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湘潭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张同学,因为身体不适,走进了医院门诊。
本以为,这只是一次简单的看病。
但所有人都没想到,仅仅6天以后,他就在重症监护室里离开了人世。是什么原因让一个阳光开朗、热爱健身的年轻小伙子以这样悲惨的方式告别了人间?
真相让人不寒而栗。
张同学,是被人投毒身亡的。
而行凶之人,疑似是他同寝室的同学,周某某。
——TL编辑部 塔塔
湘潭大学投毒案发生后,有不少朋友@我,希望我谈谈看法。★首先,学校也是江湖,凡是社会上会出现的纷争与暗战,学校内部也会出现。总认为校园是一方净土,不该发生恶意与伤害,是我们主观的投射,不是客观事实。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性的滋生,就有关系的冲突,就有恶意的激发,就有伤害的逼近。
★其次,投毒和谋杀都是小概率事件,对悲剧保持省察,但不必陷入过分焦虑中。恶意发生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对那个家庭将会造成百分之百的灾难,所以我们对伤害要足够关注。根据教育部资料,我国目前有4400多万大学生、130多万研究生(在校),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会安全顺利地毕业,成为或平凡或优秀的人。不要看见谋杀案,就认为到处都在杀人;看见投毒案,就认为到处都在投毒。听见远方的哭声,保持悲悯;建设自己的生活,保持乐观。达成这两个共识后,我们回到湘潭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的事实层面——4月20日凌晨,湘潭市公安局雨湖分局发出通报,说湘潭大学25岁的研究生小张,被人投毒身亡,同寝室27岁的室友周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案件发生后,受害人小张的亲友、同学和学校老师,站出来为小张发声,也通过生活细节拼凑出小张生前的模样:勤奋踏实,温和善良,乐观向上,热心助人,喜欢健身,不管是学弟学妹们考研,还是故友老乡有事,只要找到他,他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帮则帮。
小张原来就读于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后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湘大本部法学院研究生,就读于该校闻名于法学界的刑法专业。▲小张好朋友的讲述@头条新闻去年6月,嫌疑人周某某搬到小张的宿舍,从此后这间四人宿舍就再也无法太平,原因是周某某极其不好相处:性格古怪,脾气很大,不讲卫生,不刷厕所,晚归影响他人休息,冬天要求开窗开空调,擅自带液化气进宿舍,经常和其他室友发生矛盾……因为这些极其琐碎又极其尖锐的矛盾,周某某和同寝室的室友,发生了不止20次冲突。周某某不是和受害人小张发生20多次冲突,而是和同寝室的所有人都有冲突。甚至据知情人透露,这些冲突大多数发生在周某某和其他室友之间。小张是宿舍长,当周某某和其他室友发生冲突时,小张每次都要出面协调。也就是说,尽管不少冲突不是小张引起的,但因为小张需要协调,每场冲突他都当和事佬。“和事佬”这个词,在小张被投毒身亡后,多名支持他怀念他的同学口中,都曾出现过。作为一个负责和事佬,小张甚至为了调解周某某和其他室友的关系,还先后几次帮周某某打扫厕所,以平息众怒。小张是每场冲突的和事佬,且他在某种程度上有恩于周某某。你好心帮了一个人,而那个始终活在危机里的人,不仅不会领情,反而认定你才是导致他陷入各种失败的罪魁祸首,进而对你产生深深的恶意。“你的每次出现,都映衬出我的难堪,所以你所有的好,在我看来都是恶。”典型的参考案例,是中科院研究生谢雕,被高中同学周凯旋杀害案:周凯旋一直沉迷于游戏,不思进取,无法自拔,谢雕一直帮助他,提醒他,劝诫他,甚至好心款待宴请他,结果最后在餐厅里,周凯旋把谢雕杀害。湘潭大学投毒案发生后,很多人联系到朱令案、复旦大学投毒案,我并不认同这种类比:朱令案和复旦大学投毒案,起因于宿舍琐事,但真相都和心理不平衡的嫉妒有关。但湘潭大学投毒案,不存在徇私枉法,嫌疑人第一时间被抓,和妒忌关系不大,更多显现的是隐秘人性的“受助者恶意”。因为很多冲突都是卫生问题引起的,寝室长小张就自掏腰包,买了清扫厕所的工具,带头清理厕所,并规定同宿舍的人轮流清洁。周某某在寝室被排挤,小张主持公道,为什么周某某不仅不领情,反而还耍起无赖了呢?他不打扫卫生,寝室长小张就要替他打扫,那他就能用无赖,调遣小张为他服务。周某某又懒又自私,被众人排挤,不被人喜欢,也没有什么朋友,他内心里也是渴望被关注被帮助被偏爱的。但他让自己被喜欢的方式,不是让自己变好,让小张欣赏他,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坏,制造烂摊子,让小张为他收拾残局,进而感到自己被关注被在乎:周某某这种变态求关注的心理,在小张另一外好友那里得到了印证:小张曾和好友提及,去年七八月份,其他两位室友外出学习,只剩下周某某和他独处,周某某经常监视小张一举一动,甚至偷看小张的手机。但恰恰是周某某的越界,让我看到了他对善良、勤劳、负责的小张的变态依赖:他监视控制小张,其实是害怕小张和别人说他坏话,也像别人那样讨厌他。他一方面对小张变态依赖,渴望小张能站到他这一边,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又不愿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得到欣赏、融入这个集体的能力。在媒体公开报道的事实里,今年3月份,实在无法调和周某某与同宿舍人的关系后,小张和另外两名室友,向学校提出了调换宿舍的要求,不愿和周某某同一宿舍。周某某的毒杀,和他的扭曲、变态、残忍、偏执的性格,有着极大关系。但从心理深层分析,他对小张下此毒手,恰恰是他觉得小张背叛了他:他肯定曾自恋地幻想过,那个替他主持公道、在中间不断调和、帮他打扫厕所的小张,能一直包容他迁就他维护他。当小张在忍无可忍中,坚定地站到了其他两位室友身边,将周某某驱逐出宿舍,周某某认为这是小张对他的背叛。小张作为寝室长,带头向学校提交的申请,让他再次陷入了被驱逐的命运(之前周某某因问题多多,就被调换过3次宿舍),他在恼羞成怒中,起了恶意和杀心。谋杀,是恶的极致,是恨的投射,唯独没有自省与反思的影子。对杀人犯心理暗区的扫描,绝非为了给杀人犯开脱,而是为了最后的呐喊和呼吁——我看很多人在写湘潭大学投毒案时,都在规劝孩子们,如何搞好同学关系,如何体谅别人,如何避免矛盾。这桩悲剧的最后漏洞,是没有更强大更有效力量的介入,而不是同寝室的人不够好。在诸多媒体的报道中,27岁研究生、嫌疑人周某某,很早之前就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中:曾先后3次被其他宿舍的室友投诉驱赶,曾先后20多次和小张宿舍的室友发生矛盾,曾长久和周围人的关系不睦……这样的一个人,哪怕他在读研究生,一看就知道是陷入了心理困境或精神危机的危险分子。只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在面对这样一个极其危险的人时,都采取了什么有效而正当的措施?我翻阅了诸多报道,没有看见哪篇报道说,学校或家长及时洞见周某某的异常,带他去看精神科,或见心理医生。恰恰是,这种理所当然的无视,最后导致了投毒案的发生。▲受害人小张生前最后画面@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关注教育,书写悲剧,探究心理,并不是为了凝视恶意与杀戮,而是为了避免眼泪和不幸。看见问题,看见困境,看见隐秘角落里即将跌落凶险的伤害,看见茫茫人海中无处躲闪的伤痛,看见成绩之下、面子之里那个需要帮助的人。而后,直面痛苦,找到方法,有效解决,避免伤害无辜和更多人。不难想象的是,如果周某某被及时治疗,小张没有遇见周某某,或者他遇见了一个心理相对健康的周某某,那他就能顺利毕业,一边钻研他热爱的法学,一边拥抱崭新的人生。▲受害人小张生前照片(男生为小张)@网络他走了,但他的伤逝,依然拷问着这片土地和这群大人。
拷问着我们,要以怎样的看见和守望,把这个世界交付到我们孩子的手中。TalentLeader ● 作者: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有不少读者说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欢迎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