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初到我家非常兴奋,在客厅蹦蹦跳跳,结果不小心撞到桌角,额头肿了起来。小娟很心疼,跑去药店买来消肿药水,一边替女儿涂抹,一边大声训斥:“谁叫你走路不长眼睛,撞了活该!”涂完药水后,西西跑到镜子前,用手摸了摸额头,可能是想感受疼痛的强度。小娟见状,忍不住质问:“摸摸摸!你是嫌撞得不够疼吗?”小娟急了,冲过去抓住西西的手:“叫你别摸你还摸!你是没长耳朵吗?”西西抬头看了妈妈一眼,闷闷不乐地坐回沙发,不再说话……小娟的出发点其实是正向的,是基于对女儿的「爱与关心」但她的说话方式却像是夹着一根刺,充满了「质问和指责」。
结果不仅搞得西西闷闷不乐,连作为旁听者的我,也感到有些膈应、不舒服。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可能也会习惯性正话反说。即明明内心是想向孩子表达爱,但说出来的话却仿佛带着“怨”。就像小娟,孩子撞到头了,她很心疼,快速买来药水替孩子涂抹,但她说出来的话却充满责备:“谁叫你走路不长眼睛?撞了活该!”但有的父母却不会直接表达赞美,而是会对孩子说:“你XX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有的父母心里想念孩子却不直接表达,而是会埋怨孩子:在说这些话时,父母的情感可能是正向的:你很多方面都很好,我想你了;但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却是负向的:父母觉得我做得不够好,对我很不满意。即明明可以用陈述句来回应孩子,却习惯性地用反问句来质问孩子。比如孩子问:“我的袜子在哪?”父母反问道:“你自己没长眼睛吗?”又比如孩子问:“要带伞吗?”父母反问道:“你难道想变落汤鸡吗?”父母的本意,可能是想鼓励孩子独立,让孩子自行去找袜子、决定要不要带伞。但孩子接收到的却是沟通的阻隔,问题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反而还被质问一番。
一般来说,孩童的思维比较简单,对说话者语意及寓意的理解多数浮于表面。孩子通常只能接收到话语表面的苛责与质问,理解不到背后可能包含的正向情感。在长期正话反说的氛围下,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两点影响:由于沟通不顺畅,孩子容易对父母产生情感隔阂,甚至情绪对抗。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就是一个正话反说的典型代表。她从来不会当面夸奖我,也不会正面回应我的情感需求:当我取得好成绩时,她会向我唱衰:“成绩好有什么用,以后照样给人打工。”当我向她亲近时,她会对我说:“你现在知道认我这个妈,长大后就未必了。”
后来逐渐地,我就不愿意再跟她分享自己在学校的成就了,也不愿意主动靠近她了。甚至在她主动关心我的时候,我也会下意识回避,因为我害怕会再次被她的话刺痛。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情感隔阂,孩子容易不自觉地压抑情感需求,正话反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个特点:没办法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也没办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当别人夸奖我时,我尽管内心很欣喜,却很难坦然地回一句“谢谢”;当别人问我需求时,我其实有需求,却经常下意识地来一句“随便”。
这样一种情感需求的压抑,更多是无意识层面的,而不是我有意而为之。我在人群中变得越来越拘谨,别人也越来越忽视我的存在,从而陷入一种「我不重要,别人不在乎我」的关系循环。
相比之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养育者能够对其进行「正话正说」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促进养育者与孩子的情感联结,同时也会激励孩子在关系中自我表达。多年前,我在一个澳大利亚家庭换宿,里面住着40多岁的史密斯夫妇和8岁的女儿凯蒂。无奈之下,史密斯夫妇只能沿着凯蒂从学校回家的路,挨家挨户地敲门寻找孩子,但依然无果。正当他们准备报警的时候,凯蒂蹦蹦跳跳地回来了,原来她临时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派对去了。当时史密斯夫妇紧紧地抱着凯蒂,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宝贝,我们很担心你,一直在找你。""对不起,让你们担心了。"凯蒂真诚地向父母道了歉。“下次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我希望你能提前告知我们。”史密斯先生顺势向女儿提出了要求。当天晚上,凯蒂很认真地记下了父母的电话号码,并承诺道: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她一定会先借用老师的电话告知他们。整个过程,史密斯夫妇没有斥责凯蒂,也没有质问凯蒂为什么不提前告知他们,而是直接向凯蒂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以及他们为寻找凯蒂所做出的努力,凯蒂自然而然就接收到了父母的爱与关心,并愿意主动改正自己行为的不恰当之处。这就是「正话正说」对亲子关系联结促进,对孩子成长的正向指导。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隐藏在心底,而不是体现在语言上。甚至可能一辈子,他们都没有直接对孩子说过一句"我爱你"。同时他们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的爱与需求,常常会下意识地选择忽视、拒绝和远离。如果父母对情感表达充满排斥,则容易给孩子造就一种述情的羞耻感:害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害怕将内心的柔软和脆弱暴露在他人面前。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像父母一样,在关系中下意识地对情感回避退缩,并通过「正话反说」的育儿方式,将这种述情的羞耻感传递给下一代。孩子突然冒出一句:"妈妈,吃面是用筷子还是叉子呀?"她没有立即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下意识地回了一句:"你就不能安静听我讲吗?"随后她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讲,孩子却开始走神,再也听不进去了……事后回顾这件事,她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她那么抗拒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呢?"后来随着进一步觉察,她才意识到:中间存在着隐形的权力斗争。在配合者和主导者之间,她更习惯去做关系中的主导者。她真正害怕的,不是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在关系中失去主导权。然而回到孩子的内心处境,他们的提问未必是为了跟父母争夺权力,他们更多渴望的,是父母能够倾听、看见并回应他们的情感需求。在育儿过程中,正话正说是一种更直白、高效的沟通方式。它不会令我们遭受羞辱,也不会让我们在关系中失去权力。相反,它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结,提高一段亲子关系的质量。当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可以试着去觉察自己平时有没有正话反说的习惯,那就请试着学习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试着放下自己在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8点亲密关系直播课🌟
⭕直播内容:
✅国际老师莎兰·亲授视频课
✅精选互动身体练习体验💃
✅识别羞耻感,改变关系模式
✅精彩!无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