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给工作加点“仪式感”,你会觉得更幸福

给工作加点“仪式感”,你会觉得更幸福

6月前


虽然职场仪式这个词会让我们想起那些强制参加的无聊团建活动,比如信任背摔之类的。但实际上,职场仪式有助于为我们工作的日子提供结构和意义。最重要的一点,仪式通常可以带来实际的益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工作生活平衡,也可以提升我们的团队表现。



“给我W!给我A!给我L!给我横线!给我M!给我A!给我R!给我T!”


如果你还没明白让员工喊这种口号的是哪家公司,那么答案就在结尾:“沃尔玛(Wal-Mart)是谁的?沃尔玛是我的。”公司甚至给出具体要求,让员工在喊到“横线”的时候扭屁股。


如果你想想必须参加这种仪式就觉得害怕,跟你同感的人有很多:这个仪式被形容为“三分之二的军国主义,三分之一的装模作样。”而职场仪式这个词则会让人想起那些强制参加的无聊公司团建上的老套活动,比如信任背摔之类的。


不过,完全否定职场仪式可能也不对。我的新书《仪式效应》(The Ritual Effect)总结了我自己和其他研究者过去十年里的研究,揭示了三条关键洞察,或许能改变你对职场仪式的看法。


其一,员工报告的很多职场仪式不是企业要求的,而是员工自行设计的;


其二,虽然我们对职场仪式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但职场仪式其实有助于为我们工作的日子提供结构和意义——我们以仪式开始一天的工作,在压力很大的会议和演示前运用仪式,在团队中依赖仪式,还会在下班时用仪式来把工作抛开;


其三,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仪式通常可以带来实际的益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工作生活平衡,也可以提升我们的团队表现。



日常仪式的益处


为了证明仪式的普遍性和实际作用,我请《哈佛商业评论》的读者参与了一项调查,跟我讲讲他们所在职场的仪式。我对“职场仪式”的定义是: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一定会进行的活动,随着时间推移反复进行,因为这项活动对你来说有意义。来自23个国家的近140位读者参与了调查,平均年龄48岁(年龄范围从24岁到70岁)。我将他们的回答归为以下几类:


1、开始一天工作的仪式


这类仪式在参与者中最为普遍,79%的参与者说自己每天早晨都有一项常规仪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祈祷、锻炼、冥想,当然还有喝咖啡。有三位参与者分别说:


最棒的一天,是在早晨先锻炼,然后冥想,再吃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加上一杯咖啡,开车的时候在车里播放激动人心的电台节目或者欢快的舞曲。集齐这些要素的日子就是最棒的一天!


我是坐火车通勤,早晨的例行仪式是在路上化妆。这个习惯原本是因为没有时间,不过这样让我信心高涨,在一天刚开始时就意识到自己的女性魅力。


我早晨起床先做个拜日式,感谢这一天。我感谢每一个能让我有所学习的人,感谢在困境中给我好的建议和反馈的人。


这些仪式或许是有意义的。很多有才华、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都说自己有一些相似的晨间仪式——但稍微有点奇怪——比如作家玛雅·安杰洛每天早晨都会去汽车旅馆,把墙上的装饰品都拿下来,然后开始写作;还有作家维克多·雨果,会把衣服脱光,让仆人把衣服藏起来,直到完成每天的写作任务再还给他。


2、工作进行时的仪式


到了办公室,人们还会继续使用仪式。约63%的人表示,他们会在令人紧张的会议或演讲之前进行某种仪式,最常见的是具体的准备工作、不同类型的深呼吸和听音乐。三位参与者分别描述了自己的情况:


(我用的是)深呼吸和冥想。我还会穿上让自己感到骄傲、强大并且美丽的衣服。我总是戴着我的普拉达眼镜。


我一般会对着镜子给自己加油。


我有一个在这种时候听的音乐列表,不用全听一遍,只听其中几首歌就会让我调整到合适的自信的心态。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认为,这种在展现自己之前进行的仪式有助于减轻我们的压力,部分原因在于这类活动迫使我们专注其他事情,减少了胡思乱想的时间和空间。从参与者的回复中可以看到这种有益的活动如何发挥作用,“深呼吸,想象自己是一片飞舞的树叶。”



3、团队仪式


虽然比例较低,不过有38%的参与者表示他们至少有一项团队仪式。这类仪式有很多是在会议中进行的,最常见的是分享好消息、放音乐以及呼吸练习(又出现了呼吸练习)。以下是三位参与者的叙述:


在团队内部会议(通过Zoom进行)中,我们通常会先做90秒钟的静默呼吸练习,让所有成员静下心来,专注于会议。


我们的每次员工会议都会进行破冰活动,还让每位成员自己提出不同的破冰活动在每次会议里换着用。我们玩过“两件真事和一个谎言”,也玩过“假如这次会议是一首歌,那么是什么歌”。这样可以让会议在很好的气氛中开始。


会议开始之前,我们会分享积极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有时还会在结束时聊聊周末想去做什么。


一位参与者说,公司的一些团队会每天一起吃饭,其他团队的员工则是各自在自己座位上吃,他觉得“一起吃饭的团队似乎连接得更紧密”。我与其他几位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团队仪式的确与一系列积极的成果有关。例如,我们的研究表明,与没有团队仪式的员工相比,团队中至少有一项仪式的团队成员通常认为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


4、结束一天工作的仪式


最后,人们通常也会用仪式来结束工作。59%的参与者说自己有结束一天工作的仪式,最常见的是关闭电子设备、建立过渡空间(就像罗杰斯先生那样),以及与家人联系。例如:


关掉电脑上所有开着的网页和应用程序,关闭电脑。这样可以帮助自己给这一天的工作划下句号,不会在第二天开机时被前一天留下的“未完成”的任务影响状态。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会看看团队里是否还有人在线——如果有,我会问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或者鼓励他们结束工作享受夜晚。然后我会关闭笔记本电脑,关掉办公室的灯,关上门离开。建立一个独立的办公室,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关上门,让我得以在一天结束时摆脱工作的影响。


我会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遛狗半小时,听听跟工作无关的电台节目。这是我关闭电脑、过渡到家庭生活的时间。我是职场母亲,从事管理工作,这30分钟是我自己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我可以发呆,也可以随意放飞思维。我不跟任何人说话(除了我的狗),如果有情绪需要处理,我就会在这段时间里处理,这样就能更专注地应对家庭生活。


我和同事正在进行的研究,对急诊室的护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那些表示自己在下班时用仪式将工作抛开的护士更成功地把工作与家庭生活分开了,部分原因是仪式提醒人们关心自己。一位护士告诉我们,“下班后洗澡时,我会想象整个医院都变成液体流进下水道。”


有趣的是,开始工作时有仪式的参与者在结束工作时多半就没有仪式了。这说明,事实上并非一部分人有很多仪式而其他人不做任何仪式。人们都会在特定场合进行仪式。换句话说,我们会自己决定什么场合最需要仪式,并只在这时进行仪式。


除了我的研究,参与者报告的结果也表明仪式是有用的,并且提供了关于使用场合的建议。你也可以试着用仪式来开始和结束一天的工作,用仪式应对自己的紧张情绪,以及用仪式让团队成员团结起来——不用大家一起喊口号。


关键词:仪式感


迈克尔·诺顿(Michael I. Norton)|文

迈克尔·诺顿是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哈罗德·布莱尔利(Harold M. Brierley)教席教授,著有《仪式效应》(The Ritual Effect),与其他作者合著《快乐金钱:花钱花得更满意的科学》(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Happier Spending)。他的研究关注的是幸福、身心健康、仪式和不平等。

朔间|译  周强|编校




推荐阅读





聪明的领导者,善于提出5种问题


看起来努力工作的你,为什么过得像“行尸走肉”一样?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哈评中文网,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相关新闻

最近两个月,乌鸦买到了这 10件「提升幸福感」的好东西看成龙、王鹤棣给新年加点「功夫」华女刚工作!差点给“公司CEO”骗了比「财富自由」更让人幸福的,是这种罕见的心理特质——“北欧式生活”为什么幸福感满满?我再次去瑞典,感受真正的“松弛感”…嘶~好凉!科技感“薄荷”T恤,差点给我穿感冒中国最“癫”的城市,论幸福感城市,它排第二,没谁敢称第一,松弛感绝了“女人嫁给这种男人,才能幸福”Top100最安全的美国大学是?大学四年给你满满的“安全感”!上身-5℃!今年流行「超裸感冰爽裤」,给肌肤降个温,小短腿秒变筷子腿~上身-5℃!今年流行“超裸感冰爽裤”,给肌肤降个温,小短腿秒变筷子腿~中国智能汽车出海,如何更快、更“稳”,且事半功倍?东软给出了“最优解”“嫁给这样的老公,注定不会幸福”关系中最影响幸福感的3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这三个——“假装”给小费,可以让ChatGPT服务更卖力?过了这个年龄,不给孩子零花钱,他就会“偷”钱,更可怕的是……超火的“踩屎感”拖鞋,柔软好穿,还能给你的脚来个按摩,穿上不想脱的那种!凉爽!不出国!我被夏天的“东方小巴黎”给硬控了!不止平替,这里甚至更chill湿热天气扛不住,快把这“祛湿豆”给安排上!清热好喝不伤脾,夏天吃它更养人比你更累的是你的眼睛!快用这个给眼睛「充充电」怎样教娃认字更快?语文名师给出这个“窍门”,比报班、识字卡有用多了近期“非法运毒案”给留学生敲响警钟:啥样的工作要不得?败给李宇春的“超女”,跨界光伏成霸总,离婚后更通透了?“陪睡一次,给一点捐款!”用慈善款要挟患儿妈妈陪睡,世间还有比这更恶毒的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