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今天的话题是家暴。讨论它的原因,直接且有必要:
组建家庭本不该是一场女性的冒险。
这是全国妇联在 2016 年的调查统计:中国 2.7 亿个家庭中,有 30% 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平均每 7.4 秒就会有一位妇女受到丈夫的殴打。
还有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中国,受害人平均要在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会去报警。我们对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做了一次专访。她可能是这个话题里最有发言权的学者之一。
我们也要问:为什么家人会伤害另一个家人?为什么亲密关系会变成侵害关系?受害者为什么变成杀害者?
我是李玫瑾。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我,因为育儿的视频比较多,所以成了一个网红。但我本职工作是研究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当中涉及到很多不同类型的犯罪,家庭暴力也涉及到犯罪问题。我是在 2001 年开始这项研究的。当时联合国要求我们这方面要响应,国内的公安、检察、法院,还有司法,几个部门联合办了一个培训班,各部委出一个专业人员,公安系统就把这项任务交给我。最开始我对家庭暴力也很陌生。后来发现,它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幽暗角落,很多遭受暴力的女性长期在恐惧中生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社会的帮助。因为社会上很多人也跟我最初那个观点一样,这种事情不是什么大事。后来我到南方的一个监狱去做个案访谈,里面关押了很多杀夫的大龄农村女性。她们往往在经济上依靠男人,那儿的男人干粗活,性情也比较简单,经常回来以后不高兴就打女性。她们长期遭受来自家庭的痛苦,所以她们最后哭完之后,就从地里拔一些毒草,给老公做饭的时候弄到菜里去,结果老公一吃就死,导致那个地区的监狱关了很多这种女性的犯罪人。你看到这种案例才明白,她们在受害时没有人帮助她们,所以有了最后这种结果。犯罪学在研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被害人学。有很多犯罪人,她实际上先是被害人,只不过她的被害被社会忽略,一直得不到任何帮助,导致她最后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有次带研究生去女子监狱做访谈,那些女性犯罪人每个都有血泪史。其中一个女孩,在学校时就被当地社会上很有名的大哥所追求,送鲜花送礼物,送得她特别感动,在众人面前非常有面子,就答应了他的求婚。结果结婚之后生了女儿,这个大哥就不干了,“我这样的人怎么能生女儿,所以要把她掐死,我要生儿子。”这个女性拼命护着这个孩子,从房间这个屋追到那个屋,那个屋追到这个屋。情急之下,她把她丈夫给杀了。暴力往往是没有时间预谋的。而且被害女性几乎没有生路,只能这样去做。还有一个是大学的教授,对象也是大学老师,两人在外人来看都是知识分子,文质彬彬,但是在家庭内,这个男性性情非常暴力,而且每次打人都打让人看不到的地方。女性从此对男性积愤多年,后来直到有一天,她一下爆发了,把这个男的拿刀给砍死了。我们看到这些案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她们在那种痛苦的背景下,没有得到过任何帮助,所以她们以非常惨烈的方式杀害了对她造成痛苦的丈夫或者说性伴侣。这些人其实本不该成为犯罪人。所以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如何去发现这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尤其是女性。我看到很多受害女性最后被男性所杀,因为她一直没有告诉大家,突然有一天她被害了,我们才知道她是一直被丈夫暴力着。所以我们在研究犯罪问题的时候,不能光关注那些品质恶劣的,人格障碍的人的犯罪,还应该关注本性很善良的人最后成为犯罪人,要关注这一类人的处境。施暴者不光是男性,也包括父母,女性。多数而言还是男性对女性施暴更多。我在加拿大研究当中发现,女性被害者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被性伴侣,恋爱关系,婚姻关系,或者婚外情这种关系所杀害,比例几乎达到 60%。家庭暴力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在九几年包括零几年的时候,英国一个女博士被性伴侣长期迫害,她就逃,在逃的过程当中多次报警,最后还是被杀,所以她母亲当时就第一个告警察不作为。过去女性到法官那儿说他打我,我要跟他离婚。那法官就把丈夫叫过来说,回家好好亲吻你的妻子。中国实际上也是这样,人们认为家暴可能在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贫困地方多见。其实不然,家暴实际上是不分背景的,不跟经济、知识有密切直接关系。知识分子家庭中会出现,富裕人家也会出现,工厂的宿舍区,城里的楼房里,村庄里都有。
被害人和加害人同在一个私密空间,每天都要接触,日常生活中发生冲突,所以暴力会频繁地发生,却很难摆脱。一种是他遏制不住的一种疯狂,但事过之后他可能又会跪下求和,好话说尽,温柔显尽。这种施暴者一般会有暴力人格,可能会有一些遗传的背景问题。第二种情况,他从小生长在暴力的环境当中,从小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就是男人打女人。或者他们那个地区,包括村庄、街道,可能你家我家,天天都听到男人吼叫,女人哭喊。在这种背景长大的人,会认为打老婆是天经地义的。第三种情况,因为家庭纠纷而产生暴力,比如说婆媳关系,觉得媳妇不孝顺,过分了,男人就会打她,教训她。这也涉及到家庭关系的处理,他平时性情比较暴躁,比如在单位受了窝囊气,这时候如果老婆再损他或者看扁他,他会爆发。包括对公婆的不孝敬,或者对家庭处理的不当,以及比较恶毒的语言,都会激发他们的愤怒。
家暴还有一个特点,只要有第一次,就一定会有第二次。除了偶然或者特殊原因。如果稍一说话就急,就动手,这种往往都是一种习惯,就是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动力典型了。我们常常有一句话叫酒后无德。酒精对神经是有一定的影响的,酒确实对人的暴力行为有促进作用。我去西南的一个省份,跟妇联的同志一块吃饭,她们问我最多的不是孩子教育问题,都是女性在遇到暴力的时候怎么办?然后我说离开。她说不行,这些女性是没有自己经济能力的,都是要靠老公的。所以我也给她们出了一些主意,我说既然不能离开,那女性就应该有些防备。比如知道他外面去喝酒了,你在家里就给他准备好安眠药。一进门,先亲热的给他端上一杯茶,然后端上他喜欢喝的东西,里头放点安眠药,然后让他喝完以后迅速地就入睡了,就可以避免这种暴力。否则你也没有别的办法。但是还是那句话,有的时候,一个家庭一旦是一个家庭,确实离婚不是一个上上策,所以女性也应该有一些智慧的方法。
甚至有时候我还跟她们开玩笑,我说你可以藏一个棍子,然后他要冲向你的时候,你打不了他的上身,你就打他正面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腿的正面骨挨一棍子是很疼的,既不要伤害他,让他疼就够了,然后让他一下跪到地下,然后就打不成你了,对吧。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可能“歪门邪道”,但也是解决一些女性遇到暴力时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针对那些像山里的地区。你说她就在这个村,她走哪去,她也离不开。然后天天挨打,她确实很痛苦,尤其男的一喝酒回来,那必定要揍她。
我曾经遇到一个男性,酒后经常会胡言乱语,出现一些失态的表现。后来他非常在意就戒酒了。知道自己有这个弱点,他就戒酒。我觉得如果中国男人能做到这一点,我向你们表示致敬。
我以前讲过婚姻恋爱的一些话题,去考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考察他的家庭环境,他的成长背景。比如他父母的关系是什么样?如果他父母非常恩爱,安安静静,家庭充满了幽默欢乐,那这种家庭出来的人是不会有暴力的。但如果他的家庭当中母亲特别暴躁,或者父亲也特别暴躁,那就相对的你要多考察他一下。当你和一个人接触的时候,不要急于俩人就在一起,尽量把观察时间放长,时间是检验人性和人心的很重要的试金石。在婚前尽量不要同居,在没有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地怀孕。如果你遇到一个暴力的人,你想分手都很难,而且充满了风险。他只要动手就是一种习惯,我们叫心理风格。有时候这个男人他对这个女人施暴,他换一个女人他就不施暴了。我觉得这也可能跟双方不和有关。女性在婚前应该真正去了解一个人。你可以通过他对很多刺激性的事件的反应来看,比如说在路上一个小狗冲过来,他的反应,或者说一个小孩撞了他一下,他的反应。别人无意当中对他有冲撞,包括开车,你都可以看出这人的性情。另外就是,他有没有教养。我认为现在有很多人,他发展的历程太快,比如说他原来在一个熟人社会当中长大,所谓熟人社会就是像村庄、街道,这样的背景下,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相互制约比较容易。那么一下子进入到大城市,我们住一个楼,但是彼此都不认识,“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这种情况下,相互的制约力就减弱了。于是有些人早年在熟人面前还相对顾及面子,他进入城市就觉得无所谓了,就放开,所以他会出现没有教养的表现。再加上城市里的楼房独门独户,互相之间都不能监督和照应,他就会出现冲动、任性、肆意妄为的表现。如果伴侣通过比较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可能刚开始不是对你,是对物件,你都应该多一点留意。让女性感到安全,我觉得不能指望环境,因为社会就像丛林。我记得曾经有一个空姐下飞机参加婚礼,连夜打车,最后被司机杀害。那时候很多人就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说这跟社会没有关系,因为社会不可能全面的无死角。有好人就有坏人,坏人不会在脑袋上写字说我是坏人。你自己对自己要负责任。第一你要多了解风险的因素,比如说什么样的时间出行它有风险性,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有风险性。比如说同学聚会大家都喝得狂醉,这时候就有风险性。因为可能有人扑上来。我上大学时父亲就告诫我一句话,在外面喝酒永远不要喝醉。如果有人灌你酒,那绝对不怀好意。我记得特别清楚,谁要灌我酒,我就说你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意思?然后弄的对方很尴尬。我不管,因为我就让你尴尬,让你这样不要逼我喝酒。这个自我防护还涉及到知识。当然也有些人傻傻的,很顺利,很幸福。但是我告诉你那是运气。你遇到什么样的人,你怎么去处理这个关系,然后你怎么样考虑到你自己的后一步。虽然你可以报警,但是说句实话,远水救不了近渴。在你特别危急的时候你指望帮助,那往往就是撞运气了。
我最近看了优酷白夜剧场的一部剧《微暗之火》。面对熟人社会暴力,女主角南雅就是一个被害者的典型代表。
我们社会心理学当中有一个词叫社会支持度,这个度包括父母、家庭、经济背景、还有她的亲戚、兄弟姐妹,就是她哪怕有一哥哥,有一姐姐,有一个妹妹,就是两个人可能都可以互相来照应一下。而她的成长背景,就非常缺少社会支持度。我们知道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力量的来源就是父母,而她很早就失去了母亲。
第二她的父亲能力也不强,所以他也依赖女人,最后他就及早地找了一个后妻。妻子人品不是太好,带了一个管教不当的儿子。所以她就陷入了这么一个孤立无援的状态,几乎没有太多的人可以帮助她。甚至她在怀孕的时候都遭受暴力,而丈夫恰恰就利用孩子来拿住她。
别人帮助她,马上就会被传谣。包括她带孩子去看病,人们都会把她和医生来做某种联想。
面对暴力侵害,影视剧可能是一种门槛更低、更普世的让更多人能够知道如何应对的方式。让受伤的人不再沉默,而是被更多人看见。
配图来自优酷白夜剧场《微暗之火》
如果重来一次,她能得到怎样的帮助?其实这里有很多环节。
第一就是学校的老师,老师其实应该了解每个孩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孩子的处境。为什么?你的家访,你对孩子的关注,你发现她不来上课的情况,要上家去看。
此外呢,她的同学。剧里面她身边有一个非常善良的朋友和邻居,很早就对她进行了帮助。
再次,被打完之后,她应该到医院去留下诊断证明。
我们一定要明白,一旦走入司法,法律是一个比较有力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一定要有证据。你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寻找证据,包括目击证人,报警记录,就医记录。你拿出证据的话,公安是有一定处理的。
期间她有过一次逃走,但被抓回来了。现在来看,逃走的方式不如报警。因为警察一旦受案的话,他就有一个对被害人的保护问题了,很多国家对警察的要求是 72 小时两次回访。现在关于反对家庭暴力的努力越来越多。国家对于家庭暴力的关注是在21世纪初,四个部委办培训班,全国妇联来统筹。国内做这方面的专家也越来越多,那时公安大学就我一个人,我当时是等于接收任务,后来我们大学至少有五六位教授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最重要的,关于家庭暴力,现在立法当中也增加了条款,而且警察很明确地做出了规定,遇到家庭暴力报警,必须出警,警察必须及时赶到。像这些方面,警察的干预还是很有力量的。因为男人也知道,因为打老婆被关上几年不值得,尤其是涉及到刑事处罚。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对女性的人身保护令,有一个限制他们俩的接触时间,一个冷却期。
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家暴不能容忍的时候,好的转变就发生了。
“我们懂你沉默的掩饰
太过隐晦的呼叫
但是承受痛苦
不是你身为家庭成员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