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幼升小填报,各种神奇的遭遇满天飞。
家长本以为今年适龄学童比去年少,上学会变得容易,想要直升不再是梦。
结果如我所料,各区的种子牛小抢手依旧,多校划片根本没有因为生育率下滑,而有丝毫的松动…
比如,朝阳排名第一的小学陈经纶嘉铭分校就直接暴雷。去年实行多校址,今年变本加厉:
房产对应学校查询系统里单校划片,进了报名系统就是多校统筹。而且,统筹的学校很多家长见都没见过,统筹的范围连嘉铭桐城的业主都不放过…
图片来自@匆匆说
嘉铭的房子要10万/平,他们砸钱就是想为小孩稳一个陈经纶最强校区的学位,结果最后肉包子打狗一场空…不过,就算再不济也跳不出陈经纶的包围圈,家长瞧不上的新校樱花园实验,也是借址办学的陈总分。相比之下,选择民办的家长可就难太多了,几乎每走一步都是坑——虽说民办能跨区招生,但各区都限定了名额比例,超额了跟公立一样启动摇号。
有些学校因为过于抢手,一位难求,姿态就非常高。别家参加招生展买展位,他们出席展会是给主办方面子。海淀某民办学校,一次被主办方请得殷勤了,直接吐槽:想拒学生都来不及,还能送上门给家长咨询?为了满足需求,头部民办会开设不同班型扩招学生,但升级后的班型普遍学费翻倍,比如某校原本双语学费只有2、3万,换到国际班学费10万起…教学内容和师资差不多,义务教育阶段JW监管,学校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最多增加几节英文课,寒暑假研学另外算钱…公参民改革,很多双语学校民转公,学费是省了但课程也收缩,原来英文原本一周七八节,变成公立剩三节,一下子改变了家长的教育需求…2022年海淀下属七所学校民转公,朋友小孩所在的北外附校是其中之一。她读的是一年十万的国际班,家长群当天慌得一批,都在问外教课是不是要撤?还能不能用剑桥的教材?有的学校探校的时候你觉得它国际化,到处都是学生个性作品的展示区;入读以后发现公立化,个性化空间变教室格子间…下单的教育和得到的教育货不对板,但择校已经耗尽了家长所有精力,想退费又很难,只能被迫咽下这口气…这种情况很常见。因为民办的校长只是个打工人,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是学校所有者董事长。当然大多数董事长比较懂事,对教育有情怀。但架不住很多是家族企业,董事长背后总有个文化不高的另一半财权在握,教育啥也不懂,做事不讲专业,擅长撒泼打滚、勾心斗角…再好的学校,再完美的教育理念,再优秀的师资,折腾上几轮都得散了。就像富二代只会吃喝玩乐,钱是花不完的,但一想创业投资搞事情就返贫,民办学校也是同样的逻辑——活到今天活出优秀的的赢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改革,只是做到了踏踏实实地只搞教育不搞事…这两天有家长找我倒苦水,说数学老师一个学期换了2、3个。新上任的老师不专业到什么程度?学生对的他能打错,还把错题写到旁边「曝尸」,让每个家长看到崩溃…最近连学校引以为傲的语文,换老师也换得跟接力一样。之前还挺满意的,今年突然各种潦草,一年20万学费连餐食供应都保障不了…很多家长给小孩选民办,觉得课程丰富、讲个性化、能让小孩多元发展。甚至不少人会为了课间能在操场活动花20多万的学费…选民办最大的隐患在于「合规」。但凡有一点儿不合规,就相当于怀揣一颗雷,风吹草动都有转学风险…有个家长读的民办最近质量大幅下滑,找我咨询小升初转学。说自己之前也看了一些学校,要么抓得太紧管得太严,要么看起来不错但太小了害怕朝不保夕…我问她希望给小孩找一所什么学校?她说,能支持小孩多元发展,呵护好他们身心健康,还不放松学术的。我想了一下,问小孩英文怎么样?她说,就是英文不太行,之前读的都是国产的创新学校,英文教育跟不上。自由环境且对学术有要求的,有;学校要有规模有历史的,也有。但两者叠加就基本都走国际化,中学面试笔试肯定对英文要求高…所以对小孩学术有要求,且过去一直享受公立免费红利的,我基本都会劝家长放弃转民办的想法,因为——公立再不济,也能hold住基本盘,老师发不出工资有人兜底;民办一旦折腾起来,牌子再硬也照样出幺蛾子…之前有所学校很火,北师大亚太在昌平办学,拿的是西城学籍。所以校园斑驳、墙皮脱落,家长也愿意掏十几万的学费送娃去读,自觉好处多多:不用在西城买房但又算西城的学生,鸡得用力没准还能攀登四中实验啊!但实际上可能性不大。生源、课程、师资的差距都摆着呢,哪样卷得过西城的原生学霸?前两年公参民改革,体制内学校剥离民办,一堆民办改校名。比如清华稻香湖学校改成稻香湖学校,北师大亚太也撇掉北师大的影子…学校为什么过去会用大学冠名,因为可以招生更容易,很多不愿意剥离,是因为去掉名校光环后,就只能拼师资和实力。因为和北师大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所学校在过去两年民转公的传言甚嚣尘上,家长也很紧张。一旦转成公立,学籍的归属就是个问题。办学地点在昌平,未来学籍是不是要落在昌平?之前,有民办学校采用双区学籍。北外附校民转公之前,一部分海淀一部分昌平,但成为公立后全部海淀学籍,一桥之隔的昌平从此无缘入学。可见,办学所在地和学籍密切相关。假如民转公亚太恐怕也难保西城学籍,那以现在的师资硬件,十几万学费就有点儿跟不上…据说学校在筹划换个校址,家长又焦虑另一个问题:学费会不会变得很贵?数千万的租金总归是要自己来扛…
随着生育率降低,未来体制内的学校都有可能实现小班教学,体制外如果砸钱都提供不了顶级的教育,恐怕会越来越收缩…教育最怕折腾,但民办选不好是真折腾。当初爹妈砸钱送小孩进民办,图的是教育的差异化,小孩得到更好的资源,但几十万扔出去,买回来的是无穷的烦恼…如果你身边的公立不是极菜,也没有下定留学的决心,那我建议你好好留在公立;
如果你手里实在忍不了体制内又不差钱,对身心健康的要求大过学术,面对教育风险有抗压能力,那可以走民办…无照办学就算理念天花乱坠也没用,出点纰漏说关就关。办学地点不固定的更不能选,那是悬在家庭头上的达摩斯之剑,连老师都没有安全感…经历了风吹雨打都没黄,学校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至少不会轻易倒闭,能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不会中断。至于质量是不是稳定就不好讲了,毕竟民办老师没编制,被挖来挖去也很正常。3,多听在校家长吐槽,有很多真相,不在校内根本看不到。有的看着硬件高大上,学术内核就是个脆皮,一碰就碎;有的为收学费无条件录取,搞得校内乌烟瘴气;尤其政策夹缝中求生存的,不稳定因素更多。外表光鲜亮丽,内里摇摇欲坠…理解家长花钱买服务,硬件软件都想要,但能满足要求的学校凤毛麟角。所以择校还是要明确目标、权衡利弊、根据优先级做取舍。降低心理预期,多看优点少关注缺陷,就能减轻择校焦虑。在北京选民办近乎游戏打怪,过关斩将需要家长有一颗大心脏。不过体制内也一样有体制内的烦恼。教育的焦虑如影随形,直到18岁把娃送进大学那一刻,爹妈才能真正解放。本文系授权发布, by mikizhou,From Miki粥,微信号:mikizhou520。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