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间对话陈行甲:人生上半场的山顶在哪?
01
人生如同登山,挑战难度是内心的召唤
他曾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在将被提拔之时突然辞职转向公益;他创办的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立志为370万人口的广东省河源市、2500万人口的甘肃省的白血病患儿提供兜底式服务。
人生之路上,他既是攀登者,也是探索者。这次,我们将跟随陈行甲的脚步,一起登上深圳马峦山山顶,聆听他的故事,体验他的人生。
【董超】您到深圳来应该攀过好多山了。
【陈行甲】深圳所有周边的山全部攀完了,整整7年多时间。
【董超】您这么爱登山,跟小时候在山里面成长的经历有关系吗?
【陈行甲】有。小时候上小学我要翻两座山,它是山峰,不是山包,当时路都不好。这种感觉其实有点像一个隐喻,人生就好比爬山一样。
【董超】童年里的那种经历,有没有害怕的记忆?
【陈行甲】现在内心想起来其实还好,我在爬山的路途中,我知道学校在哪。从学校出发往回走的时候,我也知道家在哪。
【董超】所以你知道方向是很明确的。
【陈行甲】对,你有想要到达的地方,就不会害怕。越是高而险峻的山峰,对我来说心里反而有一种召唤。
【董超】您做县委书记那几年顶着压力做出那么多成绩,离职后不应该喘口气、清闲一下吗?为什么转头又来到深圳这个节奏这么快、大家都在拼命卷的城市做公益?
【陈行甲】公益这个行业整体上来说,是相对属于是一个欠发达的领域。如果按照社会治理分成三个部门的话,第一部门是政府,第二部门是企业,第三部门是以公益慈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事实上,过去整个中国都习惯于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对第三部门的期待并不是太高。
大家对公益慈善的认识也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讲穷人的故事,博富人的同情,然后找富人筹钱。而我想做的公益,是通过社会实验,在基层社会福利体系完善中做一些推动,这件事情本身是个无人区,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成。
【董超】您说人生好比爬山,辞去县委书记做公益已经7年了,现在属于您人生的爬山之路哪个阶段,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陈行甲】现在是我的人生的第二个山峰,已经攀登到山腰的位置了,我已经比较清晰地把从山脚一路上来的路探出来了,我知道我是怎么走到这儿的,接下来往山顶的路途也逐渐清晰可见。
我之后可以把担子放心交给年轻人发挥,培养年轻人。我们在农村爬山,都是要自己拿着镰刀坎荆棘、砍出一条路的。公益这条路,我已经完成开路的阶段了。
02
五年揪出87位贪官,我跟坏人打了场痛快仗
一身杀气,一身正气,一身朝气。担任巴东县委书记的五年里,陈行甲揪出了87名官员和不法商人,其中包括5名县领导和2名州领导。再回顾那段经历,他说:“我对得起巴东五十万的父老乡亲。”
【董超】您做县委书记的那5年,那么多风风雨雨,您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哪?
【陈行甲】要和所有的百姓站在一起,要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最清晰、最坚定的目标。那5年当中,我遇到很多所谓的沟壑和险地,但我真的一点都不怕,都不是事儿。
如果把人生的过程、事业的某一个阶段比喻为登一座山的话,我的山顶不是我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我终于把那么一个艰难的、贫困的、戾气很重的信访大县,做到政通人和了,那才是山顶。
我遇到那么多极端的上访,那种寻死觅活的上访,拿命来跟你拼的上访,动不动里三层外三层把你围住。我从县委政府大楼出去的时候,这边抱着我膀子,另一边几个跪下把我的腿抱住的,那种场面很难受的。我难受不是说我被困而感到难受,而是觉得我作为一个人民公仆,我的主人需要这样来极端地表达,我太难受了。
但是后期我走到大街小巷,我走到田间地头,任何老百姓都喊我喊贾哥,然后只要家里面有小孩子的,都有一个仪式性的动作,必须把小孩塞到我手中,让我抱着照张相。我执政的期间,我带着我的党员群众,回到人民中间去了,和他们在一起了,那才是我上半场人生的山顶,在那个山顶我是有愉悦感的。
【董超】您把87个贪官及不法商人给送进去了,被暗算打断了2根肋骨4根手指。现在会经常回忆起那时候的种种经历吗?搞得那么激烈,有没有一点后悔或者害怕?
【陈行甲】没有。对我来说,那个阶段已经翻篇了,它已经彻底过去了。我不经常去回忆它,只不过我在那个时候、那个阶段做了那么一件事情,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阶段办什么事,在什么岗位履什么责,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而已。
真要回忆起来,我还挺喜欢那个时候的自己,很喜欢那个时候自己不怕的状态,很喜欢自己那个时候管它成功与失败,这场仗我就是要打。像后悔、后怕这些复杂的心情,我完全没有,而且我也确信邪不压正。
哪怕是一场必败之仗,我也敢打。当时州里面的两个顶头上司,一把手、二把手都是坏人。我抓的那些人为什么在高压之下还敢那么坏?有人来教唆他们坏,有人支持他们坏,有人点拨他们坏。我顶上的那两个,但是现在可以说他是坏人了,组织和法律已经给了他们公正的审判,他们现在在耻辱里度过余生。
【董超】您会用一个什么样的词,形容从政的那5年经历?
【陈行甲】痛快,很痛快。
03
家人无所保留的支持,是我战斗的底气
爬山的过程中,陈行甲不断提到了他的家人,眼中闪烁着深深的爱意和感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人生旅程中最坚实的后盾,给予他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
【陈行甲】我和我的妻子是大学同班同学,80年代在校园里是一代人,我和她都很喜欢席慕蓉。
席慕容有一首诗叫《新娘》,末尾有几句是这样说的:“在白发时重温那起帆的岛,将没有人能记得你的一切,像我能记得的那么多,那么好。爱我,趁青春年少。”在我心中我爱人就是最好的,在她心中我也是最好的。
她为我付出了太多,一路坚定不移地支持我。过去辞掉了在中山高于我10倍工资的工作,回到山村嫁给我。在进山几十年之后,再次辞去工作跟着我从山里来到大海边、来到深圳,但其实我爱人一直什么都比我强。
【董超】刚才我看一路都很自豪地聊起您儿子,现在都读博士了。
【陈行甲】对,26了。
【董超】在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您基本没有什么时间陪伴他,他怎么那么棒?
【陈行甲】我没有时间陪他,95%以上是他妈妈的功劳,为什么我还勉强占个百分之四五?我爱人说我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夸他。因为聚少离多,不经常呆在一起,每次给他打电话的时候我就会夸他。
【董超】您曾经说过,您母亲对您也是这种鼓励式教育。
【陈行甲】我们在山区农村长大,家庭条件很差,一步一步走到山外,走到社会,其实底层的那种不自信,是客观地刻在人的生长基因里的。人生起点低在尘埃的,跟那些出生就生在罗马的孩子是不一样的。面对他们你会有自卑感,这是人性,但是像母亲从小的那种鼓励,那种温暖而亲切的笑容,会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他儿子就是非常棒,他的孙儿就是非常棒。
你不会觉得她是应付的,你知道有一个人,在某一个港湾处,无论你在外面风吹雨打,淋得狼狈不堪,在她那你都是最棒的,家真正的样子,就应该是那个样子。我很幸运我就有这么一个妈妈,我儿子也很幸运,有这样一个奶奶。她像我们大家庭的一颗种子,我们的精神都生长在她的身上。
【董超】您有没有给学霸儿子的未来做一个规划?将来继承老爸的衣钵,从政或者是走您现在的公益这条路?
【陈行甲】在这一点上面,我跟我爱人都高度同意,他不必长成我们期待的样子,我们完完全全不规划不引导。
在整个他的读书阶段,我们没给他报过一个兴趣班。上高中分文理科让他自己选,考大学想读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他自己选。我们完全不干涉,反正他做什么我们都支持。
我经常和儿子说,热爱的事情我们尽全力在背后给你一些支持,你可以尽自己的所能去飞去闯,爸爸妈妈也不富有,但是你比爸爸妈妈这一代幸运,你不需要养我们,而且爸爸妈妈也有这种能力,在你遍体鳞伤的时候,你回来我们这有一张床,能管你温饱。
我儿子的社会人格非常健康,所以他的世界充满了爱意,充满了善意,这一点是我特别自豪的地方。
【董超】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这种社会问题,最近曝出几个非常极端的案例,未成年人残杀未成年人,性侵未成年人被无罪释放等,您怎么看待这些事件?
【陈行甲】社会呼声非常强烈,都说要严惩,甚至是要杀掉这几个小恶魔。但我更深的思考是这些魔鬼是如何养成的,人之初性本善,他何以邪恶到这种程度。社会在往前发展,我们有数千万留守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对亲情的连接,对社会的连接,对于自然的理解,对于人生和成长的理解,他缺失了非常重要的土壤。
这些孩子那就相当于是一个散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间的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人上100还形形色色的,你比如说人上1万,人上几百万,人上几千万,极端例子的概率就一定会出现。
我小时候就是个留守孩子,我的父亲我一年见一次,但是我的母亲一直跟在我的身边,对我爱的滋养是从来没有缺少过的。
我现在回想起来,难以想象假如我的童年没有母亲,我会变成什么样,我会不会被风吹到哪是哪,然后成为一个流浪儿,或者成为一个浪荡子,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混混,然后走向了另外一条路。
04
政府不是万能的,公益2.0可形成融合互补
转向公益的这几年,陈行甲创办的恒晖公益基金会刷新了社会组织从创立到成为5A级慈善基金会的最快速度。这颗公益种子从深圳播种萌发,如今在西北西南等诸多偏远地区开枝散叶,越来越多患儿及家庭受到帮助。而陈行甲认为,要做的还很多,这些远远不够。
【董超】做县委书记的时候权力那么大,您想渡人很直接就能帮到,为什么选择去做一个公益人?
【陈行甲】这件事情由我来阐述,就比较有发言权了,因为我真的当过官,在基层在行政上服务过很多年。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不能全包天下,不能什么东西都交给政府去管。
我们打一个比方,政府收税给大家提供公共服务,比如交通,修高速公路、修国道、修省道、修县道、修乡道甚至修村道。但是进家家户户的门口的那条路也要政府修吗?真就不是政府的事了,而政府也不该这么做。
基于公共服务公平性,这件事就不该政府做。但是那条路该修吗?该修。那么这个时候农户自己要努力,社会要支持,一起来跟政府形成融合式的互补。
我们以修路为比方来说就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公益慈善组织做什么?政府该做的,政府能做的公益组织就不要做了,别去凑热闹,不要挤在赛道上刷存在感,晒自己的情怀。效率很低,政府能做的一定会比你效率高得多。但政府不是万能的,不能什么事都靠政府来。
【董超】请您给我们具体说明一下2.0时代的公益,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行甲】2.0时代的公益,要突破简单的救苦救难。我们除了给钱以外,还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营养支持、日常照顾、社会连接等等。我们会提供体系化服务,救助是有限的,但服务是可以多元的。
患者在陷入那样不幸的时刻,第一,除了国家有保障体系,最亲的亲人、你的家庭对你有一个支持以外,社会还可以形成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给你力量,这件事本身就会让人心安不少。
在甘肃省我们为癌症患儿家庭,建立了一个综合的服务场所。除了给癌症患儿兜底式的补充报销之外,我们还会给患儿提供全方位的社会照护服务,例如营养照护防感染知识的培训、给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学业指导。患儿平均治疗周期长达三年,我们有百分之八十多的孩子是可以活着走出病房的,他还能不能正常的回到课堂,在学业上的连接、与社会的连接,我们这些都做。
还有少数患儿不幸要面临离开人世,如何让他安宁地离开,让他的家长能够得到安慰,类似这样的临终关怀、临终照顾,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你看我们也在做。
很多患儿家长要陪孩子在医院治疗长达2~3年的时间,医院里是不能挤在孩子病床旁边睡的,因为防感染的清洁卫生要求非常高。很多家长就拿一床凉席,在走廊上一睡就是好几年。这种情况我们就有设置地方,让孩子的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免费住,我们也做了6个灶头,让他们在这儿吃饭,因为重症患儿的营养照顾也很重要。
【董超】月捐计划,是个怎么样的计划?
【陈行甲】月捐是一个特别好的公益慈善形式,它双向奔赴,彼此不捆绑。美妙之处就在于,我不需要任何理由,我一键可以取消。公益是全世界最需要自觉、自愿、自由的一个事业,由不得任何的捆绑和勉强。
你加入了月捐项目,你不退出,那么我们每个月10号都会跟你发工作报告,我上一个月做了什么,另外每年我们到年底都会给你发一个工作报告,一个独立第三方的完整审计报告给你。你可以完全放心地知道它全部花出去了,具体花在哪。
我们现代的慈善和传统慈善比较起来,不用苦情和悲情去感召,而是用行动和效率去引领。整个中国公益慈善的命脉其实是信任,信任坍塌起来很容易,建设起来很难,像这样的通连接通道,是一个彼此负担不重的走近的过程。
月捐计划不以筹钱为目的,而以筹人为目的。即使一个月捐10元,我们也非常欢迎;而即使你是亿万富翁,每个月最多也只能捐500元。我们要把这个空间给予更多的社会大众共同参。
平常的公众你捐10块、20块、30块都很好,一个月时间可能就是一杯奶茶的钱,对公众也不形成这样一个负担,能够一直参与下去。所以我觉得这种创新的一种形式,特别值得社会大众去关注。
【董超】您的那本书叫《别离歌》,那本书我觉得更像一种那种纪实性的记录。
【陈行甲】别离是人生的常态,歌是人生的一种状态,生如逆旅,人生唯有别离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踏歌而行。
我最希望传递给大家的不是悲情和苦情,我希望让大家在我这本书中看到温暖和力量,看到那些在艰难困顿里坚持不懈的底层人、普通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努力,那是一种很顽强的生命力。看到政府医疗机构,我们这些慈善组织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等,其实都在行动,我们还是有很多建设性的一些事情,我们在推动这个社会向前走。
我始终同意,疾病不应该把人类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爱是天地间最大的力量。我希望把这样一种力量传递给大家。
【董超】我还在书中还看到小莹的故事,故事也看哭了很多人。其实从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慈善和公益的力量。
【陈行甲】对,小莹给了很多人能量。小莹自己看到这本书之后,给我发一个好长的一个信息过来。
【董超】所以也是一种双向奔赴,甚至是读者奔赴的过程。帮助到这些孩子,您和团队伙伴那种内心的喜悦该怎么形容?
【陈行甲】像小莹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我们救助了300多个,百分之八十几是活着的。因为我们的存在他们的生命被逆转,有很多孩子可能因为我们不出现,他就往另一条路走了。
我们还有一个孩子叫菲菲,一个小女孩,她刚去到中央电视台,杨帆把她请去做了一个节目。她每次来看我们的时候,从走廊上开始就听到笑声,简直好有感染力。一听到她声音,大家说菲菲来了,都从座位上面跑出去,要挤到走廊上去欢迎她,每个人挨着去拥抱她。那种连接的幸福感,是无法形容的。
我的公益慈善队伍留存率相当高,团队里有美国、英国回来的博士、硕士,也有地级市的高考状元考公到重要系统的第一名没去,然后来到了我这。这么优秀的年轻人愿意跟我同行,一起坚守在这个行业里,他们在服务的过程中间得到很多的滋养,他们有成长。
【董超】这个可能是某个跨国公司用多少高薪也换不来的内心收获。
— END —
出品:首席访谈
总监制:许浒传
制片:刘佳一
编导:刘佳一 廖育柔
导演:赵鸿福 贺剑
主持人:董超
文案:廖育柔
摄影:赵鸿福 贺剑 黄嘉民
剪辑:贺剑 黄嘉民
视觉支持:雷保民
媒介推广:姜姜
现场支持:肖辉
加入《首席访谈》栏目组
往期首席
推荐阅读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