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刘润:如何构建你的第二大脑

刘润:如何构建你的第二大脑

6月前

- 这是润米优选的第八篇推荐文章 -


2023年,我参访了24家企业,开了48场私董会,交付了108.5天的培训和咨询,发布了365篇公众号头条文章,回答了进化岛上818个创业者的提问。对了,我还录了数不清的短视频、中视频,和长视频。虽然视频中的我,双下巴偏厚、发际线偏高。

所以常有人问,润总,如此大量的“输出”,你是怎么做到的?

嗯。怎么说呢。这没有秘籍。大量的“输出”,必然源自于大量的“输入”。这个道理,和养鸡是一样一样的。

你想要让鸡长1斤肉,就需要喂它2斤左右的饲料。你喂饲料的量和它长肉的量,有种比较恒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叫作:料肉比。鸡肉的“料肉比”,大约是2:1。

2:1的料肉比,高吗?不高。猪肉要高一些,大约是3:1。牛肉更高,大约是6:1。羊肉还要高,大约是10:1。这也是为什么,羊肉比牛肉贵,牛肉比猪肉贵,猪肉比鸡肉贵。因为喂的饲料多啊。所以总体来说,料肉比越高的肉,越贵。

想让自己比较“贵”?那就提高自己的“料肉比”。用大量高质量的输入,来驱动少量高质量的输出。这个输入,最好是输出的2倍,3倍,6倍,甚至是10倍以上。

怎么做?

今天,我就斗胆与你分享我个人用的方法,我称之为:构建第二大脑。以及我用来构建第二大脑的工具:印象笔记。

从哪里开始呢?

就先从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输入源,电子书,开始吧。


为什么先从电子书开始?纸质书不行吗?

纸质书当然行。只是,在“读书”这件事上,我有两个习惯,在电子书上更容易实现。他们是:搜读,划线。

先说:搜读。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读书的目的,常常是因为要研究某个主题,而要去智者前人的思考里,搜寻答案和启发。所以对我来说,“搜读”这个动作,比“翻读”重要。

举个例子。

有段时间,我想系统性地研究清楚“不确定性”。于是我就很关心,哪些优秀的学者,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得出过哪些结论?这些学者之间,有共识吗?他们的共识和分歧,分别是什么?

于是,我打开了“得到APP”。在搜索框里,输入了“不确定性”这四个字。感谢电子书平台现在越来越强大的搜索功能。瞬间,出来了几十本书。甚至标明了这些书,哪些章节,哪些段落,哪些句子提到了“不确定性”。


(第一个阅读习惯:搜读)


我快速翻了一下。

弗兰克·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是这个主题的里程碑式著作。太好了。一定要读。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的《极端不确定性》,也非常触及本质。嗯。要读。还有其他4-5本,比如《反脆弱》,也不错。值得认真翻一下。尤其是提及“不确定性”的那些段落。

这就是“搜读”。搜读,对研究型阅读来说,很有用。既向优秀作者学习,但又不局限于他的认知。但是,搜读高度依赖已经数字化的海量书库。所以,更适合电子书。

我的另外一个读书习惯,就是:划线。

在读《极端不确定性》这本书时,读到“未知的未知”这一段,我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飞机的舷窗是椭圆的。

哎,是啊,家里的窗户,办公室的窗户,工厂的窗户,都是方形的。但飞机上的窗户是椭圆的。这是为什么?是航空公司学习小米,花200万请原研哉来,把方形特意改成的圆形吗?

并不是。飞机上的窗户,其实原来确实是方的。但是方形窗户的四个角,容易金属老化。这种老化,甚至造成过两起机毁人亡的空难。最后,波音吸取教训,改成了椭圆形。因为椭圆可以减少应力集中。

椭圆形的飞机舷窗,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安全。原来如此。有意思。于是我在这个案例下面,用手指划了条线。


(第二个阅读习惯:划线)


然后呢?划了条线,然后呢?然后,这条划线笔记,就被自动同步到了我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是的。今天,我要向你推荐我自己用了11年的APP,我的第二大脑:印象笔记。

什么是第二大脑?

我一直有个观点:人类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你的大脑(第一大脑),应该用于思考这个案例给你带来的启发。而不是记忆它的所有细节(“德哈维兰公司”,“彗星客机”,“1954年”,“南非航空公司“,“罗马机场”,“法恩伯勒的皇家航空研究院”,等等)。这些细节,应该存在一个可靠的外部位置。比如印象笔记。永不遗忘,又能随时调取。这样,你才能随时腾空大脑,用于最重要的事:思考。

这个你身体之外的,“永不遗忘,又能随时调取”的存储,就是你的:第二大脑。

那为什么我会用印象笔记,作为我的第二大脑呢?

因为它和得到APP(以及其他部分电子书阅读APP)是打通的。所以,我在得到APP里的划线笔记,都会自动同步到印象笔记。这样,你不需要记住细节。只要输入一个关键词(比如“舷窗”),这条我当时划线的笔记,就出现了。


(印象笔记里的划线笔记截图)


搜读 + 划线。然后自动存入“第二大脑”。这就是我从电子书汲取收入的方法。

但是,电子书虽然非常重要,却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书籍从有想法,到写书,到出版,至少几个月。所以电子书的时效性比较低。时效性比较高的知识,不在书里。

而在互联网上。


从互联网获得高质量的输入,我的方法是:搜索+阅读+剪藏。

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非常有幸,受邀参加一个心理学的论坛,并做主题演讲。我是心理学的门外汉,虽然我讲的是商业,但依然诚惶诚恐,非常认真地准备。

首先,搜索。

我在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Kimi Chat)中同时搜索:心理学和商业结合的有深度洞察的文章。找到了很多文章:

1.王雅瑾:洞察人性是一切商业的起点

2.消费者行为学50年:演化与颠覆

3.心理学商业化的25个可能路径

4.心理学在人力资源中的商业应用与就业前景

5.网络时代的用户心理及其信息行为研究综述

6.人人需要知道的50种商业心理学模型

7.论消费心理学在商业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

然后,阅读。

很多文章,都给我启发。尤其是,中欧商学院王雅瑾教授的洞察,尤为深刻。她说:商业研究的核心就是对人的洞察,是对人性最底层的理解和偏好的捕捉。嗯。这篇文章,要“输入”到我的“第二大脑”里。怎么输入?

最后:剪藏。

我在浏览器上,安装了印象笔记的插件。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只要按一下小剪刀图标,这篇文章就被“剪藏”到印象笔记里了。


(左:浏览器中的原始网页;右:剪藏后的印象笔记页面)


还是那句话: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需要记忆的事,请全都交给第二大脑。

不管是电子书上的段落,还是互联网上的文章。而你只需要会“搜索”,就能随时调用你越来越强大的“第二大脑”。

但我最大的输入源,其实还不是互联网上的文章。

而是微信公众号。


虽然我们正在(好吧,是已经)进入了短视频时代,但是“图文”,依然是信息的最高质量载体。不接受反驳。

所以,要跟上时代脉搏,公众号是你必读的输入源。

了解科技新闻,我会读36氪,虎嗅等;了解宏观环境,我会读泽平宏观,格隆汇等;了解行业动态,我会读晚点财经,远川研究所等;了解趋势判断,我会读吴晓波频道,秦朔朋友圈等。还有大量优秀的、严肃的公众号的创业者。他们的洞见,常常让我醍醐灌顶。

虽然微信公众号,现在大面积从私域订阅转向算法推荐,但我还是建议你要选择作者阅读,而不是顺着算法往下看。算法只代表你喜欢看,不代表内容优质。

优质的公众号文章,是非常重要的输入源。但是,我不会用微信的“收藏”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很好用。但却和我的电子书同步的,互联网剪藏的文章,是分开的。信息分散,就无法一键搜索。

那怎么办?用“我的印象笔记”。

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看到“出版人杂志”公众号发的一篇文章,叫《起底盗版图书产业链》。深受震撼。原来盗版图书,不是小作坊,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大产业。这篇文章里,有很多细节和数据。我想收藏这篇文章。怎么办?

把文章的链接复制下来,然后贴到微信里的一个公众号“我的印象笔记”(需要提前绑定你的帐号)里,于是这篇文章就被收藏了。


(复制链接->粘贴收藏->收藏完成)


至此,我的三大信息来源,电子书,互联网,公众号,就全部同步到了统一的“第二大脑”。我刚刚去看了一下我的印象笔记。

这里强调两句“统一”这两个字为什么重要。

这就像我买过一个破壁机,要售后。但是想不起来在哪里买的了。只好淘宝、京东、抖音、拼多多、小米商城,一个个打开。非常麻烦。

知识也是一样。统一放到一起,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一搜尽有”。

你现在大概能明白,我为什么会推荐印象笔记了。因为它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苦活累活:和大量的APP进行了合作和打通。这样,才让这个“统一”,成为了可能。

这个统一,甚至还包括我经常开会时要用的“会议本”。


还有一个重要的输入源,是各种论坛和会议

参加论坛,有的演讲嘉宾习惯讲完就走。这太可惜了。我只要不是赶飞机,都会坐下来认真听完其他嘉宾的分享。那么多钱请来的嘉宾。那么有价值的输入。为什么不听。一定要听。而且一边听,一边记。这是非常重要的输入。

我有很多朋友,喜欢带一个小本子参加会议。开会就打开,然后一直记。这个习惯特别好。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但我斗胆有个建议。如果有可能,也许你可以把这个“物理世界”的本子,换成“数字世界”的本子。你所有写在纸上的东西,因为没有被“数字化”,所以再利用的难度极大。

那怎么办?

给你介绍我在用的“会议本”

什么是会议本?就是一种,带有实时语音转写,和手写记录功能的电子设备。

今年1月份去沙特。嘉宾一边用英文语音分享,我一边在会议本上,用中文记笔记。会议结束后,整个会议记录(语音记录,转写文稿,手写笔记),都同步到了印象笔记。


(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印象笔记->图片搜索)


这时,如果你在印象笔记里搜索一个关键词,比如“政府”时,不仅仅是文字里的“政府”被突出了,连我手写图片里的“政府”也被高亮了。我的天啊。我这个破字,我自己差点都没认出来,它居然也认出来了。太难为它了。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很欣慰。

不过,这就是构建第二大脑的核心要义:让一切知识可搜索。而对我来说这一切的核心,就是:印象笔记。

一切似乎很完美。但是但是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难点没有解决。

那就是:纸质书。


提问。你猜,现在是看电子书的人多,还是看纸质书的人多?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2023年人均阅读纸质书4.75本,电子书3.4本。

看纸质书的人多。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这不仅是因为阅读习惯的原因。还有很多纸质书,一直都没有电子书。电子书,是纸质书的子集。

比如,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所有问题,七步解决》。这本书讲麦肯锡的七步法。写得很好。可是,我在得到APP,和微信读书上,都没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那是不是这本书的“划线”,就没法同步到印象笔记去了呢?

当然不是。我能这么问,那就一定可以。我给你介绍一款,我惊为天人的“电子马克笔”:EverMARKER。



真的,第一次见到,我就惊了。

我用手机里的“印象笔记APP”,拍了一下《所有问题,七步解决》这本书背后的条形码。然后,一篇空白的笔记文件,就被建出来了。更厉害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图,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都自动同步到了这个笔记文件里。

显然,他联通了图书条形码数据库。这个太有心了。

然后,我开始读书。一旦看到有价值的地方,我就用这只电子马克笔,在书上“划线”。一划完,这段文字,就出现在了手机里。


(纸质书->印象笔记)


这下子,我的世界完整了。纸质书的划线,也都完成了电子化,全部存入我的“第二大脑”,随时等待调用。

最后的话

好的。终于讲完了。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助你构建,你自己的“第二大脑”。

关于第二大脑,我多说几句。

我曾经一度以为自己的“第一大脑”挺聪明的。所以有一次不知天高地厚,想加入门萨俱乐部(高智商俱乐部)。俱乐部负责人扔了一套题过来,说你先做一下。这套题比较简单。过了135再来找我,做正式的测试。我满怀信心地去做题。

然后……我伤心了一个多星期。天啊。原来我对自己“第一大脑”的智商,误会了40年。

从此,我就死了靠智商吃饭这条心。开始谦卑地借助工具。

蔡钰老师说,学霸两支笔,差生文具多。是的。我就是文具多。今天与你分享的,就是我专门用于构建第二大脑的“文具”:印象笔记,和电子马克笔。

分享完,我就开心了。

然后我想,哎,分享都分享了,为啥我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帮大家把这两款“文具”找来,直接上个链接呢?

于是,我专门找到了印象笔记的CEO,唐毅。唐毅是我在微软的老同事。我们一起战斗过好多年。我说,给个好价格吧。

好了。到了最关键的价格了。

印象笔记专业帐户的零售价,是218元。电子马克笔EverMARKER的零售价是369元。


(我自己在京东上,购买EverMARKER的记录)


我厚着脸皮,和唐毅通了很长时间电话,讲我们的公众号“你帮我实力宠粉,我帮你打造品牌”的理念,讲这篇文章能为他们带来的传播价值,甚至开始回忆以前一起战斗的峥嵘岁月。反正就是,就是给个好价格吧。

现在,请允许我向你报告,我为你们争取到的价格。

一年期印象笔记专业帐户的价格,在我漫长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之后,终于帮你们从218元,打到了……217元!

啊?不够便宜?

别急。别急。别急。我还帮你争取到了一个“小小的”福利。那就是,把那只我非常喜欢的,我自己花369元买到的电子马克笔,EverMARKER,免费送给你。是的。你没听错。

免!费!送!给!你!

所以,你获得一年期印象笔记专业帐户,和一只电子马克笔EverMARKER的价格,是:217元 + 0元!

▼点击抢购限量名额

这个价格,只能限量500个每人每天限购5个·点击抢购!。我尽了最大的努力。需要的朋友,可能要尽快了。

希望你喜欢。

你可以把它送给追求进步的自己,也可以送给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客户,以及送给每一个你关心和珍爱的人。祝你和你的朋友们,都能构建自己的第二大脑,在未来的进化中,如有神助。

写到这里,文章就要结束了。

在最后,我要非常感谢印象笔记的团队。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帮助我们实力宠粉。我们的用户值得被爱。你们值得相遇。

好的。我去继续读书了。

下次见。



PS. 如果你是一个用心做产品的人,并且愿意帮我们实力宠粉的,也欢迎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我将把你隆重地介绍给我们的公众号用户。

你帮我实力宠粉,我帮你打造品牌。

感谢。



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刘润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