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关于阅读,那些都不重要--一个新手读者教会我的事

关于阅读,那些都不重要--一个新手读者教会我的事


“ 事实上, 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给另一个人的唯一建议是不要接受任何建议。” ——弗吉尼亚.伍尔夫


“阅读的浪漫,就像所有体验式的浪漫一样,依赖于陶醉。” ——哈罗德.布鲁姆



“他可以读书,但没我期待的那么喜欢”,A的妈妈告诉我,她是伯克利的科学家,在本领域算是做到了顶尖,更难得的是论文写的有如诗歌般优美。当聊到孩子读书,虽然试图宽容,却依然掩不住失望。


但我却从中得到了恰好的安慰。又是一个读书热情达不到家长期待的孩子,又是一个对孩子读书的热情有期待的家长。


在在和书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咸不淡,正如A妈所说,可以读,更准确的是,可以听我们读,偶尔有很喜欢的书,但基本不会自己读,很少在空闲时会主动拿起书,和我去图书馆或书店也基本上会看几分钟就说无聊,拽着我要回家。


所以对于我而言,关于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那些论调,在现实面纷纷退散。 


只要家里有书,孩子就会看书。

只要大人喜欢看书,孩子就会看书。 

每天给孩子读书,孩子就会读书。 


屁来!


但就在我习惯性对这些廉价的“只要…就会…” 翻白眼后,在在突然变了。   


突然有一天,他在图书馆拿到书立马就开始读,走路坐车吃冰激淋眼睛都粘在书上。


突然有一天,接了他放学后去吃冰激淋。但一下车,他就说要先进隔壁的书店,后买冰激淋,一溜烟钻进书店后坐地上就开始读。 


突然有一天,他去书店图书馆都不再哼哼唧唧要回家,会礼貌的问图书管理员建议,问书的位置。


突然有一天,我们在屏幕放着Kpop歌舞的的饭馆里吃饭,他却全程看书, 一顿饭吃饭,一本书也看完了。 


突然有一天,他翻出了几年前从街边捡回来的一箱magic tree house,读起了已经听过几十遍的故事。 


突然有一天,我的手机里他以各种姿势读书的照片急速膨胀,我忍不住不拍下那些在我眼里太美好的画面。 


突然有一天,睡前读书已经从我给他读,变成了我和他读。 


突然有一天,在书店和店员聊天时,我发现他读过书,我不但基本都没读过,也不可能跟得上都读了。仿佛在某个瞬间,他从我身边超过。原来我牵手领着逛书海的小孩,突然甩开手,独自徜徉,沉浸其中了。我对此毫无准备,心里满是惊异、幸福,和忧伤。


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他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突然从“可以读,但没有我期待的那么喜欢”的小孩,变成了热情洋溢的独立读者?


于是我拿出了一本本关于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的书,重读或新读;回溯一年级的大半年发生了什么,学校和我们都做了什么,试图从中找出线索。而在探求答案的过程中,我不但看见了一个年轻读者的萌芽, 也审视了自己这么一个中年读者。经过这番阶段性的梳理和探究,很多东西都清晰了起来。  



No.1

时间和发展


首先是时间和发展


当孩子年龄小时,很多父母都会以为很多事情从不会到会,很多能力从没有到有,都需要大人,尤其是父母,刻意培养才行。好像如果大人不教,孩子就一直不会。这种思路把孩子当成一个空瓶子,一切都要靠我们填充进去才有内容。


这种思路本身有问题。一个生命的诞生,在个体的意义上是全新的,但作为一个人类,他是几十万年演化的结果,就更别提他也是上亿年哺乳动物的演化至今的结果了。作为两个人的孩子,他在出生之前也已经有了基因的出厂设置。 于是,他的生理发展,大脑结构,气质秉性,很多都早早存在了。环境当然可以很大程度上塑造这些原始配置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样子,但往往被我们忽略的更重要的因素,是时间。每个人的发展,都顺应着一定的时间线。时间不到,硬件还在升级中,功能就达不到。时间到了,硬件长好了,能力自然就出现了。 


这就好像1岁多的父母担心孩子不会走路,2岁多的父母担心孩子不会说话,不会上厕所,下意识冒出来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做来帮助他?” 但回头来看,需要的不过就是时间。


阅读是有些特别的。从事阅读研究多年的Maryanne Wolf教授在Reader, Come Home里详细的阐述了阅读能力不是某项单一能力,而是很多种能力的复杂配合,需要大脑多个区域的发展和联结。和听觉,味觉,嗅觉等等生来在大脑就有反应区域和回路系统的功能不同,阅读需要的脑回路是在后天不断使用中被构建出来的全新能力。所以说,阅读其实是一种文化产物。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专家们才会告诉我们要做这样那样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读书。但孩子需要学习,和家长需要教学是两件事,这点后面再说。回到阅读的特殊性上来,正因为需要各项能力的发展,各块大脑区域的参与,所以这套系统的到位可能更麻烦更费时,因为那需要视觉,听觉,语言,情感,甚至运动(这每一类能力又由很多细分的能力组成)功能等区域各自都发展到一定阶段,然后互相搭配,不断调试,逐渐到位的。


NYT书评编辑Pamela Paul和童书部编辑Maria Russo共同写作的How to Raise a Reader中有这么一段话,“在Pamela 的三个孩子中,阅读时间最晚的孩子后来成为了阅读能力最强、写作热情最高的孩子。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儿童应该在心智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定编码和视觉扫描技能得到提高之后再学习阅读。在德国,儿童要到六七岁才开始接受阅读教学。在大多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学校里,孩子们要到 7 岁才开始上正式的阅读课。没有人认为这些国家培养文盲。他们的想法是,由于许多聪明的孩子在六七岁之前根本无法完成独立阅读的步骤,因此最好把教学时间集中在其他学习上—数学、科学、艺术、音乐、社交技能。当孩子们能够掌握阅读技巧时,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处理比学龄前儿童所能处理的更为丰富的故事。这种模式让初级阶段的阅读更有收获。”


而儿童阅读的研究者提出的可以帮助孩子学习阅读的行为,比如每天给孩子读书,家里要有很多书,父母要喜欢读书,不能简单说错,但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不充分是因为,一切依然得建立在生理发展的基础之上。每个人的节奏各异,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发展速度,但不可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不必要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之前的几代,有多少人是在家长从小每天给读书的童年中长大的呢?我小时候家里的书很少,父母也不见的喜欢读书。但这不妨碍我现在成了个不折不扣的书虫。


和成长中很多问题的应对方式都一样,耐心点,等等就好了。你不需要不断对孩子做什么,但最好能放宽心,允许那个神奇时刻的发生。 

Pamela和Maria在书中也写道 “所有家长都会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阅读?当您的孩子对字母产生兴趣,并开始在书页上或在外面的世界中辨认单词时,这个神奇的突破性时刻会在不同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出现,即使在同一个家庭中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在 4 岁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则在 6 或 7 岁时。有时,家里最大的孩子最早出现这种情况;有时,最小的孩子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家长都会描述这样一段漫长的时期:孩子总是不能把字母写对,或不能辨认出单词,然后有了理解力的突然增长,有规律但是突然的飞跃,直到一天她读懂了一句话。这看起来就像变魔术一样。” 


生理发展是基础,在此之外,环境也有影响。对于孩子而言,环境主要指的是学校和家庭。所以,除了时间赐予的“神奇突破”之外,这大半年环境中发生了什么呢?


No.1

学校和图书馆



在去年刚开学的一次家长会上, 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年级的教学计划。其中阅读是一个单独主题。当时我对此没有体验,只是听个大意,但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老师在阅读方面下了心思。


除了很多人会在很多场合给学生读书,每天课表上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每天回家有半小时的读书任务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创造愉悦的阅读体验,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 


老师曾经带他们去公园草地上读书,让他们带来毛毯和手电筒,把教室布置成星光下的夜晚读书,也有每年一次的Read-A-Thon。 这是一项以十天为期限,让全校学生一起进行的读书马拉松。这既是一场比赛,学生之间,班级之间有较量;也是一场全校的读书爬梯,所有人齐心协力创造纪录。 


因为志愿统计时间,我得以看到全校学生的读书数据。本以为小学生们在十天里,坚持每天读一两个小时就很好了,但后来我发现,真的有很多孩子每天读书四五,甚至八九个小时。尽管这包括在学校的读书时间,那也令人惊叹。而那也的确是在在这一辈子读书最密集,最拼命的十天。他吃饭,走路,坐车读,每天晚上都读到书从手里掉下来直接昏睡,早上醒来抓起书接着读。 


我没料到他如此投入的参与这个活动,能帮他的就是去图书馆扛书,和时而劝他不要那么拼…结果证明我的劝说无效,他还真拿了班级第一。我虽然对把阅读做成比赛并无好感,但不得不承认在这十天里,他养成了生活中有随时都可以读书的习惯,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多了信心,也喜欢上了阅读。必经如果不喜欢,他是没办法长时间高强度的做这件事的。 


宣布比赛结果的那天,我第一次见到美国小学生对待比赛的态度。揭晓每个年纪赢了的班级时,都是一阵可以掀翻屋顶的狂欢。念出每个得奖孩子的姓名,也是一场赤忱热烈的群体庆祝。同样让我感动的,是老师借此机会提供的一场关于学习,挫败,和共情的教育。 


第二,图书馆在儿童阅读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


虽然在在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读了有几百本书,但我给他买的书屈指可数。因为他的书籍需求,已经基本被图书馆全面满足了。 


我说的图书馆,其实有三个层级:班级图书馆,学校图书馆,还有城市图书馆。 因为伯克利书店和图书馆都又多又好,我原来并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还要图书馆,尤其是每个班级还要自己的图书角。 


后来我慢慢明白了这么多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当教室里有图书馆,学生就可以每天生活在书籍附近,也每天有自己安静读书的时间。研究表明,易获得性是孩子读书的关键因素。而班级图书馆里都是和年龄匹配阅读水平的书,孩子们很容易看到同学在读什么,也容易拿到自己适合自己能力的书。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则有种类更丰富,更多阅读水平的书。经常有童书作者来给孩子讲故事,教他们画画,还有城市图书馆的管理员来读书。每个班级每周有固定的图书馆访问时间,孩子们在这时借阅自己想要的书籍,学习图书馆的使用方式。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这里的阅读和借书,是完全自主,免于成人的控制和干涉的。  


在在学校图书馆的门口挂着一张的海报,短短几段话的背后,蕴含的是对儿童阅读,或者说对儿童的态度。海报里是这样说的: 


学校图书馆哲学



学生选择

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和查看图书馆的任何书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和对自己阅读的主人感。


没有限制

我们不会根据评估的阅读水平或成绩来对标我们的书籍或限制学生的选择。 学生可能会借阅对他们来说“太难”或“太容易”的书籍。


隐私很重要

学生借阅历史记录是保密的,不会与他人共享。 如果书籍借阅逾期,父母或监护人可能会被联系。


平等访问

图书馆是一个惠及所有学生的关键丰富项目。班级来访是主要渠道。(每个班每周都有固定的集体去图书馆的时间)


享受!


找到给你带去快乐的书!





我常感叹图书馆是米国恼人的官僚体系中唯一的例外。这里不光有书,也是社区活动中心,大小孩子的社交场合。在在认识这里的每一个儿童图书管理员,爱和他们聊天。每个图书馆员也都对童书知识丰富,对孩子超级友好。我们每周都会去一到两次图书馆,这是带给他快乐,友情和自主感的空间。 



No.1

家庭



几乎所有的网上文章,或者相关话题的书籍,都使用了类似“为了养育一个读者, 你需要做这几条” 的句型。但在我们的经历中,情况恰恰相反。 比起学校和图书馆对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文化的营造,我们做的不多,倒是想了不少。我对他没做什么,倒是受了他这个新兴读者的不少影响。  


也许是因为生怕浇灭了他新鲜娇嫩的阅读热情,我很抗拒通过对他“做什么”来让他读书。更多时候采取的是“不作为”。他如果在读书,就不去打扰;他若对我的读书提醒不理睬,就不再唠叨;他在书店或图书馆里要是没提离开,那就多待会儿。他读书的时间、地点、题材、难度都不太管,在读就行。


简而言之,做园丁,不做木匠。


很多回头看发现也许起了影响的因素,并不是从开头就设定好的,比如和他一起读书。


饭后或睡前,看到在在开始读书,我会也拿本书,和他坐在一起读。很快我就认识到,这些一起读书的时间简直是我当妈多年来最幸福的时刻。那种完全的放松,沉浸,和喜悦让人上瘾。


我一下子理解了喜欢艺术的人享受和孩子一起逛美术馆,喜欢打球的人享受和孩子一起打球的原因。一起读书时,我完全可以做我自己。我们无需为对方做什么,谁也不必照顾,控制,担心,约束,和为对方负责任。他不再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我也不必是操心的妈妈,我们手中握着通往不同世界的地图,相互独立也彼此依靠,身心完整的共同存在于当下这个时刻。 


这种可以抛弃母亲和儿子的身份,甚至放下权力和情感,平等的完全的做自己的时刻,何其珍贵。 


而这样新鲜又确切的愉悦,也影响了我的阅读。我发现自己看更多的纸质书,饭桌上马桶边重新出现了印刷品,看手机的时间下降,也经常把手机忘在另一个房间。除此之外,也再次建立和书的关系,更诚实的去阅读。

成年人读书,常常夹带着各种心理需求。《纽约客》 的作者,匹兹堡大学创意写作系教授 Shannon Reed在 Why We Read里的一篇文章 To Feel Superior里提到了一种Moby Dick综合症。

在她的文学课上,有一个男生宣称自己最爱的书是Moby Dick, 然而他连作者名到情节都说不对。这让Shannon想到了对于读书,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组合—“我们对阅读(和理解)一本困难的书感到自豪,加上需要告诉阳光下的每个人我们读了它,然后期望人们为这一壮举高度评价我们。” 她认为这种心理对于读者是特有的,因为艺术爱好者完全可以喜欢或厌恶任何一个当代艺术名家,也可以觉得John Cage或现代舞无聊透顶。但对读者而言,总有喜马拉雅山般巍然矗立着的巨作。没有人带着可以单纯的只是读一本书的心态翻开那些书。这些被赋予了权威,智慧,审美,品味等附加色彩的书籍,对于每个读者都有极大的诱惑和危险。 


她遇到过很多人因为没看过《米德尔马契》或《尤利西斯》而抱歉,也见过人们骄傲的宣称自己从不看电视。这种对于读书和读更“高级”的书的迷恋,在社交媒体时代更是愈演愈烈。于是读书不但制造了焦虑,甚至让读书的人都产生了身份危机。  


因为当阅读是为了感到优越时,人们会开始认为,如果不读或不喜欢所谓的重要书籍,读书的数量不够多,我们就有问题。似乎阅读应该是一种应该不断提高的技能,是一直在和对手较量的竞赛,每本书的阅读都应该比以前更具挑战性。直到85岁时,你终于痛苦的读到了诸如德语原版的形而上学诗句。若是如此,无论是为了阅读的乐趣,还是为了收获优越感,作为读者,都难逃失败。 


Shannon Reed描绘的画面未免过于简单和悲切,但这其中的感受,很少有读书人可以幸免。幸运的是,孩子对待阅读往往诚实。如果体验不好,他们很难说服自己继续下去。毕竟,为了达到更“远大”的目标而坚持吃苦,需要充分的计划和自律能力。而成人很可能因为具备了这些能力而离自己越来越远。


但是孩子转换到了成人心态是怎么发生,又何时发生的呢?在看在在学校阅读马拉松的数据时,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学生的阅读时长从K到在四年级都在平稳增长,但在五年级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是哪里出了问题么?还是说在在学校的个例并没有代表性?


在儿童阅读的经典书籍“ Read-Aloud Handbook” 2019年出版的第八版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个有专门术语描述的 “四年级低谷期 (fourth-grade slump),在美国学生中相当普遍:


“《全国教育进展评估》和其他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阅读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这并不奇怪。在 2017 年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一项调查中,15 至 19 岁的年轻人称,他们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到 8 分钟,而每天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为 2 小时,花在玩游戏或使用电脑上的时间为 1 小时… 学生对阅读的消极态度似乎是从四年级开始的,他们必须把学到的单项技能运用到整段整页的阅读中去。这个阶段被称为 "四年级低谷期"。但是--这个 "但是 "非常响亮--如果他们学习或接触基本阅读技能的方式枯燥乏味、毫无乐趣,那么他们就永远不会进行课外阅读。有两个基本的 ‘生活中的阅读事实’ 被大多数教育界人士所忽视。然而,如果没有这两个原则的协同作用,其他的事情都不会奏效。那就是1:人类是愉悦导向的,2:阅读是一种累积的技能。”


读的开心,就读的多,读的越多,就越会读。如此朴素的道理,正是在在学校图书馆墙上的基本原则。

另一个同样是后知后觉发现的影响因素,是孩子需要有放松并且自主的空白时间。在在阅读能力进展的细节我并不了解,但他读书的热情和时长确实是这学期明显增加的。从上学期到这学期主要的变化,就是课后班的大幅减少,他自主掌控时间的显著增加。这一点我在上一篇公号文“抽动症,肚子疼,一年级可不简单”里写的比较详细。当孩子在学校课程和一大堆兴趣班之间被推搡的晕头转向,当视频和电子游戏让真正的生活黯然失色,他们是很难安静的翻开一本书,专注的读上半小时的。  

正如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说的那样:“我是个老派而浪漫的人,我相信许多孩子在适当的环境下都是天生的阅读者,直到这种本能被媒体摧毁。屏幕的暴政威胁着某种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文学价值或人类智慧比不断涌入的信息流更受青睐…阅读的浪漫,就像所有体验式的浪漫一样,依赖于陶醉。”


最终,沿着“发生了什么”, “怎么做” 这样的问题往深处走,我必须面对的,是一个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阅读,又为什么希望在在爱读书,哪怕我对放置“期待”本身心存矛盾。


是的,阅读更多的孩子词汇量更大,表达出色,知识面更广,学习能力更好。研究表明小时候阅读的书籍越多,15 岁时的分数就越高,无论家庭收入如何结果都是如此。是的,更多阅读的孩子在自我调节和执行功能方面也更出色:冲动控制、专注力、设定目标并找执行计划…这些都会通往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这些固然都重要,但若我们眼中看到的阅读只是通往高成就的某种工具,就很容易从技能训练的角度来对待阅读。而这也正是四年级滑坡,以及青少年和成年人越来越少阅读的原因之一。 


还有另一种可能。


布鲁姆说人世间的爱有太多的阴影和艰难,尽管家庭充满爱,他还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如果不是诗歌和故事的抚育,他会更加孤独。但孩子会用书中奇妙的故事或诗歌为自己创造一个伙伴。这样的创造正是心灵在学习运用自己的一切能力。 


在《普通读者》里,伍尔夫则说: “实际上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惟一忠告就是:跟随你自己的本能,用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我们就这一点达成共识,那我才觉得可以提出几个观点和建议,因为你们不会让我的话束缚住自己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才是一个读者所能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也许,今天的我们还在读书,也期待孩子读书,更多是因为人生过半,虽已接受了人性固有的孤独,懦弱,黑暗、无意义和不自由,却依然渴望陪伴,坚韧,明亮,意义感和思想的独立。


当然,这两种可能并非黑白两分,但后者让阅读的乐趣多一点,让人读的久一点,而我也能对自己更诚实一点。 



- 相关往期文章 -


家长给孩子买书,就像我刚学化妆时买口红一样


小乐的2023--阅读、思考和生活


逃离

-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成长合作社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成长合作社

相关新闻

一个按摩小哥教会我的生意经:越有本事的人,越要聚焦辅导破碎心灵已成为乌教会最重要的事工之一那些科技小院教会他们的事初入国际学校,老师没告诉你的那些事!原来比预习IGCSE更重要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一个人强到可怕的6个特征这件好重要的事儿,寒假都不做,等到啥时候?!莫名让人伤感的那些事儿,原来不只我一个人会这样!OCC-WCC 2024特别策划丨关于AI和OCC的那些事儿关于转专业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震惊,关于三月,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我的留学经历教会了我,先把大目标放下,做好眼前的事每天一个英语笑话:你偷走了我的心!护士:没有的事,我们只是...毛奇李佩霞那些事,听听内部人士是怎么分析的?小米造车,雷军逐梦,一个关于人的修炼场去“搞钱之都”聊聊AI商业化的那些事海参批发价一斤多少钱?和老渔民一起,深扒海参那些事…今天最高检公布的法官涉“民事枉法裁判”案:一个关于未来的警示信号一个关于死人生意的官场潜规则…虫草是滋补佳品还是徒有虚名?和17年老行家一起,深扒虫草那些事……今晚直播丨聊聊那些关于蓝色的电影!排名决定收入?全美MFE那些事!“我还没有遇见不喜欢树的人”|一个关于树的比赛出了国才明白的那些事解码莱克电气三十年,一个关于创新主义的典型样本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