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校园欺凌,在隐秘的角落

校园欺凌,在隐秘的角落

6月前
 

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近几年更是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2020年至202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组曾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做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有53.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20.3%的学生要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才会向老师或家长报告,还有1.9%的学生从不报告。

 

相比于城市,乡村一直处于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和边缘地带,因此也成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雷望红关注的重点。这些年,她去过中西部地区的30多个县域调研,除了观察教育能够多大程度给乡村孩子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也经常关心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在这期间,她发现校园欺凌就在庞大而又隐秘的乡村角落里发生。

 

雷望红印象最深的一次调研是2018年,在南部省份一个镇上(简称为T镇),那里有三所中学,校园欺凌现象都较为普遍,其中有一所学校,甚至一个星期就可能发生2-3起学生打架事件。

 

之后的两年时间里,雷望红一共去过2次T镇,深度访谈了36名师生, 包括校长、教师、被欺凌者和多名欺凌者,她想要弄明白的是,究竟是什么矛盾会引发校园欺凌?孩子们又为什么会选择施暴?

 

雷望红发现,乡村学校许多欺凌事件的发生其实非常偶然,学生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打人的理由也可能小到微不足道,她听过最多的打人理由甚至是没有理由,一个「看不顺眼」,学生就可能施加拳脚。而另一些事件的欺凌性质是更明显的,学生看似在玩闹,其实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弱势对象,以取笑、欺负和伤害此人为乐,从而引发反复的、持续的欺凌。

 

除了T镇之外,雷望红还去过多地调研,发现乡村学校的欺凌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比如欺凌不仅仅发生在后进生之间,一些优等生也成为被欺凌,甚至是欺凌的主体。在以往的调研中,严重的校园欺凌大多发生在初中阶段,但她观察到,乡村小学阶段的欺凌开始增多。

 

乡村校园欺凌也并非完全无解。回访T镇时,一位校长提供了一份治理答案。根据当地的文化和学生特性,那名校长推行了一系列举措,使得后进生在校园的意义感被重构,校园欺凌事件明显减少了。

 

还有很多学校老师告诉雷望红,「如果对犯错的学生用心,而不是把他们推出去,学生也不必成天打打闹闹,用暴力构建另一套价值秩序。」但在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对学生用心本就是一道难题,需要不同层面合力拿出智慧,对学生要舍得付出精力,付出时间。T镇的那名校长提供的也只是一种解法,现实中的乡村校园欺凌问题依然复杂,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解法。

 

以下根据雷望红的讲述、论文和调研笔记整理。

 




文|程静之

编辑|楚明



1

 

之所以关注到校园欺凌这个话题,是从对一个年轻人的访谈开始的。

 

那是在2018年,我的博士论文确定了教育研究方向,但还没有具体的选题,就想先找一个县域,深入村庄、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做调研,看看能发现什么一般性的教育问题。

 

地方是偶然确定的,在一个南部省份的T镇。T镇非常大,人口多又杂,经济也比较繁华,一个镇上就有三所初中。进入学校之前,我决定先去村庄采访和观察,了解当地人对孩子的教育理念,结果就遇到这样一名年轻人:他说自己坐过两次牢,其中一次就是校园欺凌引起,因为帮助朋友打架,构成刑事犯罪后被关进监狱。在监狱里,「兄弟们」每个月会给他凑钱买吃的,出狱后甚至还给他办宴席接风洗尘。

 

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事情在T镇并不罕见。那个年轻人还说,在T镇的三所初中,校园欺凌现象都挺普遍,因为不爱学习的后进生偏多,天天在学校飞扬跋扈,搞小团体,构建兄弟关系,看谁不顺眼就搞几拳。这些孩子大多又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管教,即便犯错后被父母或者学校惩罚,他们也不害怕,要么离家出走,要么直接辍学。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对乡村校园欺凌的关注。后来,我主要去了T镇的第一和第二初级中学调研,前者是当地的老牌名校,历史悠久,后者则是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学校,处在乡村的边缘地区。在两所不同的学校,我想探寻乡村校园欺凌多发的共性原因。

 

我首先访谈了一些教师和校长,一个明显的发现是,欺凌和乡村学校的生源结构和班级配置方式有关。这几年,「县中塌陷」话题被反复讨论,乡村中学更是面临着生源流失和质量下滑的普遍困境,优等生少,中等生和后进生多,呈现出橄榄型或者金字塔型结构。为了留住优等生,提高升学率,T镇一中和二中都采取过两轨制——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把最优秀的学生保护起来,创造相对好的学习环境,而对后进生的管理显得松散,不奢望他们学习,只要守住学生生命安全的底线就行。

 

也因此,两类班级的风格完全不同。T镇一中有一名梁老师告诉我,重点班学生特别自觉,老师根本不用管纪律,主要工作是安排作业和考试。但普通班乱的程度简直无法想象,学习基础差的「天王」、「天后」一大堆,课堂上不听讲,课后玩性大,如果不是班主任的课,他们很可能消失在教室,甚至翻墙出校园去街上溜达。老师怕学生出事,经常要干的工作是,外出寻找逃学的学生。

 

那名梁老师接着就讲,管理这样的班级非常头疼,那年开学过了两个月,班上除了5名学生会听课,书上规规整整做了笔记,剩下学生课本都还是新的。遇到考试的时候,后进生刚开始还会写试卷,后来卷子也不写了,再后来连名字都不写了。学生们厌学,但总要打发无聊的时间,有的想方设法偷手机打游戏,有的上课看霸总小说,有的女孩沉迷化妆,课桌上摆满的是镜子和化妆品,还有的学生要释放力气,没事就找人打架。


正是在这样的普通班级,更容易发生校园欺凌。梁老师印象很深的是一起两名学生相撞的事件:A同学不小心被B同学撞到了,生气捶了对方几捶,没想到B同学找人报仇,把A同学打了,A同学不服气,另找了4名学生又把B同学打了。本来是一件小事,就这样引发校园欺凌。B同学被打之后,最后就提出辍学,不读书了。

 

除此之外,班级还有很多学生爱打架和捣乱。有的学生会拿剪刀剪女孩子头发;有的上课唱歌,踢认真听讲学生的板凳,各种干扰课堂秩序;还有的后进学生以班级、村级(来自同一个村)为单位抱团打群架。

 

老师们感到很无奈,乡村师资原本就紧缺,要维持基本秩序已经很难,如果学生做得不是太过分,他们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几个访谈做下来,我就感觉教育资源紧张会引发一种「教育无力」。因为教育基础弱,教师配置有限,乡村中学会被县城中学掐尖,为了保留「火种」,不得不实行分层分班制度,但引发的问题是,后进生会感到自己被区隔开来,和学校的主流价值不相容,甚至感到被学校放弃。他们拥有大量自由的时间,但又毫无目标,如同一批「校园游民」,很容易把校园欺凌作为消费时间和重构意义的一项活动,最后走上一条厌学——校园欺凌和被欺凌——辍学的道路。

 

但无法安顿的时间也只是一个前提。我决定和学生,特别是欺凌的主体交流,想进一步搞清楚的是,打发校园时间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这些孩子会选择施暴?

 

图源电影《少年的你》


 

2


每个星期五放学后,T镇的中学生会换上拖鞋,骑着电动车,混迹在大街上和奶茶店里。为了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让他们更敞开,我的很多访谈就在奶茶店里发生。

 

我的第一个访谈对象叫刘华,来自T镇一中,他讲起自己的欺凌经历,刚读初一就被打了,对方莫名其妙上来踹了他几脚,打完后给的理由是,认错人了。他室友的遭遇也很意外,有一次放学,因为闲得无聊去敲了几下别班的门,没想到就被别班一位学生给打了。他的室友气不过,约了七八个人去报仇,在走廊上围殴了对方,当天晚上,对方又叫了差不多的人,两帮人在操场上混战,直到被两个班的班主任和年级领导发现后制止。

 

在乡村,类似这样的欺凌事件还有很多。你会发现,这些事件的发生其实并不是蓄意的和有组织的,而是非常偶然的。学生之间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打人的理由可能小到微不足道,比如不小心碰到、插队、说错话、走路歪扭、戴眼镜、看起来很拽、感情误会等。我听过最多的打人理由甚至是没有理由,一个「看不顺眼」,学生就可能施加拳脚,大打出手,把小矛盾演化成大冲突。

 

这类欺凌事件也没什么深层动因,更多是学生无所事事,需要释放青春期的情绪和能量而引发。因为厌学,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发呆、睡觉,有的甚至整整一节课就在玩弄一块橡皮擦。一到下课时间,他们开始释放精力,四处闲逛,遇到有人挑衅就异常兴奋,摩拳擦掌地干上一架。他们打架前不会进行严密组织,而是看准时机就打,打完就跑,把 「戏弄」、「打斗」所产生的刺激感作为快乐的来源,你来我往,导致欺凌事件持续不断地发生。

 

这些例子很自然地从欺凌者嘴里说出来,你甚至会感到他们身上的某种「天真」。他们知道校园欺凌不对,但并不把自己的行为当作欺凌,而是理解为「开玩笑」,或者「相互调侃」。

 

事实上,是否构成欺凌要看被打者是什么感受。举一个例子,T镇一中的小龙对同学阿展说,「你长得像海绵宝宝」,两人为此打起来,但之后没多久就成了朋友,这确实不算是欺凌。但在另一个例子中,小强把一名女生的皮筋悄悄戴在小恩手上,小恩很生气,把皮筋戴在了小强头上,两人随即打起来,后来还有一名学生跑来帮助小强揍了小恩,给小恩造成伤害,这就构成了一起欺凌事件,不能用「开玩笑」和「调侃」来粉饰。

 

在乡村学校,还有一类事件的欺凌性质是更明显的。学生看似在闹着玩,其实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弱势对象,以取笑、欺负和伤害此人为乐,从而引发反复的、持续的欺凌。

 

比如T镇二中有一名男孩,看着比较「傻」,班上的同学就天天欺负他,趁他睡觉把臭鞋放在他鼻子上,还用被子捂住他的头打。还有另一名男孩,因为戴眼镜被同学看不顺眼,有一次十几个人去他宿舍,也是用被子盖住他的头打,那名男孩不敢告状,又怕被再打,后来就只好辍学了。

 

跟这些欺凌者交谈时,会感到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被打者的感受,甚至不觉得自己打人有什么问题。在他们的概念中,善恶也不是那么明确,认为打你几下,骂你几句,不是多么严重的行为。这些恶看起来平庸,以至于他们觉察不到是恶,但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恶,给被欺凌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改变了有些人一生的命运。

 

除了取乐,还有一些欺凌者之所以频频挑起事端,是想通过暴力表达愤怒和力量,证明自己是「不好惹」的。同时,他们被排除在学校主导的「以成绩论英雄」的价值体系之外,就希望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秩序。在这套秩序里,他们信奉的是「丛林法则」,认为谁的拳头硬,谁就是强者。

 

他们也通过打架寻觅「同道中人」,划定边界,构建圈子,欺凌因此变成一项带有江湖色彩的社交活动。圈子一般有个核心人物,勾连内部关系,也负责建构新的关系。两类人的加入会扩充圈子势力,一类是寻求一起打游戏、挑衅别人的同伴,为校园生活增添乐趣;另一类则是因为自己比较弱,害怕受欺负,就主动跟圈子里的人套近乎,希望受到圈子的保护。

 

和一般的同学关系不同,圈子里的成员相互之间讲义气,很团结,「兄弟情」甚至会绵延到毕业多年以后,不会因为转校、升学而轻易断裂。正因为这种特性,圈子极易形成校园欺凌的团队基础,遇到矛盾冲突就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摆平,在学校造成很大破坏,大大加深了治理校园欺凌的难度。

 

此外,圈子团结的另一面,也会形成「老大」和「小弟」的分离。他们不仅地位不同,对于打人的底线,以及什么程度才达到恶的理解也不同。小弟虽然会受到老大庇护,但也不得不遵从老大制定的暴力规则。记得T镇二中有一名女学生说,因为初一时被另一位初三女生长期欺凌,为了保护自己,她只好加入某个圈子,之后不得不参与团体打架活动,即便有时候都不知道什么缘由去打人,她也必须参加,因为一旦拒绝,可能就会被排斥出圈子,甚至沦为圈内人新的欺凌对象。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雷望红受访者供图

 

3


除了T镇,这些年我陆续去过许多地方调研,发现乡镇学校的校园欺凌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乡村学生欺凌的方式越来越残暴化了。在许多欺凌者的讲述里,言语辱骂、扇耳光、拳打脚踢已经不算什么,甚至鼻青脸肿都不算伤,骨折才算伤。欺凌情节变得更严重,有侮辱性的欺凌,也有一些群架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一个印象特别深的案例是,一名学生因为在食堂打饭插队,直接被10多个人围殴,之后又被打了八次,最严重的一次是30多个人把他关在宿舍里打。那名学生实在受不了,最后叫了一些社会青年来报仇,弄成一起大型欺凌事件,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学校为此处分了七八名学生。

 

在乡村学校的一些欺凌事件里,社会青年的介入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他们有些是学生的同村庄年轻人,有些是学生在酒吧、KTV等场所认识的朋友,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可以吆喝来一大帮人,甚至每一次集体打架,都将之看作深化兄弟感情的契机。由于有外部力量的支援,学生会降低施暴的后顾之忧,增强施暴的兴奋感,使得伤害程度升级,而且有些人打完架之后也不跑,就等着接受集体惩罚,惩罚之后依然我行我素。

 

乡村校园欺凌呈现的另一个特点是,越来越隐匿化了。现在学校监管欺凌的意识提高了,各个公共区域都装有监控,阻止了一部分可打可不打的架,但也把另一部分原本发生在教室、操场的欺凌推向了更隐秘的角落。乡村许多是寄宿学校,宿舍就成为一个集中的欺凌空间,之前举过很多例子,都是欺凌者把人关在宿舍里,捂着被子打。学习和生活在宿舍里交织,学生确实很容易发生摩擦,比如我了解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名学生在宿舍吃东西,别人来抢,他不愿意给,就被捂在被子里揍了一顿,学校对此也感到防不胜防。

 

当然,这里的逻辑并不是说寄宿制更容易诱发欺凌。事实上,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学校的管控更严格一些,如果脱离了校园空间,父母又在外地打工,他们生活过得散漫,再加上被形形色色的社会青年影响,一旦把欺凌引到校外场所,会变得更加不可控。

 

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乡村学校的欺凌不仅仅发生在后进生之间,一些优等生也成为被欺凌,甚至是欺凌的主体。这也是乡村校园欺凌呈现的第三个特征,蚀优化。

 

随着乡村学校管理学生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老师的威慑力下降,原来被充分保护且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优等生,现在反而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欺凌者会觉得优等生太高傲,看不起自己,就找种种理由欺辱他们。

 

在T镇,我了解到有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高高瘦瘦,平时不爱说话,也从来不招惹谁,但是一群学生就以「太高冷」「看他不爽」为由经常打他,在校期间打过他近10次。T镇的另一位学生也是成绩好,当副班长,一次值日记了坐在后排后进生的名字,其中两名学生就踹了他,崴了他的手。

 

上面讲的欺凌都发生在初中,一般来说,严重的校园欺凌大多也发生在初中阶段,小学虽然存在,但也不会特别恶劣,语言攻击、推推搡搡,打闹一下就结束了。然而,我在乡村调研时却发现,欺凌现象正在变得低龄化,小学欺凌的严重程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比如河南某乡就有一个小学欺凌的案例,讲起来都让人气愤到忍不住颤抖。那名欺凌者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家里条件好,在学校就经常欺凌别人,手段特别恶劣,踹肚子,坐在同学身上扇耳光、掐脖子,还会用打火机烧女生头发。优等生更是逃不过,他会逼迫优等生在厕所吸烟,逼他们学坏。

 

其中被打得最厉害的一名孩子叫小光,成绩排名前10,欺凌者有时把他按在地上,有时逼在角落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打过四五次,边打还边辱骂他的父母。有一次,欺凌者带了几名同伴去小光家,把他打得特别严重,之后骑着小光家的三轮车跑了。被打之后,小光刚开始不敢去学校,后来索性跟着欺凌者混,开始欺凌别人,结果成绩也不好了。

 

非常可惜,像小光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从被欺凌者转换成欺凌者,是因为被欺负一次后,如果不反抗,就容易遭到持续的欺负。而只有当他们开始去欺负别人时,才可能改变原本弱势的处境。


图源电影《怪物》

 

 

4

我们都知道,面对层出不穷的校园欺凌事件,治理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层面着手,但在现实中的乡镇地区,校园欺凌治理依然处于失序状态。


2019年那次调研,我在T镇还和一位派出所副所长聊过一晚。他告诉我,派出所现在面临校园欺凌非常困扰,比如有一起恋爱纠纷引起的欺凌案,一群女孩打一个女孩,拍视频发在网络平台上,派出所还没来得及反应,信息就在网络上扩散,让他们感到压力。但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校园欺凌没有被披露之前,派出所也很难介入,即便学生把人打成轻微伤,不满18岁不予行政拘留,只能进行行政处罚和调解赔偿,没有其他办法管。

 

从家庭的角度看,乡村学生的家长忙于生计外出务工,很多欺凌者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是空白,以至于一些学生实施欺凌后,老师叫家长,家长都没办法到学校。

 

还有一部分孩子变成欺凌者,就是因为家庭没办法给他们保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女孩,稚嫩的脸庞打扮却特别成熟,她曾经是学校的「天后」,经常有组织性地带头打架,但走进她的家,就看到家里很破旧,女孩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已经改嫁,爷爷奶奶也不在,留下她和弟弟单独在家。女孩跟我聊起父母时,会觉得她特别缺爱,但聊起打架时,对别人下手又特别狠,给人「可怜又可恨」的双重感受。

 

基于乡村的这些现实处境,有效治理欺凌的主体一直是学校。但随着教育管理制度的变化和对教育约束的增多,学校对于欺凌事件的惩戒能力也越来越弱了。比如以前出现校园欺凌时,学校会想办法威慑学生,如果屡教不改,还会勒令学生退学。但现在这些措施都不被允许了,一些学生摸熟了套路,甚至会利用既有政策反控制学校。

 

非常典型的就是「控辍保学」政策,学校要保障学生上满九年义务教育,这项政策原本一直都有,只不过精准扶贫之后,有些地方执行得更严苛,喊出「一个都不能少」的口号,也有教育局的要求是,初三学生不能低于初一进来人数的90%。这让学校在惩治校园欺凌时变得被动,如果老师要惩罚欺凌者,他们就以辍学相要挟,以至于有老师说,别说惩罚和批评了,他们现在都不敢高声对学生说话了。

 

T镇一位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初中打群架很普遍,但处罚学生真的太难,有一次, A 同学骂了B 同学,B同学叫了同班七八个人来打A ,把A打骨折了。学校对这七八个人进行处分,没想到校领导在升旗台读完处理意见后,这七八个人就都不读书了。

 

接下来受累的还是学校。学生3天不回校,班主任就要开始劝返,劝不动上报,年级主任和校长再带着走一次,劝返工作都要写成报告。如果学生7天还不回校,学校就要下发《复学通知书》,并同时上报政府了。

 

实际的劝返工作非常难。2019年,我跟着学校校长、乡镇干部、村干部到学生家里去劝过一次,那名学生在初三快毕业前辍学,到他家里时,他已经去外地打工了。校长让家长给学生打电话,也不要求他什么,就是回来参加考试,没想到家长电话都不愿意打,态度很敷衍,变成是学校求着孩子去上学。

 

那一年,那所学校共有28名学生辍学,校长去劝返了好多次,为了让学生回来,他甚至会自己垫付路费。还有一个被他劝返过的女孩,对方父母说,回学校可以,但要每个月给女孩350元,算是她每个月打工的工资。

 

为了防止学生因打架走到辍学这一步,乡村学校会尽量阻止打架的发生。比如我知道湖南有一些学校会和派出所沟通,每到周五放学时,民警和辅警会在学校附近疏导交通,同时是威慑学生不要打架;如果学校提前知道了打群架的消息,也会请派出所出面制止。

 

此外,学校会请派出所进校园宣讲欺凌的法律知识,但衍生的新问题是,一些欺凌者懂了法律,反而会利用法律的边界去作恶。记得去年我在湖南一所初中调研时,就听到学生直接跟老师说,犯错了也没事,因为自己还不到16岁。

 

对于许多欺凌的孩子来说,16岁是一个年龄节点,他们会数着日子什么时候到那一年的生日,数着日子什么时候初中毕业,但对再远的未来就没有想象力了。可真到了那个年龄,他们离开学校,也只能跟别人出去打工,或者长大点去当兵,还有的就流落在KTV、酒吧和发廊这样的场所。

 

图源电影《怪物》

 


5


在乡镇调研这几年,我感到一种空虚感在乡镇孩子中蔓延。


乡村亲子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又没什么娱乐设施,一帮孩子曾经就跟我讲,他们觉得村子里最好玩的事是「摇红薯」——用土垒成一个小塔,把鸡肉和红薯放里面,用燃料烧一烧,到一定时间再把塔拍下来,用余温把红薯和鸡肉焖熟。但玩多了,他们也觉得没什么可玩的了。

 

孩子们没有情感和娱乐载体,就把自己深深嵌入在手机世界里。短视频对乡村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在校园欺凌这点上也是如此。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在他们中传播最快的是刺激、血腥和偏执的内容,孩子看到就会去模仿。他们接触的信息很庞杂,但对世界的认知和未来的想象又特别单薄,很多理解都来源于网络主播,问他们将来想做什么,很多女孩就说当网红,男孩就是游戏主播。

 

去年,我尝试做过未成年人与网络世界的一个关联调研,发现青少年所关注的东西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话语体系差异也特别大,很多词汇都用拼音代号表达,成人根本都听不懂。他们不认同成人的价值观,成人也很难进入他们的世界。

 

但能感觉到,这群孩子也希望被肯定和被看到。最极端的是欺凌者把打人视频拍下来发到网上,目的其实是彰显自我,以胜利者的姿态进行炫耀,但在被批判之前,他们甚至都没意识到这是一种畸形和恶的方式。

 

但校园欺凌的治理真的就无解了吗?这几年,我也在乡村寻找有效的治理案例,回访T镇时,二中的校长给了我一个意外的答案,在他推行一些举措后,二中的校园欺凌事件居然明显变少了。

 

这位校长怎么做的呢?首先,他把T镇的宗族文化融入到了校园治理中。当地每一个自然村就是一个姓氏,共一个祖宗,每逢重大节日还会在村里的祖先祠堂一起祭祖。这就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姓学生之间会倍感亲切,容易结成圈子,学生打架之前,还会掂量对方姓什么,来自哪个村,如果对方村庄的势力强大,ta就不会选择轻易动手。

 

根据这个特点,校长在校级和年级学生会之外,成立了一个村级学生会——每个村组建一个学生会,成员8人,由那些威信高、家族势力大的学生作为干部,职责是管理学生放假和上学路上的安全,有人被欺负了要及时报告,发现同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学生出现矛盾及时反映。借助这个组织,学校非常容易获得信息,把一些欺凌扼杀在了萌芽里。

 

那位校长在人员选用上也很有魄力,包括校级和年级学生会的成员,他们大多不是优等生,而是经常打架的后进生,由班主任推荐,通过演讲竞选出优胜者,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处事是否公道。

 

那名校长强调,之所以敢用这些后进生,是因为他觉得做教育一定要有容错空间,允许学生犯错,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但遗憾的是,现在教育里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过度强调安全,遏制孩子玩闹的天性。孩子做一点恶作剧,就被贴上坏小孩的标签,被排除在主流的评价体系之外。对于那些不害怕规则的孩子来说,越是这样,他们越是会强化对抗行为,不断逾矩,挑战学校的权威和底线,某种程度上造成欺凌风险。

 

二中校长很懂得这一点,他不仅给后进生机会,而且还做了很多匹配措施,鼓励他们施展个性。这也是乡村教育缺失的一点,有的孩子虽然成绩不好,但有其他像画画、足球、跳舞这样的技能,只是没有条件也没有机会被开发,而那位校长就想办法发掘学生的各种技能。

 

比如学校里隔三差五就搞活动,每年有校运会、元旦晚会、十大歌手比赛、穿板鞋比赛、男女足球队……学校里有一面绘画墙,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自己去画;操场边上一角还有一个养猪场,平时是给师生改善伙食用的,后来校长就想到搞一个厨艺大赛,学生就特别开心。因为学生里多是留守儿童,校长还做了一个「给留守儿童过生日」的活动,给孩子们发礼物;到了毕业季,又有「毕业生留下一棵树」活动,孩子们也很愿意参加,通过栽树表达他们对于校园和青春的情感。

 

总之,那位校长把资源链接起来,搭建了非常多的活动平台,让学生青春期的能量得到释放,同时重构了后进生的意义感,替代了他们原本被暴力占据的时间,学生打架的事件自然就减少了。

 

T镇二中虽是一所新建的学校,但在那名校长的大力改革之下,学生被管理起来,整体素质也提上来了,收到一些不错的生源,名气慢慢超过了老牌一中。现在,T镇二中已经成为全县排名前10的学校,几个乡村合成一个片区,二中也是片区长学校。那位校长还打破了过去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分班模式,实行平衡分班,后进生不再感到被明显区隔。

 

最后,那位校长跟我讲的是这样一个例子:是一届学生会的副主席,之前特别爱打架出头,刚开始进学生会,也忍不住好斗的习性,看到同学被欺负了,不报告直接就打。后来,老师经常找他谈话,认可他的付出,也让他理解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名学生就感觉自己被肯定和看到,慢慢开始改变,人变积极了,学习也变好了,后来还考上了全县排名第二的高中。校长就说,如果不给这样的学生改变的机会,不仅在学校里搞破坏,而且一个人的前途可能就这么没了。

 

T镇二中提供的只是一种解法,现实中的乡村校园欺凌,以及如何管理后进生的问题依然复杂,学校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解法。其实,还有很多学校老师跟我说,如果对犯错的学生用心,而不是把他们推出去,学生也不必成天打打闹闹,用暴力构建另一套价值秩序。只不过,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对学生用心本就是一道难题,需要不同层面合力拿出智慧,对学生要舍得付出精力,付出时间。


注:根据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小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图源剧集《黑暗荣耀》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人物

相关新闻

岛国拍的《隐秘的角落》,内地过不了审18禁版《隐秘的角落》,爆了没有赢家的校园欺凌邯郸事件的背后是无数的校园欺凌邯郸初中生被害案的另一种可能:校园欺凌的法外复仇《隐秘的角落》爆火3年后,他又杀回来了油罐车事件背后,食用油安全的那些隐秘角落2000万单身妈妈的“隐秘角落”【复仇】为在校园暴力中死去的儿子!北京第一批吃“国际教育螃蟹”的孩子,在400亩校园当农民,玩遍所有体育项目,8年后怎么样了?女儿被pua后我才发现,比校园霸凌更可怕的,是这种隐秘的“无意识洗脑”人在画中游!全美最美的20所校园,你的学校上榜了吗?在你的镜头里,校园有种别样的美|短视频大赛最佳创作奖揭晓美共和党提案:把参加挺巴抗议扰乱校园的大学生送去加沙!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还在闹,还要求罢免校长……校园欺凌从“小摩擦”逐步升级到恶性暴力,有太多可以制止的机会,但都被错过了第一课就是sex?美国校园的sex问题这么严重吗?人大王院长丢大人了!在校园里被院长、书记当众堵住,现场解聘最恐怖的校园霸凌案件:指认凶手时,13岁女孩宁愿自杀也不敢说真话 | 这个案子太邪门21未来校园的新质生产力: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校园网升级改造的启示“养臭水”在校园流行,医生提醒→教育部出手,这几条全打在校园霸凌痛点,但能落实吗?这玩意是怎么进的校园??进德威浦东校园的机会来了!20周年校庆音乐会开始报名10岁男孩不堪校园欺凌自杀!数百人送别,呼吁停止校园暴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