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笔记 | 达晨肖冰:今年我的几点感受
身处正在重塑的中国创投市场,我们该何去何从?在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首席投资官肖冰导师这位 20 年创投老兵看来,如今做投资,最难的事在「投资」之外。
我这几年有一个深刻体会,一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投资能力上,更在于募投管退各个环节的综合实力。
投资端:确定性反而更强了
达晨从零到一、从小到大做到现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更重视投资,给团队设定的核心 KPI 都是每年必须投出去多少资金。近几年我们开始逐渐改变,不断提高其他工作的权重。以前,我们主要招聘的都是投资相关的人才,而现在,我们团队中从事投资之外工作的人员比例越来越高,投资团队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一半。
这种转变背后,是整个时代的变化。我从 2002 年进入这个行业,那一年恰好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起点:2002 年中国加入了 WTO,自此中国经济真正开始腾飞。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习惯了随着高速增长时代潮流前进的惯性思维。但现在,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调整、适应这个变化。在新的环境下,我们感到在各个环节都很有挑战,但最困难的反而不是投资环节,因为当前的环境下,投资的确定性变得更强了:
以前,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各行各业都有投资的机会,那时候的难度在于机会太多,每个行业的前三名都值得投资;而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能够高增长或能抗周期、逆周期的选择变得相对集中。
这种局面迫使我们收窄投资方向,集中聚焦在自己最有积累和深耕的领域,相对于以前「到处开花」的投资策略,现在的投资选择虽然范围缩小了,但这反而使得决策过程简化、难度降低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AI 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出现,为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进行投资布局时,我们主要侧重于自己擅长且有多年积累经验的、确定性比较高的领域。我们紧密围绕「国家安全」、集中精力在涉及产业链安全、国防安全以及信息安全等领域投资,特别关注那些有助于实现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以及「卡脖子」技术的项目。这不仅是因为国家安全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也是因为投资与提升国家安全相关的项目,既有实际的市场需求,也更容易实现 IPO 上市。
国产替代自主可控这个主题下的很多项目,原来大家觉得不够性感,但我们其实投了很多,在之前的环境下,很多时候是坐「冷板凳」的。但我们一直认为,基于中国庞大的内部市场,在构建完全自主、内部循环的产业链过程中存在着丰富的投资机会,是我们优先考虑的投资方向,也是我们相对擅长的领域。
我认为当前的投资并不难,虽然市场上仍存在竞争,但竞争的激烈程度正在减弱。对于投资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在当前环境下进一步提高投资标准,并更精确地把握投资节奏,确保在退出机会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盈利,从而为基金带来回报。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投资挑战,但相比于其他挑战,这个问题是容易应对的。
募资端:当前最难的事
当前最难的是什么?
募资。
过去,募资对我们而言相对简单,达晨的募资团队仅有两三人,但每次募资都很快并且超募。然而,如今 LP 已经从高净值个人逐渐转向机构化,在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存在的当下,大家普遍相对保守。
幸运的是,达晨在募资方面没有遇到太大问题,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募资过程的复杂性、周期的延长等情况,这就需要我们的 IR 团队建设得更加专业化、体系化、规模化。
投后管理:走向台前的「新队伍」
投后管理对达晨来说越来越重要。一方面,作为一家老牌机构,我们已投资接近 800 个项目,成功退出了近 300 个,同时还在持续投资新项目。另一方面,每季度我们收集的投资企业报表和经营情况,是一个微观的市场的晴雨表,进行定期复盘,在经济下行时我们的压力就显著增大。
一个是来自于企业业绩的压力。虽然我们投资的可能是市场中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但经济下行的大环境还是会对它们产生比以往大得多的影响。
另一层是项目失败率在上升。许多项目会遇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这时我们就面临着艰难决定:你要不要救?我会在深夜接到电话,企业家说快发不出工资了。作为投资机构,你要不要出钱救企业?不救,项目可能就会失败,之前的投资就打水漂了。这对我们的投资组合构成了不小的压力。
同时,企业竞争也在加剧。这几年,「卷」是一个流行词,主要是因为市场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内卷」之下,几乎所有的市场都变成了红海市场,即便是新兴的蓝海市场也会很快被竞争对手填满,转变为红海。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我们投资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投资机构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并加大对投后管理和增值服务团队的投入,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增值服务,帮助企业构建和夯实竞争优势。
达晨过去对于投后管理和增值服务做的相对较少,但当我们开始着手做这些工作,就发现我们其实有很多资源是沉睡在那里的,需要唤醒、整合成资源为被投企业服务。
因此,投后管理不再是边缘的、被忽视的部门,而是能帮助企业「起死回生」的重要作战力量。我们现在把一些精英团队充实到投后部门,建立好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从项目监管开始把投后管理做得更加专业化、体系化、规模化,颗粒度更细,把项目的生态资源、产业链都整合起来。
这是当时不见效、但长期会创造巨大价值的事情,从而提高被投企业的成功率,也能为机构带来巨大的价值,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投入。
肖冰导师在沙丘课堂上
退出:最理想的退出渠道仍然是 IPO
退出也是现在最大考验之一。
IPO 越来越难,退出压力变大,基金的 DPI 表现不佳,又会让 LP 更加谨慎,资金循环就转不起来。
目前最理想的退出渠道仍然是 IPO。并购交易的实现依然有着很高的难度,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仍然在积极去适应和调整,去探索如何推动并购。这意味着我们要找到合适的人才、从企业内部推动这一进程、我们要与中介合作、寻找并购标的和潜在的上市公司收购可能性——这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怎样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面对着限制增加、退出政策变化较大、LP 施加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找到最大限度实现回报的方法?是创投机构必须解答的问题。
肖冰:达晨现在每一笔新的投资,都是只对那些有潜力在A股IPO的企业进行投资。这要求我们深入分析和理解审核会审批项目的底层逻辑,挖掘过往过会项目的共同特征,并与证监会及交易所保持定期的深入交流并理解把握好政策方向。有人说 IPO 是个玄学,但其实如果你深入了解剖析,就能找到规律。
这个决策逻辑在我们内部统一思想之后,让我们的投资决策变得相对简单和明确。我们每一个新的投资决定都建立在企业符合一系列 A 股上市条件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项目明确无法在 A 股上市,即使项目再好、很盈利,我们也不投资。如果投资的项目最后无法 IPO,我们会考虑并购作为次优的退出策略。
肖冰:这种项目在 A 股上市需要符合多重要求:符合国家战略和安全要求,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商业模式、能够盈利。
硬科技项目对国家虽然至关重要,但如果长期亏损、项目的市场规模有限,无论技术价值多高也很难通过上市审核。
投资人要选交集,要寻找的是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商业模式并且未来有明显盈利潜力的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目前我们通过内部研究和分析,确定了一些值得投资的细分行业。
此外,有些项目虽然能够顺利通过上市审核,但可能不受资本市场青睐,估值较低。比如市场规模有限但对国家极其重要的「小而美」的公司,你投不投资呢?面对这样的情况,尽管估值不高,但只要能算清楚投资回报的账,我们依然会选择投资。
通过细致的分析和市场的理解,你慢慢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多个维度,从而更精准地定位你的投资方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