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儿给我上了一课:最好的青春期亲子关系,原来是这样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作者|周梵
来源|周梵(zerofieldo )
上个周日我跟14岁的女儿沟通她的创作作品,她的绘画作品选题是《中式教育》。
上周她的第一版文案思路被老师毙掉了,老师还在线上花了不少时间跟她沟通。
昨天,她给我看她改的第二版内容,第二版跟第一版只有些微差别。
当她给我看她的第二版内容时,我就知道,她舍不得推翻自己之前想到的创意再重画,她舍不得。
她坐到我书房窗边的椅子上,问我这版行不行?
我认真看完后,把椅子转过来问她:“你这个版本和第一版改变不大,你之前不是说要爆改吗?这连15%的变化调整都没有,咋算爆改?”
她说:“我加了一点新视角啊!而且我觉得前面用黑白色调,后面用彩色风格这样很酷。老师说的不带情感倾向的表达,我有点儿不知道怎么表达。”
我理解她的心情,任何创造性工作都是孕育自内心深处的火花,放弃它们犹如割舍一部分的自我。
但即使我理解,我也知道这个点会卡住很多创作者,我很认真的跟女儿说:
“根据你上周告诉我老师跟你沟通的情况,如果你拿这一版给你们老师,肯定是不能通过的,因为不符合老师给你调整过的方向。”
“要么被老师打回来,要么老师很无奈的将就,不想再跟你较真儿,勉为其难地让你继续,但肯定都不是你要的结果。”
我继续说:
“作为创作者不能执着于自己最初的创意灵感,并且觉得市场甲方不懂自己,对你来说老师就是你的甲方了。”
“觉得没人赏识自己的作品,又没有训练自己整合市场需求和个人创造表达的能力,最终只能愤愤走向一个【怀才不遇】的命运。”
“好创意如果和‘甲方’适配度不高,就把它放到你意识的创意库里储存起来,以待来日……”
她一边低头看着手机一边听我讲解,一边偶尔应两声。
我又给了她一些新方向的思路和细节,她依然在听,也时不时继续看手机。
我问:“你听到我说的了吗?”
她说我听到了,然后重复了最后一句话的最后五个字,以表示她听到了。
然后她说:“好吧,我知道了,我再去改,然后起身准备回自己的房间。”
我感觉心里涌起一股无奈感。
很多时候我都是别人的老板或导师,学员会跋山涉水,只为了跟我聊一个小时,或来上几天课,来听我的指导或是启发。在他们的眼中,我是引路人,是他们生命中的一座灯塔。
在她面前,我不再是被人尊敬的导师,而是跟她开玩笑、一起逛街看电影,叮嘱她穿袜子穿秋裤,偶尔暴躁、时不时摁着她狂亲的老母亲。
她会来问我关于她作品的思路,但当我真的跟她讲的时候,她的态度又有些随意,仿佛我们只是在进行日常的闲聊。我的话语似乎并不带有同样的分量,说实话,我有些失落。
我跟女儿说:“我有点儿无奈,我停下工作,很认真给你指导沟通,你没有珍惜,我跟你聊的时候,你一直在时不时地看手机。我真的有很认真的给你关于你作品的指导,而且我真的很擅长这些东西。”
她马上说:“哎呀,妈咪,不是的,我刚刚是同步在跟老师聊……我后面会更认真点儿听的。”
我知道她并没有真的想轻视我话语的价值,只是我在她那里的身份,和她的阅历,都不足以让她认识到我给予的这些话语的价值。
她又重复了一遍她理解的思路,似乎想告诉我,她完全理解了我的意思。但我听完就知道,对于她来说,她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能听进去个30%应该就很不错了。
而她多半会继续沿用原来的思路,而我不知道她能不能在老师那里过关。
我也意识到我的失落不是来自于我感觉到自己不被孩子重视,而是为孩子感觉到惋惜。因为我知道我话语的价值,我希望她能尽快从少年意气的状态中走出来。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太知道这里面会遇到的挑战和冲击是什么了,我希望她能早一点调和关于自我表达和社会需求的冲突,能成为一个更成熟的创作者、创意者。
我知道她带着这份孩子气的坚持面对老师,以及未来面对社会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甚至会自我怀疑。
而我不想她去撞南墙。
我和所有的妈妈一样,想教孩子适应这个社会,尽早的不去撞那个南墙,所以我不惜动用自己专业导师的知识帮助她。
但是同样我看到了所有青春期孩子和老母亲沟通会有的结局,孩子可能就是要撞一撞南墙。
有时候这是沟通技巧的原因,有时候这和父母的沟通技巧、智慧和能量状态都没关系,这就是生命的节奏,有些南墙就是要撞的。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感慨,人类这个生物的学习速度是如此之慢,所有先辈前人积累的知识、智慧,都无法直接传递给孩子,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要重头学起。
尽管父母们愿意共享他们的智慧和知识,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方式,去发掘和体验自己的生命,孩子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内化知识,才能最终成为个人智慧的一部分。
我想我的父母曾经应该对我也有这样的感慨吧,明明看着前面就是南墙,还得眼睁睁的看你撞上去。
必要时看着并陪着孩子去撞南墙,这就是每一代父母的自我修养。
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积累更多阅历,需要经历一些事情,也许时机成熟的时候,她有机会在其他导师那里收获启发,然后去学会整合外界的反馈与个人的创意。
我走过这样的路,我的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而我,则需要学会接纳,我在孩子面前的那些平凡时刻,我在别的地方获得的卓越和光环,在孩子这里啥用也没有。面对孩子要撞的南墙,高超的沟通技巧和教练能力也帮不上多大的忙,孩子该撞还得撞。
还有那些不被高效使用的对话时间(这个对我真心有点儿挑战),接受有些时间就是要被浪费的,或者很久很久以后才能看到结果的。
而且我相信,未来“我一腔热血的把自己过去用血和泪总结的经验智慧,真诚地花时间跟她表达,而她依然随意懵懂地听着”的状况一定还会再次发生,我也会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有面对孩子的无力和挫败……总之,苍天饶过谁。
但我也会学着接受和等待这个漫长的过程。
甚至这是一个错位的过程,可能等她完全能理解和懂得这些关于创作和思考的智慧时,我已到暮年,那时我的注意力也许又去向了另一个方向,只能用记忆中的感觉去和她共鸣。
就像现在我用对青春期遥远的记忆和她共鸣一样,更多是一种技巧,而不是一种本能。
所以我们跟孩子很难在同一个时空,成为真正意义上彼此的知己朋友。
我们可以是玩伴,彼此给出慰籍,给出不同属性的爱,但当下最本能的理解和共鸣恐怕是不容易发生的。
有些关系注定就是错位的,也只有错位,才会有更多的慈悲和修行的意味在里面。
人和人的关系能建立起来种种形态,真的是需要缘分,即需要臣服和尊重这个过程,又需要有觉知的塑造和引导。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当然会继续与女儿交流,不仅仅是关于课业创作,当然也有生活与成长。我也会在她需要的时候继续提供我的见地和支持。
我期待那一天的到来,随着她的阅历不断丰富,她可以用一个更成熟的视角回望今天,理解那些我试图传达话语中的意义,即便我们的对话似乎只是母女间的随意闲聊。
因为我知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对话,可能在不经意间为她未来的启发埋下了种子。
我会静候那一天,我们的心灵能够在智识和情感上,跨越年龄和阅历、随意与敬畏之间的鸿沟,真正相互触及。
你是不是正在想:
作为父母,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其实是有切实可行的办法的。
尹建莉学堂副总裁球爸主讲的课程《青少年心智成长必修课:指引通往自信与积极之路》,可以帮到父母和孩子。
这门课程,不仅适合孩子学,也非常适合家长学,一句话概括:只要感觉到被生活裹挟,只要想从烦躁的生活中找到一根稻草,只要有各种关系问题的困惑,都适合学。
花一份钱,全家都能学!
点击下方链接
帮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花一份钱,全家都能学
(广告)
作者:周梵,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好玩深邃的幸福心理学家,践行传播幸福心理学超过十年。作为资深沟通关系教练,周梵的课程影响了数干万家庭,同时著有畅销书籍《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微信公众号:周梵(ID :zerofieldo)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