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上海知名医生求救日记刷屏: 新型危机正在袭来,很多人还浑然不觉...

上海知名医生求救日记刷屏: 新型危机正在袭来,很多人还浑然不觉...

9月前
作者:李月亮 静女夭夭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李月亮(ID:bymooneye)

最近,一位著名产科医生的日记在网上爆火,引发了激烈谈论。
他说,因为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少。
原本一床难求的产科,现在日渐荒凉。
很多医院甚至直接关停了产科。
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热搜上的日记,来自著名妇产科专家段涛。
他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在产科工作三十多年了。
日记里,他表达了对“产科塌方”的担忧。
他说,有一次开会,遇到了一位做了二十多年产科的主任。
那位主任说她们医院的产科,最近关闭了:
“整个科室都没了。”
说着就开始哽咽,很心酸。
科室没了,整个产科的医生护士就不得不转行。
可是能转去哪里呢?
段医生不禁想起曾经高速收费站那个36岁的女员工,被裁员时的控诉:
“我的青春都献给收费站了,要我现在学别的,我也学不会啊。”
过去大家都当是个笑话。
但转眼自己就成了笑话的主角。
这世界变化真的太快。
一个昨天还如火如荼的行业,仿佛一夜之间,就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段医生呼吁“救救产科吧”。
评论区里,人们吵翻了。
有一些网友表达了理解。
但更多人觉得,这是时代的潮流,谁也改变不了了。
“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少,谁也救不了产科。”

大家说得很对。
产科兴不兴旺,取决于生孩子的人多不多。
而我们目前的现状,就是生育率在持续下降。
而且降速非常快——
7年时间,出生人口下降了一半。
咱们国家是从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正式放开三孩的。
原本大家都以为,既然生育政策放开了,孩子应该会越来越多。
但事实上,除了2016年迎来一波生育小高潮之外,新出生人口就一直在下降。   
2016年是1883万。
2017年是1764.8万。
2018年是1523万。
到2022年,已经下降到了956万。
我国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2023,就更少了,全年出生人口仅有902万。 
还不到2016年的一半。
这降幅,不是一般的大啊。
短短几年,出生人口少了一半。
这也就意味着医院产科就诊人数降了一半。
很多人可能都有深有体会。
往年,产科门口几乎全是人,住院部一床难求。
最近两年,却明显冷清了很多。
我一个妹妹,前段时间刚生了二胎。
她说2016年生老大的时候,病房爆满。
她还是托人找关系,才在走廊加了个床位。
但是到了生二胎,几乎都是两个产妇住着三人间。
甚至还有很多空病房。
2016年,一位临沂网友也在医院产科拍了一组照片。
当地医院的产科,电梯口都加了床。   
那时候产科几乎每天都是满满的。
可是短短几年,情况发生了两级变化——
大城市的大医院还是忙。
但在小地方的基层医院,产科越来越冷清,甚至不得不关停。
2022年,全国有十几家医院关闭了产科。
2023年,在产科关停的名单上,又增添了一大波——
浙江嘉兴平湖市中医院、广州新造医院、浙江温州苍南县中医院、广西来宾市武宣县禄新镇卫生院、宁波鄞州区第二医院……
一个接一个地停止提供孕产妇诊疗服务 。
到了2024年,才过了三个多月,又已经有多家医院宣布停止产科服务——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青岛市黄岛区第二中医医院、浙江江山市中医院、江西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福建莆田秀屿区东峤镇卫生院……
过去关停产科的,还都是最基层的机构。
而从今年开始,有些不算小的综合性医院,也停止了产科服务。
甚至有些更大的三甲医院,都面临产科空置病床、光烧钱不赚钱的尴尬。  


出生人口越来越少,“塌方”的当然不只是产科。
现在,幼儿园的关停潮也随之而来。
有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我国有超过两万家幼儿园关停。
很多地方,以前是孩子入园难,“一园难求”。
现在是幼儿园招生难,“一孩难求”。
北京一家高端幼儿园的园长,深切感受到了人口萎缩的寒意:
“以前都是等着家长上门送孩子过来。
现在我们要走出去招生。
不只是进社区,还去抖音、小红书引流。”
“我们幼儿园的班额事实上已经缩小了。
现在人数最多的班,也不超过15个孩子。”
幼儿园孩子开始“断崖式下跌”了。
那么然后呢?
肯定就是3年后,小学的孩子数量大幅下降。
之后初中、高中、大学,学生都越来越少……
仅仅从这个角度看,出生人口的减少似乎不是坏事:
学生少了,竞争就不那么激烈了。
可以砍掉比较差的学校,让大部分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硬币的另一面,几个问题显而易见:
第一,很多产科、幼儿园、小学、职校,都会被淘汰。
也就意味着大量的产科医护和老师要失业。
他们像高速路的收费员一样,面临“被时代抛弃”的艰难困境。
所以这也提醒我们,谨慎选择跟孩子相关的职业。
产科、幼师、职校老师,虽然社会依然需要,但近些年都会供大于求。
找工作会很难,找到了搞不好还得下岗。
第二,跟孩子相关的行业都会越来越难干。
卖尿不湿的,卖童装的,教琴棋书画的……竞争会越来越大。
因为孩子总数少了,总需求小了。
以前十个亿的市场规模,一下子减到五个亿了。
自然会有一大部分人赚不到钱了。
所以做生意的人,也要慎重选择孩子相关的行业。
第三,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是未来社会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了。
眼下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社会和家长的负担似乎小了。
但这也意味着将来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必然越来越少。
这可就不是个愉快的事了。
打个比方你就懂了。
咱们的社会就像一辆车。   
年轻人是拉车的,老年人是坐车的。
这边出生人口越来越少,那边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
社会这辆大车,拉车的越来越少,坐车的越来越多。
社会就会发展得很慢,走得很艰难。
很难再像以前一样飞速狂奔了。
而为了让这辆车还能正常向前走,有些老年人,只要还有力气,就得被迫拉车。
65岁才退休啊,70岁还去开出租啊,90岁还要自己照顾自己啊……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未来。
我查了一下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的数据。
现在日本65岁-70岁的老人,有一半都还在工作。
7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百分之十几还在工作。
老年人就业比例连续18年上涨。
这……恐怕就是我们的明天吧。
当然,我们的孩子、未来的年轻人就更加不轻松。
详情也可以参照隔壁日本。
因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一个人要顶好几个人用。
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也因此而缺少照顾家庭的时间,更加不想生娃。
所以形成了一个负面循环。
年轻人越不想生娃,社会越老龄化。
社会越老龄化,年轻人压力越大,越不想生娃。
然后社会就更加老龄化……

中国现在已经是“深度老龄化社会”。
十年以后老人会更多,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局面也有点不乐观。
所以国家这两年也在鼓励生育。
2021年实施三孩政策以来,很多地方开始直接发放育儿补贴。
只要生孩子,就可以领钱。
国家搭把手,帮你养孩子。
观念上,也在慢慢引导。
小学课本的封面,都从一胎变成了二胎。
武汉一个公园的雕塑,也从“一孩变三孩”了。


这意愿是很好,只是年轻人也有他们的难处。
生育率持续降低,归根到底是两个因素:不能生、不愿生。
不能生,也就是不孕不育。
有统计显示,2020年不孕不育的夫妻已经达到了18%。
跟30年前的3%相比,真是大幅上升。
环境、饮食、精神压力、不良生活习惯……都是“生不出娃”的罪魁祸首。
现在很多“不孕不育门诊”,也是人满为患。
而跟“不能生”的年轻人相比,“不想生”的人数更多。
原因最主要还是经济压力。
现在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
从小时候的尿不湿、奶粉钱再到上学后的各种培训班。
生一个孩子,简直等于养了个“吞金兽”。
很多年轻人掂量掂量,觉得钱不够,养不好,还是等等吧。

当然,也有年轻人想得更多。
觉得社会内卷这么厉害,孩子生出来也是受累。
不如算了。   
此外,还有职场压力,身体不好,自己还没玩够,队友不靠谱,就是想丁克……等等。
各种各样的因素,让年轻人对生娃没了热情。

其实不只中国,现在全世界的生育率都不算太好看。   
全球224个国家里,96个人口都在下降。
而且往往越是发达国家,生育率越低。
反而是偏远穷苦的国家和地区,热衷生娃。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要保持人口稳定,平均每个妇女生2.1个孩子。
大约就是夫妻两个人,生两个孩子。
但是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只有1.3。
实在是很低了。
从国家的角度,我们当然提倡大家多生娃。
从个人角度,我自己也觉得生个娃挺好。
当然,我也非常理解年轻人的苦衷。
毕竟现在养个孩子,确实不是开玩笑的。
也确实是需要认认真真想清楚的。
无论生还是不生,只要是理性和负责任的选择,就都应该被尊重。
跟催生劝生比起来,更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有更多举措。
让想生娃的人,能生得起,更能养得好。
如果你也认同,就一起点亮【赞】+【在看】吧。

作者:李月亮 七野

关于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读者成长。新书《好的人生,不慌不忙》当当网热卖中。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公众号:李月亮(ID: bymooneye)


【凯喜雅】真丝服饰全球标杆,春装上新!
靠品质说话,服务奢牌、大会礼品
会穿的女人,都爱
【西湖龙井】现买现发,抢喝到春天的一口“鲜”!
葛建国老师监制,核心产区,百元起
性价比第一的省份 
喜欢戳在看】,好看的人都点了【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国馆读书

相关新闻

上海知名医生求救日记刷屏: 新型危机正在袭来,很多人还浑然不觉……上海知名医生求救日记刷屏: 产科危机正在袭来…一场更大危机来袭!很多人还不觉晓!这种食物吃多了可能损伤大脑,很多人都浑然不觉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很多人还不觉晓!新型“人肉开盒”被央视揭露,颠覆认知:你我都深陷危险,却浑然不觉新型“人肉开盒”颠覆认知:你我都深陷危险,却浑然不觉71岁上海阿婆为儿子还债,自己露宿街头:“新型不孝”正在蔓延,上亿人泪流满面平安银行上海部分部门回迁深圳“变相裁员”?公司回应;国内首款鸿蒙人形机器人正在蔚来等工厂检测验证;康师傅方便面涨价丨邦早报“上海街头最尴尬的一幕”引群嘲:新型洗脑,正在祸害当代年轻人上海知名舞蹈室爆雷!“6·18”大促还在进行中,顾客办卡当天下午,群里就有人喊“老板已跑路”,有人充值上万元上海年轻人爱来这里躺平,设计师揭秘它背后的松弛感“鲇鱼”来袭!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获批准半导体设备订单潮袭来?盛美上海中报营收大涨:全面布局3D IC、化合物半导体设备上海地铁恶臭一幕刷屏,真相曝光后,为什么大家更愤怒了?上海楼市已经彻底反转!很多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次上海房地产新政的厉害之处!上海交大学生的画,让很多人都哭了“留学500万回国月薪7000”, 当事人:后悔没用这些钱来买一套上海的房2024上海中考两级分化!700+刷屏,到区/到校普遍跌!钟薛高创始人称卖红薯也要把债还上;瑞幸辟谣不招上海人;特斯拉中国全系降价;哪吒张勇否认影射雷军...今春首次跨境传输型沙尘天气来袭;新西兰“奇异果包船”抵达上海丨科技早新闻寒潮来袭,南方大范围降雪,广州最低2℃,上海最高0℃!多地停课、封路、停航、停运……员工欠薪、门店欠租……上海知名健身房爆雷,多家门店已关闭!官方账号公告:实控人涉嫌犯罪,已被羁押上海人社局喊话:户口直接送!这些专业的加拿大留学生来了就给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