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辛弃疾,世人大多只知他是豪放派词人,却对他起义南归的曾经知之甚少。
岳飞虽然结局悲凉,可至少“怒发冲冠”过,他用热血诉说了“精忠报国”的一生。
然而同样渴望领兵对敌的辛弃疾,却始终被按在文官的冷板凳上。
他缘何选择起义南归?
又为什么一辈子都未能得偿所愿?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南下入侵大宋,三千余皇族贵卿跟着徽钦二宗一同沦为俘虏,繁华的东京城不复存在。侥幸逃脱的大宋宗室被迫南迁,不少权贵也跟着下了江南,但依旧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因素无法离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正是因为“累于族众”,才忍辱负重在金朝做了官,以此保护家族亲眷。他将一腔爱国心都寄托在了年幼的孙儿身上,为其取名为“弃疾”,希望这个孩子能成为像汉朝名将霍去病那般保卫疆土的战神。打从记事起,辛弃疾就常常被祖父带着去登高远眺,听着过去的故事,在脑海中拼凑出原本属于大宋的壮丽河山。得益于祖父的谆谆教诲,辛弃疾虽成长于金朝治下,却牢记宋人身份,早早立下南归大宋、恢复中原的鸿鹄之志。而后十数年,辛弃疾宛如一叶孤帆在金朝统治的大势中逆流而上,不甘愿做一个随波逐流的“新金人”。生擒逆贼,反金归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国在南征期间发生内乱,金主完颜亮被杀,朝内一片混乱,无暇它顾。辛弃疾意识到,此时正是南归的最佳时期,当即“鸠众二千”投奔首领耿京,担任起义军的掌书记一职。随后,为了取得大宋的支持,联合兵力攻打金国,辛弃疾率部南下,求见宋高宗赵构。接到消息时,宋高宗恰好在建康(今南京),当即接见了二人,并允诺了奏表所请的南归一事。一个名叫张安国的将领居然杀了耿京,带走了一大批兵马投效了金朝!辛弃疾就近从海州召集了五十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屯兵五万的金兵大营。第一斩头颅血溅而出之时,张安国正在跟金兵将领把酒言欢。酒酣耳热的金兵压根拦不住辛弃疾所带领的精骑,一道道防线被破,一层层士兵被斩杀。还没等分散在营地各处的兵力聚集起来时,辛弃疾一行早就抓了叛徒张安国顺利撤退了。眼下金国内乱不止、军情败退,大宋只要抓住这个机会,联合兵力拧成一股绳,不是没有扭转局势、夺回北地的可能。到那时,一切为南归所做的谋划与付出,都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大势所趋。于是,辛弃疾带着上万名原本跟着张安国投金的起义军,踏上了“回家之路”。抵达临安后,辛弃疾孤军闯敌营的事迹几乎在朝夕之间震动朝野,临安城的家家户户都听说从北边回来了一个将帅之才。他怎么都没想到,逆行的阻力未减不说,战场的金戈铁马也自此成了他枯守一辈子的黄粱梦。用武官的方式来当文官累累功绩加在一起,只为辛弃疾谋来一个江阴签判的文职。他请求领兵北伐,可宋高宗的意志早就被数十年安逸的江南日子给冲散了。觉得既然金人已退,那便见好就收,只要再无战乱威胁,维持南北分治的现状也不错。宋高宗已然忘却南迁的耻辱,毫不在意原本属于大宋的北地疆域和百姓。他不仅平反了抗金名将岳飞的冤罪,还主动发起了第一次抗金之战,史称“隆兴北伐”。北伐期间,辛弃疾先后递交了周密的克敌战术和强兵复国的计划,试图引起身居高位者的重视。但随着宋军的接连失利、败局已定,主和派又一次占据上风。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宋金两国签订和议,恢复原本南北分治的“和平关系”。既然外战暂时行不同,宋孝宗便把心思放在了内政上,开始整顿吏治,赈济百姓。而辛弃疾,也先后被调任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湖北路安抚使等职务。宋朝素有重文轻武的风气,辛弃疾却做到了文武一体,用武将的思维和作风来做文官。他把原本要奉献给沙场的热忱和果决投入官场,一番逆向操作震动整个官场,其中以平定茶商军、创置“飞虎军”这两件事影响最大。但也因他大刀阔斧的整改,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不少权贵的利益,继而连连被贬。最后在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被罢免所有职务。曾经的辛弃疾只以为这些风险会是敌人的明枪暗箭,没想到有朝一日会败于自己人的尔虞我诈。过去数十载,他做的是大势的逆行者,而现在,他要做自己的逆行者。既然在官场“不为众人所容”,那就以退为进,静待来日。终是壮志最难酬往后二十载,辛弃疾虽二度出山为官,但绝大多数时间都闲居在江西上饶的一处庄园,自号“稼轩”。不管官场战场风云几变,他不再冒进,而是饮酒赋诗、闲云野鹤。闲居的本质是等待,辛弃疾虽然身在乡野,但视线一直投向庙堂的高处。终于,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他等到了主战派掌握朝局大势的机会。64岁的辛弃疾早已不年轻,但还是坚持金人“必乱必亡”、大宋势必要收复北地的初心,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又出知镇江府。也就是在这里,他登临北固亭,凭栏怀古,感慨万千,写下了《永遇乐》:其实,辛弃疾深知自己早就失去了上阵杀敌的机会,这一次被征召也是为了用他“主战派老臣”的牌面来造声势。但只要能为报国出一份力,哪怕放弃安享晚年,也肝脑涂地。然而“壮志难酬”仿佛成了辛弃疾的恶诅,高龄出山却再次被谏官攻讦,又一轮贬谪升迁的起伏让他心力交瘁。即便当下抗金局势大好,他也心余力绌,于是推拒掉一切官职,静静走向人生中的最后一次逆行。当世人被敌强我弱的陈旧认知所“蒙蔽”,他及时嗅出了形势的变化,选择了与“委曲求全”背道而驰的希望之路。当武战行不通而朝野又偏安成风的时候,他逆转思路以武行文,不惜得罪权贵以求家国的一时清明。当仕途被无情斩断,他虽愁绪满怀,却不过分留恋,在乱局之中急流勇退,为来日留有余地。而当所愿所盼似见曙光之时,他初心犹在,但不得不向大限低头,给未来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永远不要放任自己沉溺于错误的时局,有时候正确的方向并不是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人必须认清当下的形势,才能拨开现实的迷雾,才能抓住正确的信号,把握未来的趋势。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弃疾病逝,临死前大呼:他的呐喊最终化为了历史的回响,永存于人心,闪耀于世间。
| 人生最好的状态:小满
| 走向成功第一步:打破经验主义
| 罗翔推荐,熬过低谷期必看的五本好书,每一本都在治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