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100,中国芯片需要哪些助力?
文/张成
编辑/江淼
夜色如墨,暴雨如注,车窗被雨水覆盖,路况变得模糊难辨。
看不清路的司机,把雨刷器调到最大,目光转向车内显示屏,在激光雷达帮助下,道路前方路况仍旧清晰可见地出现在显示屏上。
人流密集的路口,司机顺手打开转向灯,屏幕上清晰显示车子侧方和后方的场景,视野中的行人、电瓶车周围出现闪烁的红圈和与车子的距离,提示司机注意交通安全。
人视觉不能及的盲区,人工智能能帮你看到,一个全新的、被智能技术彻底改造的交通场景正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一场景的实现,背后是无数芯片的支撑。
一部手机,需要上百个芯片维持运行,一台智能汽车则需要数百枚芯片,涉及到移动通信、计算存储、电源管理、动力控制等方方面面。
和众多电子产品一样,芯片在摩尔定律下自身迭代速度极快,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量越来越大,运算、存储的需求提升迅猛,对芯片的要求也是性能越来越强、体积越做越小、能耗越来越低。
这对企业的生命周期也是一个挑战,尽管整个行业处在高速发展中,但产线产能、技术力量、能源支持、知识产权、地缘影响,哪一样出现波动,都会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
此前有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有6.57万家芯片企业新增注册,同时也有1.09万家芯片企业注销。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需要在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中接续力量,让产业之间形成化学反应,同时要减少发展过程中波动带来的风险。
面对上述任务,中国企业,已经有人做出了探索。
从0到1后,
中国芯片期待“从1到100”
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内,悬挂着一张不一样的上海地图。
上面标注的不是外滩、城隍庙、南京路的美景美食,而是分布在全市各个工业园区内的集成电路产业企业。
从西面的松江、青浦工业园,到东面的张江科学城、外高桥保税区、临港新片区,硅片生产、微观加工、芯片制造、检验检测等各个细分行业,共同组成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图景。
上海松江工业园区内的硅片生产车间里,从一层到三层,每一部天车里,装载着25片12英寸集成电路硅片。
经过封装测试,这些硅片被发往各个芯片生产企业,成为芯片制造的原材料。
另一边,张江科学城内,各类用途的芯片从这里发出,装入手机、自行车、眼镜等众多设备终端,成为人们智能生活的一部分。
2021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被确立为三大先导产业。
科技的进步,产业的迭代,每一天都在这里上演。
不少从业者的共识是,集成电路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过衰退,但有着大幅的波动。从电子手表、PC开始,到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每一次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也都会带来芯片和集成电路行业的迭代与革新。
同时,新产线的建设,新产品的规模生产,性能检验和运行测试,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上海超硅副总裁宋洪伟告诉《凤凰WEEKLY》:“从硅片到芯片,几乎都是高度定制化的。从样品到量产,也需要时间的积累。一般来说,产品认证如果经过两轮测试,需要半年的时间。”
对集成电路行业来说,要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既需要各家企业科学把握产业发展和迭代周期,全面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需要各方通力协同,帮助相关企业平稳度过周期。
如果说各工业园区的搭建和对应的扶持,帮助上海集成电路行业成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各方的努力,帮助行业实现从1到10,再到100的成长。
投资接力的重要性在这里凸显出来。
2023年,中国人寿设立“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投资方式受让上海市国有企业所持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规模约118亿元,助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支持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副总裁刘凡表示,该项目通过S份额投资的方式,探索了保险资金与政府资金在区域发展、产业扶持方面的接力合作模式,即:政府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实现重点领域从零到一的孵化培育,保险资金等社会化资本在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时予以接力,帮助政府“腾笼换鸟”,提升财政资金运用效率,打通产业引导与市场化发展的壁垒。
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创新投资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庄思亮表示,保险资金运用中,如何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提前布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寻找与经济增长引擎的同频共振点,不但是重要的投资收益来源,更是把握、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最佳体现。该项目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找到了保险资金运用与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点”,在实现合理财务回报的同时,有力支持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助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这之前,2022年至2023年,中国人寿发起设立的两期“中国人寿-长存二期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均顺利完成募集发行工作,总规模60亿元。这是中国人寿在中部区域落地的第一单服务先进制造业、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解决“卡脖子”工程的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项目,助力被投企业全力攻坚存储芯片领域重大工程。
新质生产力,
期待双向配置的“化学反应”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的突飞猛进,代表着中国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在上述产业的推动下,每一天都有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各个主体,也并非单打独斗的状态,而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
这对金融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明确提到“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同时强调要“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
作为市场最稀缺的耐心资本、高能资本,保险资金承担着上下游产业链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作用。能够很好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
截至2023年末,中国人寿全集团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存量投资规模已超3300亿元;成员单位广发银行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近1890亿元。中国人寿资产公司作为全集团保险资金运用的主平台,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2034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规模879亿元,支持绿色投资规模3948亿元,支持“两新一重”规模3825亿元。
2022年,中国人寿设立了“中国人寿-电子混改1号股权投资计划”,为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增资19.9亿元,助力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等信创核心支柱的PKS体系建设,加速实现网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庄思亮介绍,保险资金的审慎运用与长期价值投资特点,在投资者心中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影响力,保险机构的投资对于被投企业往往具有稳定估值等潜在影响,可以为科技企业塑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保险机构可以凭借自身专业性,为被投企业在企业治理、市值管理、内控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此外,保险机构广泛的投资图谱往往涉及到各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可为被投企业的业务协同提供额外的纽带。
刘凡表示,下一步,中国人寿将继续着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科技领域投资研究能力,促进一系列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尽快推进转化落地。加强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支持,持续挖掘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子、通信、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机会,实现相关投资存量规模正增长。
金融企业也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高效率。目前,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已建成统一数据、统一流程、统一界面、覆盖投资管理全流程的一体化投资管理平台——CLIMB平台,管理资产规模超过5万亿元。
刘凡表示,数字是生产力,中国人寿希望借助科技力量,实现规范、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共享,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后续进行更多的赋能。最终希望能实现研究成果的沉淀、业务流程的再造。
从科技帮扶,到化解风险
上海临港工业区,占地十多万平方米的半导体设备厂房内,机械正在精雕细琢,在原材料上刻蚀出纳米级的痕迹。
这是芯片生产的必要环节,其生产过程顺利与否,不仅关系着企业自身的命运,也牵动着上下游产业的命运。
“汽车智能化的测试,十分依赖稳定的芯片质量和如期供应。一旦芯片供应或质量有问题,测试的进度可能会被迫延长半年以上的时间。”有汽车行业工程人员这样告诉《凤凰WEEKLY》。
伴随着科技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安全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保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财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喆告诉《凤凰WEEKLY》:“现代科技产品的保险,具体到每一个产业,都会有一个针对性的保险,针对相应行业的特点、风险点等提供保障。”
新质生产力的各行业往往面临研发、产品落地、市场推广等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既相互关联,又有可能在一个阶段内产生特定的风险。
对此,中国人寿财险公司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企业,设置了一揽子保险计划,贯穿企业的全生命周期。
“例如,企业成立的时候要先做研发,如果研发失败了,我们对研发费用设置了补偿机制。从研发成功到落地,成果转化阶段,如果产品出现问题造成了采购方或用户损失,我们也会提供保障。在成熟阶段,在不同的市场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法律纠纷等,我们也可以协助企业负担相应的损失,或者是协助企业维护在海外市场的合法权益。”刘喆说。
科技保险的另一重含义,在于风险的预防,事前的预防往往比事后的赔付更重要。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各行业而言,电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芯片行业为例,即使价值上百亿美元的芯片公司,只要停电1秒,所有的设备功能会瞬间消失,造成数千片晶圆被迫报废,不仅影响交货进度,还可能担负赔偿责任,进而影响企业业绩。
对上述企业,保险公司需要在承保的同时,提早了解企业电路的备份情况,有几条电路,一旦发生停电,有无补救措施等。
这也得益于科技力量的提升,中国人寿与清华大学共建“国寿-清华工业安全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为国寿的保险业务创立了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项目,同时自主研发了“安全生产智能预防系统”(CIRS)。该系统是着眼于企业内部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发动全员落实双体系,有效参与的综合性平台,旨在帮助企业实现风险减量、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目前,中国人寿已累计开发了包括“三首”(指拥有重大技术突破但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版次新软件、首批次新材料)类、知识产权类、网络安全类、生命科学类、航天类及高新技术企业类保险等在内的8大类,共计40余款专属主险产品。2022年还创新开发了汽车芯片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等专项科技保险产品,已基本形成品类丰富、保障全面、重点突出、贴近市场的科技保险产品供给体系。2023年,中国人寿全集团科技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达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从科技的进步,到产业的成长,再到金融的投资接力护航,新质生产力正在形成良性的增长循环,这也进一步为包括金融、科技企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想象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