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从没输过?遇事不决看英国,“日不落”在历史上为何总能做对选择题......
公元前313年,60岁的秦国丞相张仪出使楚国。彼时,秦国已经历了变法改革,批甲百万,已然有问鼎中原之势。但张仪脑海中却在盘算着另一件事——楚国目前与齐国结盟,正是秦国的心腹大患。
但区区一次与楚王会面的功夫,张仪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个同盟。他用虚假承诺的六百里地,骗取了楚怀王的信任,让楚国断绝了和齐国的同盟。而当楚怀王想要向秦国索取土地的时候,犹如与虎谋皮,孤立无援的楚国最终损兵折地,实力大损。而此后,秦国又用如出一辙的方法,挑拨各国间的矛盾,让他们无暇结盟,并在几十年后各个攻灭,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大一统。
张仪的外交战略,史称“连横“,通过秦国的军力震慑六国,又用狡黠的外交策略让各国难以齐心,最终再逐个击破。外交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世转时移,在近代全球舞台上,也有一个国家把这套“合纵连横“的外交战略运用得出神入化,在近几百年的历史中,始终执天下之牛耳。现代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也对这个国家的外交眼光推崇有加,他曾路给后人留下一句忠告:以后土耳其在参与世界争端犹豫不决的时候,就直接照抄英国人的决定,因为他们永远能做对选择题。
1
英国人的“合纵”之术:没有永恒的敌人
在最近几个世纪中,英国几乎做对了每一次事关国运的重要选择题,在所有重大军事冲突中,都站在了最后胜利者的一边。不同于日本的几次“豪赌国运”之战,英国人凭借的是更加精明成熟的外交理念,也因此更可持续,且不易翻车。
英国的崛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5世纪,经历了同法国的百年战争,英国最终丢失了他们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但与此同时,退回英伦三岛之后,也让英国人下定决心,实施起离岸平衡的外交战略。简而言之,英国外交战略就是要平衡欧洲大陆的均势,不让某个强国过于强大,甚至统一欧洲。
所以在多个世纪以来,英国并不与某个国家绑定盟友关系,也不会同一个国家始终处于敌对,而是会审时度势,根据具体的局势来调整他们的外交思路。我们非常熟悉外交场上的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就是19世纪的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所说的。
19世纪之前,英国在欧洲也曾面临众多强大对手。但凭借高超的外交斡旋、更先进的政治理念和科学技术,英国最终超过了在大航海时代曾经领先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又打败了17世纪强盛一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全球霸权。
1804年,拿破仑称帝。在这位世所罕有的军事天才的指挥下,法军曾一度所向披靡,横扫欧洲,挫败了五次反法同盟。而英国几乎参与了每一次的反法同盟,更是打赢了重要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挫败了拿破仑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也确保了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
最终,英国参与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铁卢之战中彻底击溃了法军,也终结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今天,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尔加广场和滑铁卢车站,仍是英国人对这段历史的骄傲回眸。
虽然说英法两国相爱相杀了数百年,又在拿破仑战争中兵戎相见,但英国人并不会死板地把法国人视作永世的仇敌。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大陆局势的变化,英国又摇身一变,成为了与法国并肩作战的盟友。因为当时,沙皇俄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巨无霸帝国。
为了扼制俄国的进一步扩张,英国人这次跟法国人站到了同一阵营,在残酷的克里米亚战役中,击溃了野心勃勃的沙皇军队,暂缓了他们征服欧洲的脚步。而到了20世纪初,俄国跟日本在远东角逐,希望能获得对东北的控制权。此时,英国又资助了正在崛起中的日本,打赢了日俄战争,再一次阻碍了俄国的东进。
同样的,接二连三对俄国的“合纵”围剿之后,英国人很快又变化了思路。在下一次大战中,跟俄国人站到了同一条战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俄站在了协约国的阵线,共同对抗崛起中的德意志帝国。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之后,终于打赢了这场被欧洲人称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
而在更加残酷的二战中,英国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同盟国阵营,在德国闪击波兰后主动对德宣战。尤其来到1940年,在法国投降、纳粹空军对着伦敦狂轰乱炸的最艰难时刻,英国人并没有放弃,在至暗时刻凭借着海峡天堑苦苦支撑。最终,进攻英国无果的希特勒犯下战略失误,招惹了苏联和美国两大强敌同时下场,扭转了整个二战的战局。
2
巧用“连横”,摘取王冠上的明珠
如果说英国人在对付欧陆诸国的时候,采取的是类似于“合纵”的离岸平衡战略,哪家独大就加入反对势力来制衡哪家。那么,在英国殖民帝国扩张的过程中,他们又用了类似张仪的“连横”之术,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最终建立了横跨六大洲、领土上太阳永照的“日不落帝国”。
其中最典型也最成功的例子,便是英国对于印度的殖民。印度所在南亚次大陆,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历史上也曾有过孔雀王朝、莫卧儿王朝等庞大帝国,但这些中原帝国并没有真正统一整片大陆。尤其是印度南方,由于德干高原的阻碍加上南印度独特的文化,他们始终能保持相对独立。
而英国早在17世纪就来到印度,建立殖民据点。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中,英国击败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获得了整个孟加拉地区。而在此后100年的时间内,英国人结合武力威慑和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印度各地区的地方势力。
尤其是在击败印度本土最强大的势力马拉塔联邦的过程中,英国人将这种外交手段运用到了极致。他们先是鼓励马拉塔进攻阿富汗,使得双方两败俱伤,又挑拨他们同另一大强敌迈索尔的关系,使得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大打出手;此外英国还拉拢了印度另一大土邦海德拉巴。最终在用各种手段削弱了马拉塔之后,在第三次马拉塔战争中彻底击败了对方。马拉塔人被英国人击溃后,印度再也没有能有效抵抗英军的势力了。
到了1857年,印度曾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起义。但英国人故技重施,充分利用起印度内部民族的宗教矛盾。比如策反了信仰锡克教的锡克人,还拉拢了南印度逊尼派的穆斯林,很快十几万皇协军重新组建,反扑过来。经过近两年的战争,起义被血腥镇压下去,整个印度彻底落入了英国的统治。
至此,英国人建立了包含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庞大殖民帝国,其领土包含现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甚至到缅甸,完成了印度次大陆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给这片大陆带去铁路、电报、蒸汽船等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去了低价的原料出口和殖民剥削。正是凭借这片大陆丰富的物产资源,英国本土收获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因此,印度被称为英国殖民帝国“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3
以史为鉴,我们应当在历史中学会什么?
二战后,民族主义的理念开始传遍全球,英法为主导的全球殖民体系逐渐分崩离析。面对全世界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英国人也选择在合适的时机体面退场,没有再与前殖民地国家兵戎相见。
在短短几十年,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拉丁美洲的西印度群岛诸国;阿拉伯的阿曼、科威特、卡塔尔、也门;非洲的加纳、尼日利亚、肯尼亚;还有欧洲的爱尔兰、马耳他等国相继获得独立;再加上之前获得自治权的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彻底被终结。
而英国最后一块人口超过600万的殖民地香港,则于1997年7月1日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历史学者和英王查尔斯三世都曾表示这标志着大英帝国的彻底终结。历史上没有长期处于巅峰的帝国,所有的帝国都必将衰落,但英国几百年都站在胜利者的一方。即使殖民帝国最终解体,许多前殖民地还是加入了英国领导的英联邦,英国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和平交权的帝国,并依旧在当地国际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中国人说,读史可以明鉴。阅读历史,不仅仅让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它还能帮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
2022年2月,当普京发起所谓特别军事行动,希望能快速瘫痪基辅总部从而控制乌克兰全境的时候,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认为乌克兰毫无机会。乌总统泽连斯基回忆说,他曾当晚就给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首脑打电话求助,但没有一个人帮助自己,纷纷建议他跑到海外组织流亡政府。
唯有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打电话告诉他:“挺住,援助马上就到”。后来英国用皇家空军运输过来了几千枚反坦克便携式导弹,抵挡住了俄罗斯的装甲坦克部队。在乌克兰抵挡住了俄军的第一波攻势之后,其他西方国家才纷纷效仿,加大援助。
我们了解历史、知晓历史,也同时思考历史、反思历史。当今的世界,从格局、理念、人道主义等各个角度来看,都不同于过往了。无论是古代秦国那样坑杀数十万降卒的血腥战争,还是现代大英帝国那样温和一些的殖民侵略和统治,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车辙,也不再被当今国际社会所接受。
但这些历史故事中所体现出的外交策略,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和思索——历史上的敌人,今天未必不能成为盟友;而广结盟友,尤其是高质量的盟友,比起网络上动辄满世界的对抗与抵制,也是更具智慧、更符合国家利益的外交和发展战略。
------End------
文:杨西方
英伦大叔(ID:UK07788915668)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图片及新闻信息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英伦大叔”,获取最新最快的英国资讯。
往期精彩回顾:
英伦大叔,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致力于传递最新最快的英国新闻与政策解读,
为海外华人提供签证、教育、创业类相关信息
欢迎关注英伦大叔,及旗下各平台帐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