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寄宿是枷锁吗?用什么点亮农村寄宿生的光?

寄宿是枷锁吗?用什么点亮农村寄宿生的光?

5月前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保护和支持寄宿儿童身心平衡的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课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逐渐成为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的“主流”,而其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应为农村寄宿生。他们之中有相当比例是留守儿童,在多重困境叠加之中,正成为一个新的脆弱群体。守护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课题。
但是,据目前调研得知,大部分农村学校被“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观所裹挟,始终坚信“孩子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得到好的发展”。
与此同时,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更加不容忽视,抑郁倾向尤为明显,自卑感、孤独感在不断弥漫。对于非常棘手的安全管理问题,“重管轻育”成了普遍现象,农村寄宿制学校依旧是校园欺凌、网络沉迷的重灾区。
面对如此复杂的现状,我们不断追问,试图寻找解决之策。

1

学习时长越长学习成绩会越好吗


2022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对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的调研中发现,72%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学生最主要的困境是学习成绩不好。现阶段,很多老师和家长依旧寄希望于学习时间的延长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成绩,从而用自习课填补寄宿生的课余生活。当寄宿生被规训的学习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会引起学习倦怠感和逆反感,从而使得学习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有研究表明,农村寄宿生的人际适应、行为适应与学习倦怠水平两两高度相关,在疲惫的学习模式之下,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大打折扣。虽然也有研究表明,寄宿式上学显著提升了农村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但对更一般化的认知能力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与严格的学习制度安排有关,但并未深入到认知能力层面,且其持续性未得到验证。
由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关注农村寄宿生的整体认知能力,而非局限于分数。我们应该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素材,提高其学习效率,而非单纯增加学习时长。

2

适应寄宿生活之后心理问题就会缓解吗


多项研究表明,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寄宿生更差,抑郁倾向更为明显。
“自从村里学校撤并转入寄宿制学校后,每年都有两三个学生性格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和我说学校没意思,每天都很郁闷。”这是一位乡村学校校长的真实反馈,而在我们的调研访谈中,也发现寄宿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相对多发,抑郁甚至自残切实存在。
相对于极少数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农村寄宿生社会情感能力不足的问题更为普遍。2019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在河南、四川、贵州、江西四省的十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研。在常见的社会情感维度中,学习压力、自信心不足、情绪低落、交流合作能力弱、对未来迷茫、眼界狭窄等重重大山压迫着、制约着农村寄宿生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最重要的是开展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等丰富活动,活化校园文化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在当前的寄宿制学校中,由于师资紧张及对安全责任的忧虑,开展丰富活动并非易事。

3

管理越严格,安全问题就越少吗?


寄宿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教师们的“心病”!为了防控各种安全事件而过度紧张,不敢带学生外出,不敢搞活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模式造了如今农村寄宿制学校“重管轻育”的普遍现象如何做好适度管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课题。
2024年初,河南一所寄宿制学校发生火灾导致学生遇难。之后,一些地区担心防护窗阻碍学生逃生,于是下令拆除防护窗。但也有老师担忧,“万一哪天有学生掉下去,恐怕又要全部封起来。”朝令夕改的反复折腾中充斥着学校对于承担安全责任的恐惧,以及安全措施的局限性。
在寄宿管理方面,更令人担忧的是屡见不鲜的校园欺凌。
有研究表明,寄宿学生中言语、肢体、网络等校园暴力的检出率达到16.03%,远高于其他研究的非寄宿学校的5%。而相较于城区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发生欺凌的频率更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寄宿制学校在积极探索防控校园欺凌的方式和途径。
例如,云南楚雄州的分众美丽小学致力于打造“零欺凌校园”。一方面用欺凌排查表每月排查一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宿舍之夜”进行下棋、桌游、过家家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在校体验,营造反校园欺凌的和谐氛围。

4

寄宿生沉迷网络的背后有哪些“难言之隐”?


农村寄宿生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乃至网瘾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调研中有老师提到,有些寄宿生因为在校期间被严格禁止玩手机,周末回家以后便疯狂玩手机。“别的什么都不想干,不想吃饭的那种玩,星期一上课就睡一整天。”有老师这样描述寄宿生回家玩手机的状态。
在我们急于给寄宿生的手机行为贴上“自控能力差”“网络成瘾”等标签之前,是否应该先反思一下这种“沉迷”现象背后潜藏着哪些更为深层的原因?或许是寄宿学校文化环境贫弱、家庭生活单调等社会因素导致学生无法满足自尊、友爱等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或许是由于缺少同伴和长辈的有益引导,网络中的花花世界给寄宿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即时满足”的快乐。
农村教育工作者们应为儿童创设更为友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让寄宿生在真实世界中有机会获得积极、有趣的互动体验,从而改善寄宿生手机和网络沉迷问题。

5

呵护孩子身心平衡成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家校社协作或许可以成为破局之策。儿童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实体场域,分别从情感人格、知识技能、价值观世界观、文化习俗等不同角度培育身心健康的儿童。家校社三方发挥优势、各尽其责,方能为寄宿生享受更为完善的教育和生活服务保驾护航。
政府购买,社会参与
部分地区采取住校社工的形式,对寄宿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改善效果。例如,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曾经的驻校社工服务体系协助解决寄宿学校存在的问题,个别志愿者甚至驻扎长达十几年。驻校社工整天和学生们待在一起,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具体而细微的方式回应了寄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未来,当地政府和学校也可以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更多的社会组织和相关人员,弥补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人员的不足。
社区共建,回嵌农村
在生活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建议可进一步调动农村社区中的留守老人、妇女参与寄宿生教育服务,发掘乡土资源,安排更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赋予寄宿制生活以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为农村寄宿生提供一个安全、温暖、快乐、自主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成为未来农村振兴的宝贵人才。
例如,福建漳州的“好厝边”项目,由志愿团队带动当地妇女、老人、乡贤等热心村民,从合力修缮当地土楼做起,朝着农村教育、环境保护、文化振兴等方面挺进,通过社区营造实现了教育的深度协同,为其他地区寄宿制学校进行家校社共建提供了参考路径。
家长担责,学校共育
家庭的育人职责不可替代。针对家校协同育人中家长缺乏参与主动性的现象,学校应积极与家长交流,了解家长真实需求,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家长学校、家校沟通活动、组建家委会等方式,促进双方的深度联结和相互理解,引导家长以合适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关爱。
形成机制,多元合作
目前农村中家校社协同的的开展范围有限,缺乏制度层面的有效支持。建立寄宿制家校协同支持体系,首先需要厘清在寄宿生支持方面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寻找各方合作共赢的结合点。其次,根据寄宿制学校各自的特点进行类别化、层级化设计,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家校社联合走向制度化发展。最终,构建政府兜底、学校主体、家长主责、社会参与的“家一校—社”联动培养机制和教育支持体系。


期待更多“育见”

本期季刊融入了调研团队的思考与热情。我们脚踏实地从真实问题出发,结合调研、实例、采访,全方位地呈现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现状、困境和发展。
想要阅读完整版季刊,欢迎进入社群,获取《21世纪教育洞察》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专刊电子版。期待与更多关心教育的你,共享我们的研究成果,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让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地发生在当下。
↑社群二维码↑
成为月捐人
截止5月31日,成功加入月捐计划且捐赠档位在每月50元(含50元)以上的月捐人,或者连续捐赠5个月及以上(正在捐赠中状态)的月捐伙伴,添加小助手微信,回复“教育洞察”,发送邮寄地址,我们将为您安排邮寄纸质季刊刊物。

↑小助手微信↑

加入月捐
扫描文末图片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成为研究院月捐人,支持研究院独立发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教育思想网

相关新闻

海归扎堆的学校是什么?你猜的出来吗?商场天花板上的竖直玻璃板是什么?是卖不出去的广告位吗?你知道过好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决定”是什么吗?熟悉 Redis 吗,那 Redis 的过期键删除策略是什么?真正的奢侈品鼻祖在中国,你知道是什么吗?仅用19天,建成全球最强AI超级集群,但马斯克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生性凉薄”的孩子是什么样?心理学:有2个特征,你遇见过吗?老师我现在研三,导师散养,我在写毕业用的SCI,可完全没思路,有什么可以提高写作的吗?把互联网上的“小丑文学”,用在职场上是什么效果?老师我可以用AI降重吗?AI降重的效果好吗?老师:可以是可以,就是……用血红蛋白当电池, 是为脑机接口准备的吗? | 科技趣评用 AI 面试员工的企业,知道打工人在想什么吗?!“走出黑暗后,我成为了别人的光。”做聊愈师是种什么体验?中美关系是“震荡下行的熊市”吗?布林肯访华说明了什么?是时候开始备考了!众多考生推荐的《24年CFA冲刺笔记》你用了吗?是什么在推高澳洲通胀?澳人都用的这一服务涨价最严重,通胀率飙至23年高点用“说话按钮”交流的狗子们,是真的学会说人话了吗?IBDP重修3门SL课程,申英本美本会被“区别对待”吗?是的!你知道加拿大留学陪读政策是什么吗?微信总部大楼这些小房子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毛豆还在读书吗?是的,而且越读越多了最需要开放的,是什么?这24款App被通报!有你家孩子在用的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