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6大时间法则,读完瞬间清醒
文 | 有书六月安夏 · 主播 | 闻悦
《奇葩说》曾有一期辩题:
“倘若人们能自由买卖生命时间,你支持吗?”
选手陈铭的一段论述,至今印象深刻。
他说:
“无论你是谁,在哪里,出生在富豪之家还是贫穷的小山村,一天就是24小时。
时间是这颗星球上唯一的,最后的公平。”
人生,是一场以时间为筹码的公正交换。
弱者蹉跎岁月,而后碌碌无为;
强者物尽其用,终究水到渠成。
一个人只有学会善用时间,才能掌控命运的走向。
这惊人的6大法则里,藏着解锁时间宝藏的全部秘密。
二八法则
有人说:
“人这一生,就是麻烦堆着麻烦,事情追着事情。”
如果执着于将每件事做好,很容易陷入低效循环。
二八法则指出:80%的产出或结果,往往来自20%的输入或行动。
生活无需面面俱到,将注意力集中在最核心的20%上,就足以掌控全局。
巴菲特曾向自己的私人飞行员弗林特,给出人生规划的三个步骤:
首先,在纸上写下人生的前25个目标;
其次,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前5个目标;
最后,把那20个未被选中的目标放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清单上,并谨记“除非已完成前5个目标,否则绝不对这些事加以注意”。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中有个高频词汇:要事为先。
将时间从琐事中解放出来,并专注于具有巨大影响的关键目标,才能在人生赛道上一骑绝尘。
比如:
找出影响业绩的重点客户,并对其做好服务维系。
总结驱动工作的核心技能,并沉下心来打磨精进。
梳理手头负责的主要项目,并将其做到尽善尽美。
林语堂曾说:
“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人生无需贪多贪全,有选择的专注,永远比瞎忙更有意义。
自省法则
一位学生向导师吐槽:
“我整天在实验室泡着,可为什么从来不出成果?”
导师问:
“白天你在干什么?”
学生说:
“我在做实验。”
导师又问:
“晚上呢?”
学生回答:
“也在做实验,我每天5点起床做实验,一直到晚上12点才会休息。”
导师笑了笑说:
“那么,你什么时候在思考呢?”
学生目瞪口呆,答不上来。
是啊,自己一直忙着做实验,却不整理、分析数据,怎么可能会有进展?
不禁想起《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提到的“老鼠赛跑陷阱”:
转轮上的小老鼠蹬着毛腿拼命奔跑,却浑然不知:
拿到奶酪的正确方式,是向上跳一跳。
好比许多人,只顾一味追逐,却忘了停下来审视、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
结果往往就是:
无效努力,重复犯错,在平庸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终身成长》一书中有个公式:反思+痛苦=进步。
人生是一场无法抗拒的前进,只有频繁查缺补漏,才能在前路行稳致远。
有位名人曾说:
“我和别人比没有特别大的优势,那我的优势是什么呢? 是勤于复盘。”
他接着解释,自己习惯于回顾过去的工作,并想清楚这是不是正确的路径。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真正的强者,无一不是在自省和内驱中蜕变成熟。
方圆法则
曾在网上看到麦当劳员工工作手册,里面对时间有着极度苛刻的规范:
比如炸牛肉饼要4分钟,鸡翅6分钟,麦乐鸡3分半,鸡腿4分半;
东西炸好后,后厨人员要马上放到滤网上4到7秒,因为不到4秒会比较油,超过7秒吃起来会比较干。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不由得感慨:难怪小小的炸鸡店,能席卷全球。
将规则制定精细到如此程度,大到企业,小到个人,必然有所成就。
正所谓:
“守住规矩,才能守住人生。”
除了设立目标,最好再配置相应的实施计划以及行为规范,如此,才能让时间更加可控。
曾国藩的一生,便是将“规矩”践行到了极致。
他给自己定下了日课12条,涵盖作息、用餐、读书、工作、运动、言行等方方面面。
而且,日课内容十分细致:
包括起床时间、读书页数、书籍类型、写字时长等等,都有量化要求。
他靠着遵循这些规范,一点点打磨,提升自己。
硬是从一个“呆头呆脑”的“笨小子”,最终成为了千古“完人”。
说到底,人总是有惰性的,不给设定规则,很容易得过且过,虚度时光。
试着做自己人生的“规划师”,给重要时间下达KPI。
在规则中前进的确很累,可只要坚持下去,步步为营,终会收获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韵律法则
看过这样一段视频:
茫茫的非洲草原上,猎豹在追捕四散的羚羊。
可它自始至终只会盯着一只,哪怕奔跑途中有其他羚羊更近,也会视若无睹。
其实,并非非洲豹不懂变通,而是它知道羚羊的奔跑速度并不比自己慢多少。
如果轻易更换目标,只会白白浪费体力。
倒不如稳住节奏,反而更容易成功。
猎豹的智慧,正是“韵律法则”的体现。
培养适合自己的节奏,不轻易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去干另外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
持续专注,不断深耕,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深度工作》中,就介绍了一种非常实用的“闭关法”:
设立一个封闭的时间段,关掉手机、邮件、QQ、微信等,屏蔽一切外界杂音。
然后去处理具有挑战性的事项,并争取尽快突破。
作家余华在写作时,就习惯于独处,有时甚至要把自己锁在书房,隔绝一切声音。
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常年4点半起床,因为在这段不被打搅的时间里,他能更好地思考。
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容易实践的日程计划。
留足专注时间,保证节奏,减少无谓干扰。
当然,也不要随意打断其他同事的工作,这样才能让整个团队保持高效输出。
精简法则
任正非曾给华为管理层定下了一条铁律:
每增加一段流程,要减少两段流程;每增加一个评审点,要减少两个评审点。
因为在他看来:
“多余流程会带来复杂性,必须持续简化。”
的确,工作的困难度往往和步骤数量成正比。
流程越冗杂的项目,执行时间往往越长,也越容易徒增内耗。
很多时候,少一些步骤要求,反而会节约时间,提升效率和质量。
曾遇到过一位极其佩服的领导:
她入职于部门低谷期,并且刚刚到岗,就要着手负责一年一度的展会。
按照惯例,同事们备好了各自板块的计划,并向其逐一汇报。
不曾想,仅第一个人发完言,就被彻底否定。
原来,以前的领导总会要求大家制定各维度的分项细案,并严格落实层层审批,以防纰漏。
可新领导不然。
她提倡流程极简,只要完成定调分工,小范围的调整无需再走程序。
结果,当年的发布会工作井井有条,甚至迸发出许多全新创意,最终大获好评。
而往年,常常截止日期前一天,大家还在排队等签字。
作家毛姆说:
“往往最简单的权宜之计,能解决最难以克服的困难。”
让一切简单一点,去芜存菁,轻装上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付出,获得最大程度的回报。
投资法则
一位青年问达尔文:
“您年老体弱,还常年生病,是如何做出那么多成就的?”
达尔文微微一笑:
“因为我从来不会认为三十分钟,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
跬步千里,积微成著。
人生的差距,往往就在分秒间拉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生惜时如金,他常常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充实,提升自己。
坐车时别人在看窗外热闹,他则常常捧着一本书阅读,或独自思考;
参加文艺晚会时,别人都在休息时间聊天走动,他则默默在节目单上计算数学题。
他说: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正是靠着这种超强的时间管理,他成功问鼎“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时间投资法则中指出:
每天至少投资一个小时在大脑,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想要站稳脚跟,必须保持认知的持续迭代。
可以在晨起洗漱时,用听书开启一天的时光。
可以在通勤路上,在线学习自己选择的课程。
可以在排队间隙,阅读一些篇幅较短的文章。
富兰克林曾说:
“倾囊求知,无人能夺。 投资知识,得益最多。”
在学习中巩固自己的护城河,这是下半生最大的远见。
▽
古语有云: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一个人越懂得时间的价值,就越容易登临人生的高地。
好好规划人生的每一秒,不枉过,不荒废。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一如博尔赫斯所说: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
点亮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