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总理再当县长:官越做越小,名越来越大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最爱历史
作者:我是艾公子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最后的当家人隆裕太后明白:革命是要流血的。
至于流谁的血,袁世凯跟她讲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上断头台的事。
那时候,整个国家,暴力情绪被挑动。确实如袁世凯所讲,随时可能进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状态。
这是南北两方的实权人物所不愿看到的。
于是,中国历史终于有了这么一个时刻: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谈判,来实现权力的交替转移,新时代的“改朝换代”。长达两千多年的暴力传统,有可能被新的解决方式取代。
后来被称为“南北议和”的这场重大历史事件中,北方派出的清廷全权代表是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南方革命政权的议和代表则是伍廷芳。
这两个议和代表有太多共同点:广东人,留过洋,外交家,擅长谈判……出发前,有人对袁世凯说,唐绍仪一个广东人,去南方谈判,不会胳膊肘往外拐,和孙中山一伙私通?袁世凯遂安排了政治立场保守的杨士琦、许鼎霖等人一同进了议和代表团,监视唐绍仪的言行。
但是,南方革命群众还想打,不想和。唐绍仪抵达上海前后,上海租界巡捕已经多次发现写有同样内容的大字报贴在街上:
“走狗唐绍仪胆敢来沪议和,一定将他打死,反对打死他的人不是同胞,凡撕下此通告者也该杀。”
不仅如此,很多匿名人士给唐绍仪寄恐吓信。参与和议的北方代表冯耿光回忆,从武汉到上海,下船以后,“很多代表被……歹徒要挟,硬说‘北方代表都是宗社党,不要轻易放过他们’。代表们怕事,就纷纷躲避了”。
唐绍仪却没有躲避。
结果,几轮会议谈下来,这下轮到北方保守派不干了。许鼎霖后来在资政院骂唐绍仪:什么议和,简直就是送礼!
清朝国史馆总纂恽毓鼎甚至在日记中说:“唐绍仪通匪卖国,令人发指!”
唐绍仪究竟干了什么,让他从北方的全权议和代表,变成他们口中的“卖国贼”呢?
▲唐绍仪。图源:网络
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唐绍仪这号人物,但对他的具体经历了解并不多。事实上,晚清民国虽然牛人辈出,但无论怎么排名,唐绍仪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绍仪是和孙中山并列的。北洋军阀当政时期,北方向南方通电,都是孙唐并称,可见唐绍仪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唐绍仪1862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唐家镇(今属珠海市),和孙中山是同县老乡。辛亥南北和谈时,袁世凯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唐绍仪与孙中山当时初次相见,一报籍贯,老乡啊,然后开始用粤语倾偈(聊天),两人握手似故交。
论家族影响力,唐家比孙家更早发迹。唐家在晚清以作买办起家,通外语,懂洋务。唐绍仪自幼随父在上海生活,他父亲唐巨川是上海的茶叶出口商。他还有个名声很响的族叔,叫唐廷枢,在李鸿章手下办洋务,曾任轮船招商局总办。
唐廷枢早年有个同学,叫容闳。容闳是晚清首位留美海归,当时正在推动中国幼童官费赴美留学。经过唐廷枢的举荐,12岁的唐绍仪在容闳的带领下,去了美国。
留美期间,唐绍仪整个世界观得到了重构。他因辫子受人嬉笑,偷偷剪掉。他后来告诉身边人,归国后,第一次跪谒李鸿章,假辫子突然滑落,当时惊恐万分。
那是1881年。唐绍仪在清廷做官,重新留起辫子。他先后在朝鲜、山东等地办理外交,一开始就遇到他的贵人——袁世凯。
袁世凯后来自称与唐绍仪“二十年深交,生死一意”。他们曾在朝鲜共事达十余年之久。甲午年间,日本谋刺袁世凯,因唐绍仪冒死救护,袁世凯才得以从朝鲜安然回国,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此后,袁世凯官升到哪,就把唐绍仪提拔到哪。清朝灭亡前,唐绍仪已经做到了一品大员。
袁、唐二人一直合作愉快,甚至一度差点联姻。唐绍仪想把长女唐宝珠许配袁世凯次子袁克文。袁世凯嫌该女喜欢跳舞,不够端庄,婉辞谢绝了。
▲袁世凯。图源:网络
做不成亲家也好,袁世凯那个有才的儿子,后来风流成性,比跳跳舞的唐宝珠浪多了。当然,这并不影响袁、唐二人的交情。
辛亥革命爆发,南北议和启动,袁世凯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唐绍仪。除了彼此信任,共进退二十年,知根知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谈判桌上折冲樽俎,是唐绍仪的长项。
1904年,英国与西藏地方官员擅自签约,完全控制了西藏。唐绍仪临危受命,硬是虎口拔牙,让英国人承诺不兼并西藏,不干涉西藏政治活动。在弱国无外交的困境中,他坚守民族利益,不卑不亢,充分展示了新型外交家的风采。
这样的外交家在当时属于凤毛麟角。恰好南方的议和代表伍廷芳也是这样的厉害角色,所以袁世凯更应该派出唐绍仪与之抗衡了。
南方革命党领袖对唐绍仪也很满意。他们知道唐绍仪是留美出身,视野广阔,思想开放,不是顽固派。这样的人,才有谈判空间。
临行前,袁世凯交给唐绍仪的方案“二十二条”,提出要实行“君主共和立宪制”——这个制度放在全世界都闻所未闻,核心内容是:大清帝国改号中华联邦共和国;皇帝改为国王;各省改为中华联邦,组织共和政府;由各省选举议员组织上、下两院,公选大总统为行政机关首脑……
袁世凯为了保住满清皇位,还是蛮花心思的。不过唐绍仪看到这个方案,顿时懵圈。不仅南方接受不了,他自己看了都难以接受。所以,从头到尾,他都没把袁世凯这个方案拿出来跟南方谈。
在南下的火车上,唐绍仪把自己的辫子剪了。
随他南下的八旗代表章福荣后来回忆,至南京下关,唐绍仪与江苏都督程德全密谈许久,所谈内容虽不知,但看他们亲密的神情就心中生疑。章福荣写信给朋友:
“此次会议,原为南方主共和政体,北方主君主立宪,故要开会彼此商讨二者之得失利害,而我们的北方代表未到开会地点,在船上业已主张共和,这会还开个什么劲!”
到了上海,唐绍仪完全忘记了袁世凯的交代,好像变成了南方的代言人。和谈中,他向袁世凯汇报南方的动向,故意吹捧南方实力,说孙文携带巨款来沪,南方又新制造出两艘飞船等等,目的是逼迫袁世凯承认共和。
这也不奇怪,七年放洋不是白留的,他一直倾心共和制度,只是没有机会表达出来。现在,时机这么好,这么巧,把他放在决定中国前途的位子上,一下子内心的真实追求全都冒了出来。在会议中,他直接跟南方和谈代表亮出底牌:
“共和立宪,我等由北京来者无反对之意向……共和立宪,万众一心,我等汉人,无不赞成。不过宜筹一善法,使和平解决,免致清廷横生阻力。且我共和思想尚早于君,我在美国留学,素受共和思想故也。今所议者,非反对共和宗旨,但求和平达到之办法而已。”
说完,第二天,他给北京拍电报:如不承认共和,无从开议!
这把袁世凯气得够呛,一度撤销了唐绍仪的全权议和代表资格。北方保守派骂唐绍仪“卖国”,只是,他卖的这个“国”,是行将就木的大清国,不是新生的中华民国。
最终的和谈结果,清廷退位,建立共和政府。帝国变民国,王朝变共和,南方的目标基本达成,中国以最低的社会代价,完成了政治转型。心向共和的唐绍仪,功不可没。
▲唐绍仪(左)和伍廷芳(右)。图源:网络
在参与南北议和的时候,唐绍仪应该早就想到,自己可以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但他没有想到,自己还可以前进一大步,实现个人仕途与历史功绩双丰收。
南北两方条件谈妥后,袁世凯接任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已经板上钉钉了。不过,第一任内阁总理选谁,双方又争执不休。
同盟会坚持,内阁总理必须是同盟会会员,总统我们都让出去了,这个不能再让。袁世凯肯定不愿意呀,他总不能在自己身边放一颗雷吧。
此时,立宪派人士赵凤昌发表意见,说第一任内阁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个桥梁,所以这国务总理必须是孙文、袁世凯两位新旧总统共同信任的人物。这个人物,只有唐绍仪最适当。
据说,赵凤昌说完,孙中山、黄兴同时鼓掌,并欢迎唐绍仪加入同盟会。
袁世凯心里有点勉强,但不好发作,谁叫天下人都知道唐绍仪是他的亲信呢。
这个亲信,却从不想做傀儡。内阁成立后,第一次与袁世凯的正式会见中,唐绍仪介绍内阁成员,专门提醒袁大总统:“按照《临时约法》,内阁只对参议院负责。”
这等于给袁世凯敲警钟,要他老老实实做一个有职无权的总统,不要违背《临时约法》,干涉国务院。
50岁的唐绍仪就任总理,有理想也有抱负干出一番有利于民族国家的事业。为了起到表率作用,他事事遵照约法执行,强调内阁责任,还时时纠正袁世凯的越权行为,就像一台播放器随时喊话:大总统,您不能这么干!大总统,您不能那么干!
袁世凯下发的公文,唐绍仪认为不可行的,立即驳回。他还经常去总统府,跟袁世凯当面据理力争。
争论时,面对自己的老领导、仕途引路人,唐绍仪并未讲私情,而是经常说:“责任内阁要对国家负责,自己任总理也要对国家负责。”
搞得袁世凯很火大。坦白说,那个时候,人人嘴上喊着民主、共和,但十有八九都是叶公好龙,真正像唐绍仪这样懂得民主、共和的真谛与运作机制的,太少太少。
但是,搞权谋他们在行。
对袁世凯来说,大总统不仅要大,还要总而统之,权力不能有边界。如果处处受掣肘,那还有什么意思?
袁世凯开始使用手腕,拆唐绍仪的台。比如造谣唐绍仪用国家借款100万收买孙中山,挑唆内务总长赵秉钧罢开内阁会议,绕开唐绍仪直接发布人事任命通知等等。
唐绍仪压力山大,最惨的时候,这名开国总理,被反对党参议员骂为“亡国总理”。比南北议和时,保守派骂他“卖国”还难听。
形势比人强,组阁不到3个月,唐绍仪实在受不了了,不辞而别,去了天津。袁世凯派人前去挽留,唐绍仪说,我在北京,就住国务院,一忙起来数日不外出,而反对党竟然污蔑我数日不到国务院,“人心如此,尚堪问乎”!
回过头看,民国政治之乱,从首任总理顶不顺离职开始,就已埋下根子。民国第一代真正政治家的落寞,谁人能解?
对于唐绍仪为维护共和而不惜个人离职的行为,国民党元老冯自由颇表钦佩。他说,唐绍仪与袁世凯是有数十年交情的人,能为了政治理想而翻脸,这种纯洁高尚的风度,欧美各国可能有,但在我国鲜见鲜闻。
▲冯自由。图源:网络
失意的唐绍仪退出权力核心,但他的政治影响力却在持续扩大。乱世中,时不时需要抬出各方势力都承认的人物,唐绍仪就是这样的存在,与他的老乡孙中山并称于北洋时代。
时代混乱,光怪陆离,有一两个人能够舍身去搅动这滩浑水,已经足够伟大。唐绍仪始终与政治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为国内和平大局奔走,没有遁起来做寓公,实属难得。他不在权力核心圈层,但一有重大变局,或是历史拐点,总能听到他的声音。
他反过袁世凯,反对段祺瑞,反过孙中山,反过蒋介石……追其原因,不是唐绍仪多变,恰恰是民国政局诡谲变幻,让政治理想始终如一的唐绍仪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唐绍仪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始终是和平共和+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与这三大原则的任何一点背道而驰的,他都反对,不管是谁。因此,只要诉诸武力统一中国的,他就反对,无论是段祺瑞还是孙中山;只要想做凌驾于法理之上的大总统的,他也反对,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
相反,只要是有利于和平统一中国,他就支持。1919年,他曾第二次作为议和代表,出山调解南北矛盾,跟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他代表南方出现在谈判桌上。结果因为段祺瑞黩武,和谈失败,唐绍仪相当懊恼。
孙中山和陈炯明因为北伐护法还是联省自治的政见分歧决裂后,唐绍仪避而不就孙中山给他的官职,离粤到沪,跟章太炎等人一起宣传联省自治。
作为终身的反对派,唐绍仪拥有信仰的力量,具备潜在的影响,无论谁当权,都会想到拉拢他撑台面。而他的去从原则,就是主政者是否贯彻他的政治理想,若不是,对不起,权位再高,于我如浮云。
一个当过民国首任总理的人,也的确有资本和傲气面对政坛的纷纷扰扰。
难能可贵的是,那个年代的顶级精英,政见跟私谊分得很开,不会因为政治立场各异而影响私人交情。大家都是互相说服,说服不了,就按个人的设想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搞诋毁,更不搞打击报复。除了干出大逆不道之事,否则不会断交。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唐绍仪与他的政见分歧已经不可调和。很简单,唐绍仪的立场不变,北方总统非法,南方不能跟着他们胡闹,决不能做出不足法定人数而选举总统的事。人家没底线,我们不能跟着堕落,这是一种君子式的理想主义作派,在现实中难免碰壁。
但是,尽管如此,唐、孙二人并未反目为仇,而一直保持着私人的过从和友谊。孙中山逝世后,唐绍仪在各种场合表现出对孙的敬意。在上海隆重举行的追悼会上,唐绍仪亲任“主祭”。和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他也保持着很好的来往。
▲唐绍仪与孙中山合影。图源:网络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当时的南京仅为中等城市,一时拥入中央、直辖市两级政府,可谓役员遍地,人满为患。两级政府决定,立即划分建房用地,解决住房困难。
政策一出台,南京大片闲置土地成了抢手货,炒地皮成了一本万利的投资。
有人找到担任中央赈灾委员的唐绍仪,请他挪用赈灾款合购地皮。唐绍仪一字一顿地告诉对方:连划分给我建房的地皮我都不要了,还有必要动用灾民的救命钱去抢购土地吗?
三年后,南京市留出了一块唐公馆的建造地皮,唐绍仪又婉谢了。
1932年,唐绍仪加入反蒋行列,出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当时,孙科在建设中山模范县的问题上,去信征求唐绍仪的意见。唐绍仪已年近七十,怀着建设家乡的感情,一口应承回任中山县县长,不计名位高低,待遇多寡。
如此机缘巧合,这位曾出任民国首任总理的老人,在晚年竟然做起了小小的县长一职。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干部会议上,经常举唐绍仪的例子,教育干部要能上能下。
到任后,在乡亲的欢迎会上,唐绍仪演讲道:“总理(指孙中山)为柱石,我们为砖瓦木碎,我们建造一所房屋,柱石固然是重要材料,砖瓦木碎也不能不需要。建国纲领,以县为自治单位,我们砖瓦木碎材料,正合在一处建筑起来,为县自治努力。”
他希望“以二十五年时间,把中山建设妥当”。在地方治理上,再次彰显他的前瞻性。他推动把谭家湾打造成无税中山港,计划一旦开港成功,巨轮可以直达外洋,与香港争夺外贸之利。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自贸区规划了。
可惜,1934年10月,县治才有起色,受陈济棠排挤,唐绍仪无奈辞职。作为县长,唐绍仪革除官吏衙门陋习,微服察访民情,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被群众称为“布衣县长”。
辞职后,唐绍仪举家迁往上海,极少出头露面。街坊邻里见到这位极富修养、亲切和善的老人,只是点点头,谁也不会料及,他们的邻居竟然是民国首位国务总理、前清一品大员。
▲1929年,中山县训政委员会会议期间合影。图源:网络
唐绍仪最后一次闯入历史的视野,已是抗战烽火燃遍神州的1938年。
当时,日本谋求起用唐绍仪、吴佩孚,即所谓的“南唐北吴”计划,欲达到以华制华、尽早结束战争的目的。由于唐绍仪仍然存在的普遍影响力,日本人认定他是重建中国新政府的理想人选。
国民党政府也早就侦知了日本的意图,因而把唐绍仪当成与日本接触,以探知日本讲和条件及谋划的私人渠道。
9月,国民党特务得到情报,日本有意采取绑架溥仪的手段,故伎重演,逼迫唐绍仪出山。情报分析认为,唐绍仪一旦被拉下水,完全能够“取蒋而代之”。
这些可能性因素,影响了蒋介石的决策,导致唐绍仪在当月30日被刺杀。
唐绍仪被刺杀后,关于他的争夺还未结束。国民政府说,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拉拢唐绍仪不成,故下毒手。土肥原贤二则公开演说,对唐绍仪的死表示惋惜,声称这是唐本人的不幸,也是大东亚共荣的一大损失。言下之意,唐绍仪变节投了日本人,才被军统派人干掉的。
是是非非,很长时间内,唐绍仪被刺案成了民国一大悬案。许多人迄今仍然认为,唐绍仪最后做了汉奸,死有余辜。
唐绍仪一生多次被骂“卖国”,但每一次都被骂错了。这最后一次,人们也把他骂错了。
中日双方在唐绍仪死后,互放烟雾弹,实际上都是想把他的影响力为自己所用。死者无言,却只能任人抢夺。
好在历史留下了蛛丝马迹。国民党特务留下的情报显示,人确实是国民党这边派人杀的,但唐绍仪并未落水,蒋介石出于风险考虑,将唐绍仪错杀了。
国民政府后来下令褒奖唐绍仪,拨给其家属五千元治丧费,并将唐的生平事迹宣付国史。
在历史的大潮中,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渺小,无论身份与地位。斯人已逝,他所要的,也许只是历史的公正一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