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加速投靠华为
汽车央企“会师”华为,正在提速。
5月6日晚间,长安汽车公告投资华为车BU公司的最新进展。
公告显示,长安汽车已完成交易项目涉及的财务、法务、业务和技术尽职调查,双方正在就交易关键条款进一步协商。公司预计不晚于8月31日签订最终交易文件。
长安汽车近年加速新能源转型。2021年,长安汽车成立阿维塔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宁德时代投资,并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下称“华为车BU”)达成深度合作,有意仿照造车新势力,将阿维塔打造成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但近两年合计亏损约60亿元的阿维塔销售情况一直难有起色,今年一季度累计交付只有1.45万辆,只完成了公司全年目标的14.5%。新能源车发展不顺也让长安汽车业绩承压,今年一季度,其扣非净利润暴跌9成。
新能源车赛道下一阶段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智驾技术,华为是国内当之无愧的龙头,自然成为了长安在逆境下急需拥抱的大腿。
除了长安与华为深度绑定,东风、一汽都在加紧与华为结盟,这也意味着最抗拒“出卖灵魂”的央企也开始倒向华为。
不过,一向在合作中扮演主导角色的华为,与三大汽车央企的联盟,必然会产生话语权的博弈,更为现实的问题是,联盟造车一旦出了事故,责任到底是谁的?
长安急需靠山
这笔无论对于长安汽车,还是整个中国新能源车行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投资,始于去年末。
2023年11月,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
彼时,华为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的新公司,注入相关技术、资产和人员,并开放外部融资。长安汽车计划入股这家新公司,成为“天使轮投资人”。
合作公告称,华为智能部件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与智能车灯等。接近华为的人士向媒体确认,这家新公司主要资产和团队来自华为车BU。
2024年1月16日,华为注册了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即为长安汽车的投资标的。自合肥政府投资蔚来后,新能源车企常常看到地方政府的影子。而这一次就有说法称,长安汽车投资车BU得到重庆市政府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初华为车BU独立公司的天使投资人传闻名单中,央企阵容除了长安汽车,还有一汽和东风两个重量级企业。
根据市场消息,一汽集团有意投资,但希望全资收购华为车BU,华为并不同意,此后双方没有更深一步接触;东风集团也曾接触华为车BU,目前已有品牌和技术层面深度合作,但入股事宜还没有明确进展。
相比之下,已完成尽调并设下最后日期的长安汽车,和华为的合作明显要推进得更快。这可能与长安汽车的业绩和新能源车发展不顺有关。
2024年一季度,长安汽车扣非净利润仅为1.1亿元,同比暴跌超9成。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阿维塔2024年将挑战10万辆的销量目标。但前段时间长安汽车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3月阿维塔交付5016台,一季度累计交付1.45万辆。这意味着,阿维塔一季度仅完成了目标的14.5%,并不理想。
销售承压令阿维塔难以扭亏。2022-2023年,阿维塔净利润分别为-20.15亿元和-36.93亿元,两年累计亏损57.08亿元。
更严重的是,3月份后,国家宣布将对央企在新能源车方面单独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技术、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等。对于长安汽车来说,这带来了业绩之外的另一种压力。在业绩和政策考核的双重压力下,长安汽车必须加快与华为这种巨头结盟的步伐。
2024年4月19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3年业绩会上称,投资华为车BU独立公司进展要依照上市公司规定披露,长安汽车和华为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甚至包括人才培养,他本人还参加了华为的轮训。
朱华荣强调,长安汽车智能化战略是坚定的,之前和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打造高端品牌阿维塔就是基于这种考量。他判断,到2027年,在长安汽车新车中,具备辅助智能驾驶功能的产品占比将超过八成。朱华荣没有明确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在长安汽车产品中的应用占比。
长安汽车的动作,是央企加速新能源转型的体现。
3月5日,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宣布,国有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够快,不如特斯拉和比亚迪,国资委将为三家汽车央企“松绑”,对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
这三家汽车央企分别是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
张玉卓同时还指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投入居高不下,国企顾虑当期利润考核,很难全速推进。政策调整旨在破除障碍,未来考核重点将转向企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等方面。
政策的背景,是汽车央企在新能源转型上已经慢了一步。
2023年,东风集团、长安汽车和一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分别为21.6%、18.8%和7.1%;同期,国内市场平均水平达到31.6%。
行业普遍预计,到2025-2026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中占比将越过50%关口,新能源汽车将是消费者购车主流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指出,汽车央企若不能抓紧时间迎头赶上,未来销量可能会急剧下滑。
市场公认,新能源车赛道未来的竞争焦点在智能化。
2023年以来,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功能的市场价值逐渐显现。以华为合作品牌问界新车型M7为例,消费者选购高阶智驾版的比例超过一半,远超华为预期。
显然,对于在新能源车转型中已经慢了一步的汽车央企来说,要想追上特斯拉、比亚迪和新势力们,智驾是必选项。
不过,智驾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人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软件类人才的薪酬水平比其他技术工作高出一大截,央企很难满足要求。一家汽车央企董事长的年薪只有几十万元,甚至不及民营企业里的高级技术人员。
除了人才激励,内部管理也成为阻碍因素。一名央企技术人士举例称,央企机制僵化,软件院的人即使熬夜写了代码,早上也需要按时打卡,给他们较高的薪酬还会招致其他部门不满。
对于以稳为先的央企来说,短期内对此作出大幅改变并不现实。在业绩和政策考核的压力下,寻找外部盟友远比自己慢慢发展起来更现实。
在中国智驾领域,华为是毫无争议的头部企业,自然成为了央企结盟的抢手对象。据相关媒体报道,除了走得最快的长安汽车,东风汽车也正联合一汽集团积极推进参股“华为车BU”事宜,预计到今年6月会有初步结论。
三大汽车央企集体“会师”华为,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结盟背后的博弈
央企和华为结盟是大趋势,但双方背后依然存在不少博弈。
这要由华为和车企的合作模式说起。
华为汽车合作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智选车”模式、HI(Huawei Inside)模式和普通的零部件供应模式。智选车和HI是两种深度合作模式,除了零部件销售,华为还会通过软件收费、技术授权或者销售车辆获得额外分成收入。
在HI模式下,车企使用华为软硬件全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尤其是自动驾驶系统,车辆尾部带有“HI”标识,华为还希望在后期软件收入中分成。智选车模式更进一步,华为还会参与产品定义研发、设计,车辆在华为手机终端网络中销售。智选车模式被外界评价是“无限接近造车”。
从目前情况来看,华为HI模式的进展不如智选车。这是因为,智选车模式有华为品牌背书,消费者容易将其等同为“华为汽车”,吸引大量华为手机粉丝。同时,智选车产品在华为数百家店面销售,一般车企很难迅速建立起如此规模的销售渠道。
此外,华为深度参与产品设计和定义,也容易发挥其智能化强项。例如HI模式合作方和问界都使用华为鸿蒙智能座舱操作系统,但问界从系统到人机交互界面全部都由华为开发,HI合作方则由车企自己开发。从体验效果看,问界智能座舱系统更加流畅。
不过,智选车模式优势虽大,但一直被诟病“出卖灵魂”,央企更愿意选择HI模式,希望话语权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年初,在长安汽车举办的2024年全球伙伴大会上,朱华荣就公开吐槽华为智选车模式。他称,长安阿维塔不选择华为智选模式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用户的根本利益,如果一个合作模式不利于明确责任归属,就是有问题的。
“(这个环节)你负责,然后是你在做,那个(环节)是我负责,你也在做,这里面是有很多的角色可能混乱,长远一定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甚至会伤害到广大的用户最终的利益。”
但在政策以及业绩压力下,央企对于是否出卖灵魂也开始挣扎了。
此前,东风岚图、东风猛士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虽然均未透露合作模式,但是外界广泛认为是华为HI模式。不过,东风汽车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表示,东风汽车不会放弃品牌走智选车路线,与华为车BU是技术合作,但并非传统意义的HI模式。
东风这番表态,似乎也代表着央企态度的微妙变化。在国资委喊话之后,再加上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的问界实现销量暴增股价暴涨,央企也不得不考虑深度借助华为的力量完成国资委提出的技术、市占率等要求。
而央企和华为关于话语权的博弈,恐怕在双方结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存在。
造车联盟的隐忧
在央企和华为博弈过程中,一场车祸让这种“联盟造车”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4月26日,一辆问界M7在山西运城追尾一辆停在快速车道上的洒水车,车内驾驶员和两名乘客身亡,其中包括一名两岁的儿童。网络上流传的视频显示,碰撞发生后车辆前部起火,还有热心人士努力砸窗试图开门救援。
车主家属随后发声提出多个事故疑点,强调问界M7宣传的自动紧急刹车功能没有发挥作用、气囊没有打开、车门没有在碰撞后自动解锁。问界M7上市时,华为将AEB作为主动安全技术亮点重点宣传。
问界品牌属于华为,AITO品牌属于赛力斯,消费者并不了解其中差异,一般以问界品牌称呼。问界有M5、M7和M9三款车型在售,这些新车上市发布会都由华为主导。
4月28日,赛力斯旗下AITO汽车发出声明称,该车辆发生事故时,车速为115公里/小时,安全气囊正常打开,动力电池包特性均正常。AITO汽车披露这款车型为M7 Plus。
从官网发布的车辆配置表看,M7 Plus没有搭载华为智驾系统。这意味着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驾驶员控制状态。华为在一份原定发布又迅速撤回的声明中指称,事故车辆M7 Plus搭载的是博世智驾系统,事发时车速超过了AEB工作范围,因此AEB没有启动发挥作用。
博世被迫在4月29日公开回应称,事故车辆搭载的不是博世智驾系统(含AEB)。有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称,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公开回应来自整车品牌方的质疑,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这起车祸考验着华为和其盟友。在华为鸿蒙智行合作模式中,尽管车企无限接近于代工方,但国内汽车制造采用准入管理,在法律意义上,车企仍是责任主体。
这种合作造车的新模式下,当出现重大舆论事件,尤其是车祸时,究竟应该由谁承担责任,恐怕未来将成为华为与各盟友间的心结。
相比之下,华为更像立于不败之地。有业内人士称,华为在销售汽车时,希望抢占消费者认知,让他们认为这是华为产品,此次事故发生后,华为又退回供应商定位,担心损害自身智驾系统形象。
这种风险主要由盟友承担的合作模式,恐怕会引发对舆论危机尤其敏感的汽车央企的担忧,为双方的下一步深度结盟埋下隐忧。
参考资料:
财新《长安汽车拟8月底前签署投资华为车BU公司交易文件》
围观商业《牵手东风,长安翻脸,华为HI模式急需一场翻身仗》
财新《汽车央企再战新能源》
财新《问界M7运城事故考验华为“联盟造车”模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