那么就不仅仅是诺奖这么简单了。理论物理的终极问题之一,引力之谜将被解开,已经被发现的引力波,其实质也就和光波一样,依然是波粒二象性的,光子组成光,引力子组成引力。这样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是时空弯曲的几何属性的假说就被证伪了。当然,此时说这个还为时尚早,但无论如何,我们要为南大团队点个大大的赞!
每个领域都有所谓的终极问题,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生命起源、意识起源这样的问题。而在物理学中,除了宇宙起源外,包括黑洞里面是啥、暗物质暗能量又是啥这样的问题也都算。还有一个就是包括爱因斯坦毕生追求的“大一统理论”。啥叫大一统理论,简单理解,就是宇宙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或者叫力学,应该是同一个宇宙,同一个规则。
您可能会问了,这难道不是么?感觉上是,但科学家们却还在苦苦挠头。
我们的真实世界,从宇宙到基本粒子,虽然尺度不同,但是其运行都离不开四种基本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和引力。
您可能又会问了,我遇到的力可远远不止四种啊,什么压力、拉力、推力、弹力、范德华力、洛伦兹力、重力……其实这些都是上述四种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引力不用说了,想想牛顿的苹果就懂了。而强弱相互作用我们感受不到,因为他们的作用距离极短,都是在原子之内的力,所以也叫强弱核力。一句话,你平时能感受到的力,除了引力以外,都是电磁力。
但这刚才提到的四种力,却分成了两派,前三个达成了一致,引力却还在特立独行。
就这样,同时真实存在的两套力学系统,却像水和油始终无法兼容在一起,而无法兼容的主要原因,就是“引力”。
相较于很多数学家喜欢“对称”之美,物理学家则孜孜不倦地追求“统一”。
当然,前三种力的统一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这个统一过程,也几乎贯穿了整个科学革命。
1609年,开普勒用刚刚发明的望远镜通过不懈观察和记录,提出了描述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大定律,但此时开普勒本人并不知道三大定律之间的联系。直到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才从本质上解释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第一次统一了天上和地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1687年,而凭借着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大定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整个经典物理的摩天大楼开始奠基。
到了1865年,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完成了电和磁的统一。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通过对电磁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到一个新的理论中——杨-米尔斯理论。这可是20世纪下半叶极其重要的物理突破,也是为什么杨振宁被称为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的原因。此后,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规范场论,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成功地将电磁相互作用、强弱相互作用统一到了一个模型中,这就是标准模型。这样就只差引力还没有被统一了。
但引力至今仍在特立独行,自成一派,和其他三种力像水和油始终无法兼容。但对科学家来讲,问题越难,越有动力。
早在标准模型建立的几十年之前,广义相对论提出后,爱因斯坦就尝试将电磁相互作用统一到广义相对论中。彼时,强弱相互作用还未被发现,所以爱因斯坦一度非常乐观,认为电磁力和引力是如此的相似,首先它们不像强弱作用力都是短距离,它们都是长距离的作用,也都符合距离的平方反比规律。然而,爱因斯坦直到去世,也没有将电磁力给纳入到广义相对论中。
为什么不成功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数学原因:广义相对论中的宇宙是无限可分的,是连续性的。而量子力学的宇宙是不连续性的,是有最小单位的一份份的。其次是物理原因:广义相对论是经典确定理论,即如果状态A确定,就可以推出确定状态的B,即爱因斯坦常讲的“上帝不扔色子”。但量子力学理论则是不确定性的,由状态A到状态B是不可预知的,是随机的过程,即玻尔反驳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仅扔色子,还把色子扔到你看不到的地方”。这两点就决定了,从广义相对论出发来统一电磁力和引力,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如此,爱因斯坦对引力的研究贡献是巨大的,其早在1916年,就预测出了引力波的存在,而在100年后,人类通过引力波天文台LIGO获得观察到引力波的直接证据(注意,引力波依然是以光速传播,就意味着引力子即使存在,也不能有质量,属于玻色子),2017年,对引力波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个引力波从假说到证明,整整过了100年,问题是什么呢?还是引力波其本质究竟是什么?一般科普的时候,我们会说引力波的产生,是超大质量的天体所造成的时空弯曲,有点像一个平静的湖面,你扔了一个大石头进去,传递出来的涟漪就类似引力波。但之所以有涟漪,是因为有水分子的存在,那么引力的传递是通过什么介质呢?19世纪的时候,科学界认为宇宙中充满了“以太”,20世纪初,当光的“波粒二象性”被证实后,我们才终于知道了原来真实的世界还可以这样!那么,是否引力波可以理解为“波粒二象性”呢?那么光是由光子组成的,引力就应该由引力子组成,这样的模型也很早就被提出了。
好了,终于说到了今天的主题了,南京大学的团队,发现了非常接近于引力子的真实存在。
就在两天前,2024年3月28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和国际同行一起,在量子物理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相关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凝聚态其实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就像固态、气态、液态还有等离子态,第五态和第六态其实都是这种凝聚态。
什么叫发现了投影?举个例子,一队人在山里走夜路,我们是看不到的,但如果这个队伍都打了手电,我们就知道这个队伍在哪里了。这些手电光不是你的真身,但却告诉了位置、速度和人数。当然打手电的也可以是机器人,它未必是人是吧,这就是说引力子的真实身份,还待于后期的发现。
当然这个实验可不像打个手电这么简单,这可是在极端条件下完成的。这个条件有多极端呢?比如实验需要极低温,温度仅比绝对零度高约0.05摄氏度,也就是零下273.1度,想想这个的保温难度;同时实验的磁场强度约为10个特斯拉(10T),也就是地球平均磁场的10万倍。杜灵杰是这样描述这个原创设备的,“把它理解为一座两层楼高的‘显微镜’。”依靠这一利器,团队成功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阱中观察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引力子,并分别从自旋、动量、能量三个角度确认了相关实验证据,是符合之前提出的引力子模型。可以这样讲:无论是从实验技术,还是从基础物理创新角度,这都是一次了不起的原创性突破。
还是那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普勒用了望远镜总结出天体运行规律,科学家用LIGO天文台看到了引力波,而今天的南大团队则用了超级显微镜看到了引力子的投影。此外,这个课题组除了南京大学作为牵头之外,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有贡献,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合作的魅力,科学无国界,知识就应该为人类共享!我们也盼着中国的科学家们有更多原创性贡献。
好了,最后,您认为杜灵杰教授会因为这个重大的发现而得诺奖么?欢迎留言讨论。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