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是如何养成的?
每次谈到写作,小学老师喜欢说好词好句,中学老师重立意升华,培训机构给你讲套路,家长们爱谈天赋。
但是李娟的出现,打破了众多传统意义上有关如何写作的看法。
《我的阿勒泰》的爆火有很多原因,最终要的是其独特性。比如,文章展现的地区风貌、人群以及她自身的家庭,都是比较小众的。又比如李娟的散文特点就是“没有班味”、野生。
许多家长会让孩子去读散文家的作品,学习如何写作。但是李娟这种独特是很难复制的,因为它的代价是放弃。
根据媒体报道,李娟高中辍学,曾经卖过废品、做过裁缝,后来回到阿勒泰母亲家里专心创作。
专注于创作,是比较好听的说法。这不就是啃老吗?
当然,李娟后来还是取得了成功的,并且在阿勒泰宣传部工作了五年,然后再专职写作。在《我的阿勒泰》电视剧爆火之前,她已经在文坛上取得了地位。
回顾李娟的成长道路,她实际上是放弃了大部分人走的路——通过求学获得文凭,找到一份能够温饱的工作,然后不断晋升。
她的母亲既没有让孩子复读,也没有给孩子找工作,而是没有阻止女儿的决定,并且在女儿需要的时候让她回家。
试问,那些给孩子报名语文课,心心念念想要培养孩子成为写作大师的家长们,能做到吗?愿意做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
那为什么李娟要放弃呢?当然有偶然的因素,但可以肯定,并不是因为预见到今日之成功,主要还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
再说李娟的文字。
李娟的文字很有特色,用词活泼,文风幽默。有的人归功于她脱离学校训练,自成一派。有的人归功于天赋。但李娟自己的说法是,写作就是大量写,反复改。
媒体报道,李娟习惯将自己所遭受的、目睹的,感受到,好的没那么好的,全部形成文字,这是她日后创作的巨大素材库。可以说,所谓的下笔千言天赋,实际上是长期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但是李娟不一定可以应对考场作文。因为李娟的文章写得很慢,写完之后还要反复修改。根据报道,她经常写完后就把文章放一边,写别的东西,过段时间再去看看,再去修改。
这种做法是比较典型的文学创作。也就是说,写作这件事不是匀速前进的,而是既有火山喷发也有低谷时分。
这种创作方式是比较慢的,因为反复写反复改要花时间。不过李娟有时间。就如同她自己和媒体说的,她专职写作且没有孩子,所以可以心无旁骛,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这同样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第三个原因,则是李娟遇到了伯乐。
文艺作品不像程序或者科研成果那么容易量化。文艺作品的优秀标准也不容易把握的。所以文艺作品要获得成功,通常需要有两步。
第一步是要有圈内人带入行,获得相关圈层的认可。这个圈层本身是获得大众认可的。这样她相当于拿到了门票。
这个圈内人就是新疆作家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的作者。他也是新疆作家协会主席。 他对李娟给予了鼓励,并且为她的散文集作序,表明了圈内人的认可。
第二步就是要能扩大社会影响力,从而突破小圈层。
帮助她破圈的是导演腾丛丛。散文并不是当今大众最流行的文艺作品形式。而腾把《我的阿勒泰》从散文变成了更容易为当代人接受的载体——电视剧,使得李娟的作品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电视剧用一个流畅的故事串起了散文里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抓住了散文的神韵,再加上男女主角的成功演绎,才能吸引广大观众。腾功不可没。
第四个原因,就是纯文学里散文这块领域本来竞争者就越来越少。
曾几何时,纯文学领域属于既高大上又很吃香。那时候作家很受崇拜,散文高手如云。
到了今天,散文作家这个职业就没有那么不重要了,乃至于有人说刘亮程是“中国最后一个散文家”。因为现在人人都可以写,人人都可以发。你不需要经过编辑这关,也不必非在报刊刊登。任何人都可以发点东西在博客、微信公号上。
创作并不属于小部分人,而是大众的狂欢。
更重大的变化是,写文章的目的也变得多元化了。比如很多爆款公号文章不是为了让大家文章本身的,而是用来带货的。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段。
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纯粹靠写散文来安身立命的人走了,好的散文作者也干别的去了。
说几个文章写得不错的:王小波死了,韩寒拍电影了,咪蒙拍短剧了。
还剩下几个?
李娟是很难复制的,即便是心心念念要培养写作大师的家长们恐怕也不想100%复制。但是她的经历对我们还是有启发的。
首先,就是把语文成绩和写作才华这两件事分开。
李娟文科成绩很差,不影响她成为一个好作家。所以孩子写作不好,并不是说提高语文就没有机会。孩子写作好,也不表示其语文综合能力就一定都好。
现在的学校语文教学首先关注的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其次是应对考试这种限时评估方式的技巧。这两者和写作有关,但并非一一对应。
同样,写作和考场作文也是两件事。
写作关系到遣词造句、逻辑思维以及对于社会、自己和周边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以及想象力。这种能力也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现,也许需要很长时间,和个人的文化素养积累、经历息息相关。
考场作文关注的是孩子在短时间内快速审题、快速组织素材和运用修辞、描写等手法来组织内容的能力。
考场作文的主题也比写作要窄。写作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也可以批判或者分析。但考场作文要求学生能够有逻辑和全方位地展现自己向主流社会价值观靠拢的态度、行为和过程。
总之,培养语文和培养应对限时考察技巧是不同的,培养写作和培养限时写作也是不同的。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评估孩子的水平,以及帮助孩子。
孩子平时语文好,考试还是可能不好。平时语文差,以后还是有机会成为作家。平时写作不行,还是可以把语文总体成绩提高的。
所以,我们可以放宽心,孩子总是有机会的。
其次,在具体锻炼写作能力的时候,先把“天赋”焦虑放一边,先看看是不是能腾出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和提高技能。
家长最喜欢把写作归因于天赋。我们不知道李娟有没有天赋。但是她说了,主要还是靠练。
那怎样腾出时间来练习呢?高中辍学这种极致的方式估计大家不会选。
但是至少要去练。比如提高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比如把报班的时间用于练习,如果不报班不放心就报个线上班,把接送的时间用于练习。
总之要腾出时间,不断写,不断改。
第三,让孩子对写作或者说表达这件事保持兴趣
从李娟开始写作到爆火出圈,也有很多年了。这期间,能够支持她写作的主要还是热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习作不是职业,无须特别热爱,但是要保持兴趣非常重要。
为什么呢?
因为写作或者说表达这件事,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生活、生存,都离不开。
你可以不考试了,但是你可能还要做视频、写论文、做演讲或者跟客户跟同事沟通。就算这些统统不需要,你也有自我表达的需要。既然是一生的需求,那就别把兴趣和信心给搞没了。
在培养孩子写作的时候可以放宽心。同样,在具体培养的时候可以放宽要求,避免孩子厌学。
最后,给孩子创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很多父母很关注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尤其是遣词造句的能力上。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是一则父母亲自辅导很容易鸡飞狗跳,二则这些其实学校老师和培训机构也可以教,可能教得还比你好。
但是有一件事估计只有家长可以做到,就是给孩子创造孩子独特的经历。什么样的经历算是独特,或者说对写作有帮助呢?
比如,不要和别人太过雷同。
那天我和一些家长在聊写作素材。一位妈妈说,自己给孩子报名了博物馆研学,为写作积累素材。我开玩笑说,参观博物馆对孩子是很有益的,但是不一定能成为写作素材,更要小心自己成为韭菜。
我说这话时因为最近研学搞得太多太滥,服务商良莠不齐,不时暴雷。
但是即便是为了写作,参观博物馆这类题材可能也不太具有独特性了。
我以家长们最关心的考场作文为例。你可以去看看中考作文阅卷人是如何批改作文的。他们每30秒批改一篇作文,一天估计要批改上百甚至上千篇。在这种情况下,阅卷人是很难去仔细咀嚼文字,感受你的独特构思。
此时,最容易吸引人的,恐怕就是题材和立意。有个阅卷人吐槽说,批阅“传统文化”主题的作文,看了太多的剪纸、灯笼和打铁花,都麻木了。所以,在千篇一律的题材中,如果能够有独特的内容和视角,就很容易吸引阅卷人的目光。
那什么是独特的经历呢?对孩子有启发的经历,能够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对生活、社会的全新思考。
比如研学本身可能普通,但是路上和父母的相处点滴,或者一个陌生城市、领域、人群和风俗给孩子带来的冲击,很可能是独特的。
当然,我们没必要单为写作而去刻意制造经历。但是,我们的确可以多带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一些孩子长大还能印象深刻,成为童年回忆的事情。
养成“李娟”不容易,但是养成一个对写作不厌倦的孩子还是不难的。希望大家范宽心,如果担心天赋,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多写;如果写得不好,可以鼓励孩子多练;如果现在还不行,我们可以等待;如果辅导做不到,我们还可以创造独特的经历,或者给孩子拥有美好回忆的时光。
这些都滋养他们的心灵,成为写作的源泉。最终,我们不一定要养成一个优秀的作家,但可以养成一个有丰富的感受力和表达力的孩子,有能力应对真实的人生。
就像《我的阿勒泰》所言,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相关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