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如何高质量“投喂”我们的大脑?

如何高质量“投喂”我们的大脑?

7月前

“今天吃什么?”

作为一种碳基生物,我们每天都在为“吃什么”而困扰,因为食物关系着情绪、活力与健康,为了选对食物,我们甚至还会寻求营养师的建议。

但对于大脑的食物:信息——我们就没这么用心了。

每一天,从睁眼到睡眠,我们都会遭遇海量的“信息流”冲击:它们以声、光、味和情绪的形式,进入眼球,震荡耳膜,拨动心弦,乃至刻写我们的大脑皮层。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既提供思考素材,也参与构筑我们的心灵。

就如西谚所言:

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read.

然而,我们往往对信息这一“食物”不加挑选,经常放任大脑“胡吃海喝”。

今天要读什么文章、看什么视频、听什么节目,开什么会、跟谁聊天——我们往往不假思索,任由习惯、算法和随机性越俎代庖,替我们决定每日餐单。

至于这些信息是否有营养,是否为我们所需要——我们往往缺乏最基础的质疑。

或许,大脑饮食也应该听从营养师的建议:少吃一点,吃好一点。

作 者 | CxEric

来 源 | CxEric的读书与投资笔记,混沌君略有删改


打造健康信息流,从取关开始

什么是信息?

目力所及,耳力所闻,皮肤所感,甚至抽象的氛围与情绪,似乎都可以称为信息。

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挑选每日汹涌而至的“信息流”,就像我们无法挑选今天的新闻、天气、位置、工作和人际关系。我们最多是被动地感受它们,然后决定态度和处理方式。

但某些时候,我们有权决定一些信息是否“登场”。至少,正在阅读的你可以决定:关注或取关某公众号、下载或卸载某APP、浏览什么网站,听哪个音频,进或退哪个微信群,读什么书、参加什么社群,今天要跟谁待在一起。这一个个挑选动作,营造了我们的“信息环境”,也决定大脑每日进食的是什么信息。当你有得选,不妨让大脑吃好一点;当你有权拒绝,不妨让垃圾信息离远一点。

如果在现实中,有一个人时常让你焦虑不安、自我贬损,远离他是一种很自然的抉择,但这往往涉及复杂的限制条件。

但如果一个自媒体时常向你贩卖焦虑呢?嘿,取关它可不需要任何成本。故,你不妨自问一下:“我真的需要看这些吗?看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良好吗?如果答案皆否,那放弃它吧。你始终有选择权。

吃少,吃好;读少,读好。打造健康信息流,从取关开始。

区分“需要”和“想要”

在育儿这件事上,据说有一条重要的原则:

尽量满足孩子的need(需要),而非尽量满足孩子的want(想要)。

这是因为,孩子经常会搞混这两件事,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需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是不需要。有时,孩子会想一次吃两罐巧克力糖;有时,孩子会拒绝刷牙、吃药和换尿裤;有时,孩子需要一个拥抱和夸奖,但他却不曾向你开口请求。正确区分孩子的“需要”与“想要”,引导孩子理解这两者的差异,有选择性地满足——是每个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然而,成年人也经常搞混“需要”与“想要”:盲目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知不觉间,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得有人说,善待自己、对自己好其实是一种能力。那么,能够正确区分自己的“需要”与“想要”,就是这种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像对待孩子一样,善意地对待自己、培育自己。如果说,忽略真实“需要”,盲目追求自己的“想要”,已经不算明智;那更傻的做法,可能就是追求别人“觉得你想要”、别人“觉得你应该要”的东西。

饮食是如此,阅读也是如此。

所以,我真的需要看这么多新闻吗?我真的需要刷这么多短视频吗?我真的需要那么频繁地查看股价吗?

——我们往往连这个问题都忘了问。


糟糕的信息投喂

短视频的算法推荐,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糟糕的“信息投喂”系统。因为它精准地掌握了你的胃口,却丝毫不关心信息的营养价值,也不顾虑你可能存在信息过载的风险。算法,只关心你是否看得足够多、刷得足够爽,能否贡献更多的停留时间与互动指标。

这就好像,一些无知少年,会掷下豪言壮语:我要天天吃XX,吃一整年也不腻!任何一个家长,都不会把这句话当真,也不会允许他这么干。

但算法会。

算法,会引导你看一整年的游戏回放,看一整年的网络段子,看一整年的电影剪辑,看一整年的擦边。只要你还能看,它就还能推。无穷无尽,海量供应。但当你刷了半天,回想下刚才看了什么?多半是一脸茫然。大多数短视频的信息质量低得惊人。

说到底,算法只关心,你是否want;算法不关心,你是否need。


优秀的信息投喂

那么,有好的“信息投喂”系统吗?

有。

比如纸媒时代,高品质的报纸杂志,就是一种优秀的“信息投喂”系统。当你阅读一份高品质的报纸杂志时,你实际上是在进食一顿信息大餐。这顿信息大餐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有好厨师(记者、编辑),不仅在于有人负责品控(有人对事实、质量负责),还在于有美食家为你拟定餐单(挑选当期选题)。

因而,当你挑选报纸杂志时,你除了是在挑选他们的出品质量,也是在挑选他们的阅读品位。这种“信息投喂”系,很克服了读者的“挑食”倾向:不仅仅给你看你想看的,还给你看你应该看的——且,对质量有要求。

曾有一位媒体前辈说,新闻是什么?新闻,就是读者应知而未知的事情。我觉得这个解释颇为精辟,重点是读者“应该”读的,而不仅是“喜欢”读的。报纸杂志是好东西——芒格也会同意这个观点。

在1998年的一场演讲中,芒格曾说:“大多数软科学专业学院应该更多地使用最好的商业刊物,比如说《华尔街日报》、《福布斯》、《财富》等等。”理由是,“这些刊物现在都非常好,可以承担飞行模拟器的功能:它们报道的那些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因,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加以分析。

在2014年每日期刊股东会上,曾有人问:我们年轻人每天应该读些什么?芒格的建议是:“一定要读一份主流的报纸,一定要选一份新闻采编质量高的。”


重要且可知的信息才是好信息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尝试回答一个难题:什么是好的信息?什么是高质量的信息?

这就像问:什么是好的食物?这多少有点因人而异。

例如,巴菲特曾说,他期待得到的信息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重要(important),二是可知(knowable)。

如果一件事不重要、不可知,请忽略它;如果一件事很重要,但却不可知,也不要浪费精力——譬如说,未来的货币政策,等。

投资者如能聚焦在重要、可知的事情上,就会获得认知上的优势。这可视为巴菲特的“好信息”标准。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信息,应该有助于你看清事实,让你的主观世界更好地映照客观世界。

例如,格雷厄姆论述的,“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信息。因为这句话点破了股票的“真相”:股票的本质是公司的所有权;购买股票,实质是在买入一家公司。

从这句话出发,我们可以推演出价值投资的大部分原则与方法。同时,这句话也提供了一种心态上的突破,帮助投资者脱离扑朔迷离的K线图迷阵。

相反地,互联网上的很多流行信息,本身就充斥着错误、虚假和欺骗,只含有极低的“事实”含量,这些大概可称为低质量信息。还有一些信息,虽然好看热闹、挑动观众神经,实质上只是情绪式的呐喊,也谈不上什么好信息。


一切东西皆由原子构成

再举个物理学的例子。费曼曾问:假设有那么一天,地球发生巨大灾难,把已有的科学知识悉数摧毁,只剩下一句话,让侥幸活下来的人传递给子孙。什么样的句子能够以最小的字,包含最多的知识呢?

费曼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一切东西皆由原子构成。”

费曼说,“原子是什么呢?原子是很小很小的粒子,永远不停地动来动去。个别原子之间,若稍有一点距离时,它们会互相吸引。但一旦受到外力积压,彼此因而靠得太近时,又会互相排斥。”

“从这一小段话,加上一点想象跟思考,你就能够了解自然世界的极多事情。”这是一句很高质量的信息,既解释了世界的真相,又提供了走向其他众多知识的路径。当然,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高质量信息……嗯……不好吃。


保质期越长的信息价值越高

另一种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是观察信息的“保质期”——你没看错,我说的是“保质期”。越长保质期的信息,价值就越高;越短保质期的信息,价值就越低。

例如,今天的股价走势,到了明天就毫无意义;

大部分的新闻,明天就没人愿意再看;

下一季度的业绩预测,再过一个季度就作废。

但是,某行业的商业模式、经济机器的运作原理,乃至你对生意的看法、对人性的理解,却可以一直发挥作用,让你更好地观察、理解这个世界。

甚至,在“幽默”、“搞笑”这件事上,我们都可以发现“保质期”的存在:

大部分的网络梗,过了一年就只剩下尴尬;

大部分的搞笑短片,一周后就没人爱看。

相反地,一些经典作品,却一再有人看——它们创造了真正“高质量”的东西。

高质量的信息,更可能抵御时间的侵袭——我必须坦白,这个观点来自游牧人基金创始人Nick Sleep。

在2012年合伙人信中,Nick Sleep写道:

“信息就像食物一样,也有保质期。毕竟,下个季度的收益在下一个季度之后就毫无价值了。正因如此,扎克和我评估一家公司时最看重的是保质期最长的信息,其中权重最高的是接近公理的信息:在我们看来,它是价值最高的信息。”

如果要说,信息和食物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信息不像食物一样有质量标准。食物经常会被标注“脂肪含量”、“营养成分”;但大众媒体中流行的信息,却不会标注“事实含量”、“虚构成分”。


评价信息质量的三个误区

在评价信息质量时,我发现经常会有三个误区。

一个是,我们会将信息的“获取难度”,误以为是“信息质量”——越是隐秘的消息,越高质量。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打探小道消息,热衷于与董事长董秘交流。但是,一个信息难获得,不代表它有质量;一个信息公开可得,不代表它没有价值。

难点不是信息,而是理解信息的能力。

另一个误区是,我们经常会将“热门程度”,误以为是“信息质量”——越是多人支持的信息,就越高质量。

因而,我们往往高估热门歌曲、热门视频和热门观点的价值;当我们也支持热门信息时,从众心理还会赋予我们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最后一个误区是,我们经常会将“事实”与“观点”混淆——明明只是某人的预测,某人的一厢情愿,我们却误会它是事实,甚至以此作为立论基础。

例如,“地表最强”、“生态化反”、“绝对不会坑”、“就是送钱”——这类说法也许很好听,但要记得,这不过是一种美好期待、一种预测。

是否事实,你需要自己核对。


管理自己的信息环境

当我第一次读到Nick Sleep将信息比作食物后,我感到新奇、有趣,于是在脑海里,断断续续地推进这个思想实验——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由来。就像现代人的饮食问题,普遍不是缺乏食物,而是吃得太多、营养不均衡,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我发现,在“信息摄取”这件事上,我们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今天,我们拥有海量信息,可以无止尽地刷新闻、刷短视频、刷社交网站、刷朋友圈,股民可以在任何地点,一周五天、一天四小时不间断地观察股价走势。

但我们很少质疑:

我们真的需要看这么多吗?我们看的东西,真的有质量吗?

没有意识到信息有质量差异,没有意识到自己有挑选的权利,导致我们日复一日地在吞服低质量的信息。过瘾是过瘾,但不一定是健康的信息摄取方式。偏食、乱吃东西,是会搞坏肠胃的。

就我有限阅历而言,我发现智者都有一种化繁为简、看清本质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管理自己的“信息环境”,尽量不给“繁”出现的机会。让每日遭遇的“信息流”保持简单、纯净,对自己有益。

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有些事物,你减少它,反而会增益;你增加它,它反而会减损。

老子又说:少则得,多则惑

我觉得,在摄取信息这件事上就是如此:

你读得太多,你反而理解越少;

你读得少些,你反而明白更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混沌学园

相关新闻

高质量的「大牛强推」如何get?策划推荐信,宜早不宜迟!德风科技王清杰:工业互联网的「国产高替」是如何诞生的?|创业内幕完美“成瘾”、社交为零,留学美高的小小少年如何破除“心病”?一谈恋爱就上头?大脑是如何变成“恋爱脑”的我们要如何理解妻子的“怨”?从陈朗的悼文谈起 | 编辑部聊天室理想、华为轮番超车,被「挤压」的蔚来高端“局”如何收场?“我家在顶楼,把被子晒出去有阳光的味道。”居住需求逐渐差异化,我们应该如何“好好住”?|投资笔记“分手容易,相爱难!” | 我们如何才能拥有长久的爱情?专访|VICUTU 如何打破中国高端男装的“不可能三角”?员工离职率高?如何做让员工不反感的“劳动力管理”,盖雅有自己的方法论|投资笔记害,如何解救被低质量睡眠“困”住的年轻人?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新办发布会分享“四川经验”“巴黎秦朗”事件翻车,短视频如何侵蚀我们的真实生活?精英人群“族内通婚”:教育背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婚恋?想要“杀死”智能手机的AI Pin凉了:3个月退货量比销量还高!人手一个智能助手的未来离我们还有多远?劳力士是如何“耍大牌”的?5处让人惊艳的大牌旗舰店中科大保卫处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校方回应:偏技术型;字节跳动“代码抄袭”案在美获受理;私人文档被“投喂”豆包?官方否认 | Q资讯Nature重磅:大模型的谎言如何“破”?牛津团队提出新方法,无需人工监督或特定领域知识科学如厕指南,如何“优雅”的拉屎?周冠宇再战摩纳哥F1!父母投资过亿帮孩子圆梦,如今成“高质量男性”标杆?微软 Copilot 是怎样让视障群体「听到」梵高的?| Feel Good 周报开新 | 2023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新品”?2024我们重新认识一下!万亿级市场 “飞的”如何落地?业内研判来了唱歌时的“松弛感”如何做到的?来自南非的他这样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