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哈佛毕业10年回头看:大批中国孩子过早牺牲于「爬藤算法」

哈佛毕业10年回头看:大批中国孩子过早牺牲于「爬藤算法」

9月前
文/谷雨星球
微信号:guyujihua2021

上周美本申请密集放榜,至今妈妈群都十分热闹,搜集着成功案例。

我曾见过一位妈妈的私藏,信息覆盖面之全,令人咂舌,具体到标化成绩、参加了哪个夏校、竞赛获奖列表等等,细致程度堪比资深顾问。

这一行为背后的潜在逻辑很明显:

只要数据够多,维度够全,就能拆解出名校招生的招术。下一步就是将真经传给孩子,猛下功夫,定能练成神功,拿下名校offer。

■一份网传的爬藤路线图

但吊诡的是,美本申请圈积累了这么多年成功经验,仍没能出现什么一统江湖的武林秘籍。那些上岸成功的孩子,自己说起来也连顾问口中头头是道「六边形战士」是哪六边都搞不清。

美本申请玄么?为何卷王们屡屡失手?打醉拳的普娃却逆袭了?今天的分享人梁绮涵提供了另一种高阶解读。

她从大山里一路走到哈佛,曾辅助哈佛招生办审阅文书,担任过波士顿大学的老师,也曾是魔都知名国际学校的创校成员。

做顾问7年以来,在互联网思维下,她发现越来越多优秀孩子被困于「爬藤算法」里,成为追逐名校路上的牺牲品。


01
「火星人」做庄的赌局

当年拿到哈佛offer后,梁绮涵着实兴奋过一阵子,而后却被一重疑问困扰:为什么是我?

她从小生活在大山里,是阿美族原住民,小学才被父母带到城市生活。大学里一直是年级第一,托福将近满分,最后拿到了最高荣誉校长奖,提前一年毕业,已经是一枚超级学霸。

但申请哈佛时,她还是不太自信,毕竟这座山实在太高了。

拿到录取后,在周围牛人的环绕下,她更是疑惑自己被录取的原因。有一天,她忍不住问教授:「是因为标化成绩么?」

「在综合学术表现类别打分里,你只达到了平均分。如果一定要归因,可能看到了你对教育的使命感」。教授洒的鸡汤让她一下就被击中了。

■梁老师在哈佛

她在文书里分享了许多「不堪」的经历:

  • 小学插班时因为成绩倒数,而被老师惩罚站在讲台边上听课,从很小就开始思考「教育者是如何作恶」;

  • 大学选专业时,拿到了进医学院的分数,却又忤逆父母之意,报考教育学;

  • 实习回到山里支教时发现,教师们大多「表演上课」,孩子们依旧缺乏实质成长;

  • 快毕业时,她因此放弃找工作,出国深造读教育,令父母失望透顶。

原来,那些矛盾、冲突和挫折都不是「错误」,那些观察、反思和行为也不是浪费,而是指路哈佛乃至人生的重要引力。

如果不是教授解答,她可能会将这封offer归结于「我是尖子生」、「我托福满分」、「我各科拿了a+」。毕竟,这就是她获得的全部规训:如何做个好学生,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拿下稀缺资源。

但是,名校不看重这些,甚至有时还会失效。

■早在2014 年,纽约时报就提出了藤校乐透彩这个词,还有教授写了本书,模拟了藤校的录取规律——如同进入了赌场找规律一般难猜。

美国杰出物理学家巴拉巴西,就讲述过孩子爬藤规划的失灵故事。

孩子高一就学了4门AP、拔尖的GPA;十年级暑假,孩子在MIT研究室渡过;十一年级暑假,孩子在哈佛参加教授科研项目;除此之外,他还是校报编辑和游泳队成员。

然而,孩子却在申请中全面溃败,被斯坦福等一众名校「全聚德」。

后来,巴拉巴西写了一本专门用科学和数据研究成功的书,发现了真相:「成功与标化高分、与拿到名校offer之间并无直接的内在联系,反而是孩子本身的能力表现驱动成功」。

■不同于其他研究成功的书,这本书里有充分的理论和研究,结论也有很强的实操性

这一点,这梁绮涵从业七年的一手观察不谋而合,她创办的「拜雅学会」辅导了上百名孩子,无一例外申请上美国TOP40学校,其中不乏顶级名校,但她几乎从不愿意总结某个「爬藤公式」。

她引用了来自《The Early Admissions Game》的一个绝佳比喻:

美本申请就像参加一场「火星人」做庄的赌局。

上桌者知道自己的目标就是赢,但大学招生官就是火星人一样,根本无法沟通,不告诉你规则,因此上桌者只好去先看别桌怎么玩,并且像模像样的归纳了一些规律,总结了一些趋势。

结果等亲自上桌的时候,上一盘推导的结果全部失效。

这不就很像每年的发榜趋势分析吗?

然而,在这样铺天盖地的趋势总结下,家长们就想把自己孩子往规律里套,不少孩子在一刚开始就会认为是「弃子」,被排除在好学校之外———标化普通、活动不出彩、甚至有过失败经验。

然而,梁绮涵却相信这样的孩子能「赌」赢,为什么呢?


02
一个「弃子」的MIT逆袭路

Alan的故事或许能解答上面的疑问。

在梁绮涵辅导过的孩子里,他尤为特别。他是2021年上海唯一一枚MIT本科录取得主,且来自体制内。

准备出国事宜时,Alan虽已拿到国内一所 985高校的保送,但活动列表几乎为零,也没有任何亮眼的国际竞赛成绩,而他的目标是MIT 最好的计算机专业。

执行力极强的他整理出一份表格,统计了历届MIT 录取中国学生的战绩、GPA、活动和竞赛成绩等,并带着这份表格走访了不少顾问机构,得到的结果却是出奇一致:

你都知道没胜算了,要不然,还是放弃?

■MIT招生网站,有很多学生发帖子,也有申请所需的资讯和资源

「我该放弃么?」Alan走访到拜雅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梁绮涵。她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了孩子几个关键问题:

如果你去参加IMO能拿到怎样的名次?如果没有去刷国际竞赛的奖项,时间会用来做什么?为什么想申请计算机专业?

聊完之后她才发现,这个没有竞赛成绩的孩子却极有天分,对计算机专业的热爱也已超出纸面,思想成熟度更是甩出同龄人一大截。

Alan偏科,但他却不「卷」,拿到的成绩都是凭能力,而非刷题。他还积极活跃在GitHub平台上,开发了不少实用小程序,开源代码获得不少关注,还是不少计算机社团的重要开发者。

■GitHub是一个开发人员最喜欢的社区,可以互相交流技术信息和共享代码

对于那些被认为是申请MIT必备的竞赛成绩,Alan不是没想过去拼,也尝试刷过题。「但如果我知道IMO只能拿到银奖,而且刷题过程没有一点收获,还有浪费时间的必要么?」

如果无法在既有游戏里成为前1%,就把自己已成为1%的部分充分展现出来。梁绮涵的哈佛经验告诉她,即便是MIT,也不会拒绝一个有天分,而没有竞赛成绩的计算机狂热爱好者。

在辅导Alan的后续过程中,梁绮涵避免了一些常规路径,在夏校申请上也增加了类似SPARC这样的小众项目。不是因为该项目含金量高出多少,而是更符合Alan的哲学气质。

最难的是,如何让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偏科少年跳出来,学会挖掘自身亮点,学会向外界表达。

为此,梁绮涵跟Alan达成了一个共识,每次沟通,无论是学术,还是探讨课外活动,都要用大白话,而不是专业词汇。招生官可能并没有计算机背景,如果能让普通人听懂,才能打动人。

这么一路不走寻常路的打法,让Alan最终收获梦校offer。梁绮涵评价,自己当年也好像在豪赌。

「我想实验的是,让孩子完完全全做自己到底能不能走通」。

■SPARC是针对高中生是顶级夏校,全名应用逻辑与认知暑期项目,坐标加州,学费全免,课程涵盖因果建模、概率、博弈论、认知科学等各种主题。

03
算法下,真诚才是必杀技

梁绮涵豪赌的底气,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次偶然的「庄家体验」。

当年在哈佛读研时,她参加过本科招生的筛选,在已有的10份材料里,挑出两份数学方向的学生。

但看到10份材料后,她彻底懵了,几乎都是IMO奖牌,金奖、银奖还有跳级生,有些还有音乐特长。无奈之下,她向导师求助:都这么优秀,到底怎么选呢?

导师这么回答了她:能走到最后筛选阶段,一定都是顶级选手,但我们应该挑选更适合哈佛,更有潜力的学生。他/她的材料或许并不完美,但一定真实,你甚至能看到这个人的未来,会在哈佛如鱼得水。

真实要比优秀更「有用」,这正是让梁绮涵坚信Alan能追到梦校的底气。


有了做庄收获,美本申请就好像换了一种玩法。

被催熟的尖子生失手,不是因为不优秀,而是好得「不真实」。成绩、活动和文书内容割裂,导致招生官只看到一堆材料,但看不到做出这些成绩的人到底是谁,自然给不出offer。

更进一步,真实要如何体现,才能让招生官确认是「有潜力成功」的人?

梁绮涵在过往成功申请者身上看了三个共同点:

  • 展现热情 Passion:他们无一例外做自己喜欢的事 ;

  • 抗挫折能力 Resilience:即使遭遇失败,也能把经历看作是故事 ;

  • 逻辑思维 Critical thinking:他们常常思考为什么做,而不是无脑跟风卷。

即便还没有拿下出彩的成绩,只要活动和文书中能体现「思考」,哪怕是由失败获得的成长,依然能被看见。

■被纽大录取的拜雅学生Charlotte,在文书营分享自己与拖延症长期斗争后,如何头脑清晰地规划生活和学习

今年在早申阶段被Wellesley College录取的Gigi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她几乎被当年申请的所有美高拒绝,最后去了一所名不见经转的教会学校。学校以理工科见长,但她偏偏爱好文科,成绩也不过排前30%。此外,校内活动能提供的资源也非常普通。糟糕的是,她竞选学生会、篮球队,还有一些社团组织无一入选。

开局就是一手烂牌,但这就是全部了么?并不。

深入了解后梁绮涵发现,Gigi有着非常强大的复原能力,面对这些「失败」,她最多低落一天,就立马复原,继续尝试更多领域。

她甚至在竞选学生会失败后,依旧做成了自己想干的事——在校内成立一个国际学生互助学习小组,并且得到了多位教师的帮助。

她把这些经历写在了申请Wellesley的文书里,在与招生官面试时,甚至把对方逗乐了:「你可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啊!」

如此有生命力的候选人,放在什么环境里都能活得出彩,这样的孩子只要用力让招生官看见,就一定能让人眼一亮。


「真诚就是必杀技」为什么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功?也正因为跳出了算法,让孩子在系统里也敢于做一个活生生的人:

名校招生的眼光极其犀利,如果你把爬进去视作唯一目标,委曲求全地配合它、讨好它,求它施舍,它反倒不在意。超越申请目标,将它视作成就自己的工具,反倒更受名校眷顾。

「名校也喜欢看有能力的人画饼。看,我以后是要成大事的人,你要不也赌我一把?」

具体到实践中,如何挖掘学生亮点,如何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找到梦想和人生目标,在大环境下不被裹挟,如何呈现最真实的形象给招生官,这里的每一个发问都能拆解成更为务实的助攻。

「我们想做的,就是让学生不过早被否定,想办法让他们被看见。」

■拜雅老师研发的一套申请管理系统Worktile,分板块罗列事务(比如夏校、活动、竞赛、申请季模块等,提高时间管理效率
04
拿到录取的
未必不是我

「过去的你穿越到现在,还能被哈佛录取么?」梁绮涵这几年被这个问题问麻了:

「现在的孩子确实太卷了,我肯定卷不过,但最后拿offer的,未必不是我」。

她回想自己当年还是幸运的。一来,从小学一年级的暗黑经历后,就想着当一名好老师,并且一直在行动。二来,无论是报考专业,还是出国深造,人生路上的大决定全是她自己做的。父母不仅没有帮上忙,甚至还会劝她回头从医,继承家族衣钵。

就这两点上,现在的孩子似乎就没那么幸运。

很多人还在没有思考力时,就被父母规划上出国这条路。而后又在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卷时,被催着投喂了许多补品。

而美国名校又格外执着于发问——你是谁?在这样的成长轨迹下,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如何去作答呢?

「我之所以能对答如流,是因为从6岁就开始想这个问题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随机发生的人生,梁绮涵坦言这些是她难以给孩子们补上的。


更大的误解来源于父母。

她有次在分享Alan的案例时,被一位父母的评价震惊到了。这位父母看到了Alan的奖项表示,「那我们家孩子也能上MIT,拿了全国奥赛的金奖」。

东亚父母算术极好,总在计算到达终点最为省力、省成本的路线,为孩子省点力气。但这无形中省掉了孩子试错的机会,但也省略了他们获得人生体验的多样机会,孩子变得单薄,长期来看,反倒是一笔亏本买卖。

而孩子呢?

他们要么慢慢会在心态上输不起,甚至不愿意自己做决定,因为不敢为人生担责;大多数潜移默化里执行父母意志,活成跟父母一样的人,让渡自己成为自由人的权利,从而产生隐秘的心理问题。

不管是升学结果还是成长体验,大概率会沦为追求名校的炮灰与牺牲品。

就像在爬藤趋势、数据、算法、公式铺天盖地袭来,像股市一般的市场里,分析师们也天天说能跑赢大盘,但输的最惨的,往往就是那些听信套路、迷信专家的人。

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中产妈妈不焦虑俱乐部,以真实故事对抗焦虑,用专业判断规划升学,以战略思维探索志趣



倡导理性阅读,离梦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点个「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美国留学那点事

相关新闻

刚被哈佛录取的“笨小孩”,让我看清中国孩子爬藤最缺什么?刚被哈佛录取的「笨小孩」,让我看清中国孩子爬藤最缺什么?中国家长沉迷卷竞赛却“害”了孩子?爬藤大神大实话:招生官最看重中国学生这项特质追踪“小镇做题家”10年:名校毕业后,他们很难找到好工作培养11位世界冠军的网球教练:从入门到“爬藤”,冠军的品格能让孩子受益一生“6年后回头看,让孩子从名校转入普小,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刚被哈佛录取的「笨小孩」,让我看清孩子爬藤最缺什么?作为密涅瓦第一届毕业生,回头看,这所录取率「比哈佛还低」的学校,值得读吗?中国孩子爬藤率不到0.5%?曾创造上海唯一MIT奇迹的哈佛导师却说:每个普娃都是隐藏的金子“孩子,我后悔逼你努力了!”上了中学回头看:班上第一和倒数,差的不是成绩,而是……哈佛大学2024年毕业演讲刷屏:原来这就是“不知道的力量”深圳妈醒悟:花费百万,中产爬藤只是场赌博!不如把孩子打造成“特别的人”……爬藤鄙视链末端的中国理工男彻底没救了?斯坦福妈妈:勤能补拙不如“学习印度人”……“为了孩子走线美国”!华男一家四口的梦想!中国走线客涌入唐人街,规模逾10年最大...畅销400万册!“给孩子”系列10年“进化”路​耶鲁博士“爬藤经”:一个“对”的项目,胜过一页网红活动“陪跑”重磅|北岛、周国平等:“给孩子系列”10周年庆典——世界为你打开聚焦丨2023年一大批“中国造”火到海外“体育爬藤”大火!:华裔父母批量制造“奥运冠军”,是捷径还是困境?宝马:“家在中国”三十年“中国领先10年,无法轻易追上”一口气看遍中国8000年“高级审美”,赠品壕到离谱“干部干、群众看”:中国基层治理的普遍现象来自马斯克的最新警告:短视频算法会「吃掉」孩子的大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