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认知战”早已经打响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一些热点事件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奇葩言论,然后还会有一大群人在跟评中阴阳怪气地带节奏。
如果光看那些言论的话,有时真的会让人感到很绝望,似乎国家就要完蛋了,世界经济马上就要崩溃了,普通人就像被圈养的牲口,不管怎么努力都逃不掉被收割的命运。
而网络上为何会有那么多负能量的言论?有一个必须认清的事实,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认知战”。
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每个人不管何种身份,贫穷还是富有,只要能接触到网络,都会受到这场“战争”的波及。
路透社在上个月14日报道称,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总统任期内曾授权中央情报局(CIA)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发起高度机密的行动,散布关于中国政府的负面信息,目的是煽动中国公众舆论反对政府。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早在20世纪,美国就曾用这招来对付过苏联,美国佐治亚大学政治学家拉克·约翰逊(Loch Johnson)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冷战期间,秘密宣传活动很常见,当时CIA每天都会散播80到90篇关于苏联负面信息的文章。”
而如今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人可以躲过“信息轰炸”,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拿起手机就能接收到来自天南地北的海量信息。
而一些境外势力,非常善于利用虚假的网络身份散布关于中国的负面信息,以求争夺公共话语权。
他们在评论我国某次新闻事件时,会不断地利用诡辩让你去认同他的观点,利用老百姓对于某些事物的认知偏差来贩卖焦虑。
比如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就曾用敲警钟的方式来引发大众的焦虑,而我们一旦认同这种外部势力故意制造的焦虑时,那么我们看什么都会像看洪水猛兽一样。
另外,在一些地区性事件中,他们也是无孔不入,常常利用扰乱舆论的方式破坏我们的内部团结,意图制造地区对立、民族分裂、文化割裂,破坏我们的集体凝聚力。
去年“贵州村超”火了,这原本是一件纯粹且干净的事情,村民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足球比赛,奖品不过是一只猪腿,一条鱼,没有资本运作,没有商业化,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欢迎。
但这也是境外反华势力最害怕的,为此针对村超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散布虚假信息,带偏公众认知,质疑政府公信力,最终使我们厌恶所处的环境,去拥护西方社会,这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而这种事儿美国可是轻车熟路。
根据统计,数十年以来,CIA至少推翻或试图推翻超过50多个他国合法政府,他们的手段无一例外地都是先在文化领域上进行渗透,使国民对本国文化产生怀疑,降低政府公信力,挑起内部矛盾,一旦成功了,再坚固的堡垒也将不攻而破。
所以他们常说:“你所在的国度是不民主不自由的”,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在他国培养了一批“代理人”来输出他们的价值观。
于是乎,即便是人人热爱的“贵州村超”,我们也会看见一些“下水道言论”。
他们就跟苍蝇一样,臭鸡蛋要叮,新鲜的肉更要扑上去叮两口,那些他们培养的“代理人”常年会在评论区阴阳怪气,刻意散播社会阴暗面的声音。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从来不掩饰将社交媒体作为“新冷战武器”使用的野心。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2022年的时候,就曾报道过,一些“与美国军方有关”的人暗中运营社交网络上的虚假账号,利用脸书(Facebook)和照片墙(Instagram)上一批虚假账号,针对他国民众开展有目的地宣传,以“促进美国在海外的利益”。
这也很好理解,他们就是那个"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歪曲解读、带节奏,目的是要争夺公众认知,挑拨情绪对立,这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秘密。
毕竟,部分网友警惕性不够,容易情绪化,更不要说这里面还有不少人扮演着“不在乎六子吃了几碗粉,只想看六子把肚子剖开”的起哄者。
而舆论的阵地一旦丢失,“颜色革命”便随之而来。
当年“突尼斯自焚事件”引起的“阿拉伯之春”便是如此。
在民众的认知被欧美国家所引导后,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导致100多万人死亡,对基础设施造成将近1万亿美元的损失,1500多万人沦为难民。
而在阿拉伯之春中受影响最严重的突尼斯,该国的GDP从2010年以来一直停滞不前。
在此事件中,美国不费一兵一卒,通过不断地煽风点火,加剧政府与民众的对抗,仅仅是通过改变所处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便推翻了他国政权。
而那些被“美式价值观”所引导的国家最终会被纳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和安全秩序,政府沦为傀儡,国民沦为韭菜。
这就是“认知战”的破坏性,以扰乱他国民心士气为主,虽然不见血,但比起现实战争更让人防不胜防,在信息繁杂的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居多,很多人是无法分辨的,在夹带“私货”的信息当中,很容易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带偏了节奏。
所以建议大伙儿在网上看到争议性事件的时候,记得“让子弹飞一会儿”,耐心观察细节和后续,不要着急发表意见,一定要坚定立场,丰富自己的阅历和基础常识,以免在“认知战”中成为别人的子弹。
图片源自网络
关注公众号:
有理儿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讨
关注公众号:
有理儿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