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书?豆瓣竟然高达9.2!
“1864年7月19日,湘军往太平门城墙下的地道塞进600多袋、重7万斤的炸药,中午时分,湘军点燃引信,一声惊天巨响,整个天京城都为之一震,地动山摇,碎石纷飞,太平门城墙被炸开60多米。”
曾国荃率领湘军围攻天京城足有两年,城墙一破,太平军再也守不住了,湘军冲杀而入,纵火七日,剩余的太平军死的死、逃的逃。
长达十三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燃烧1864》出版已经一个月了,目前在豆瓣的评分是9.2。
整体来看,《燃烧的天国》还是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其中有一位读者,写了很长一段评论:
“从后面的参考书目来看,大多使用的是二、三手史料,但白话说史写道今天,这样的程度的研究对于出一版普及性的历史书完全足够了。从文字上来看,感染力还是有的,没有那么戏谑,立场上也尽量做到中立,既没有美化曾剃头李合肥,也对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穷苦大众报以同情。”
评论的十分认真。《燃烧1864》这本书参考的史料确实大多是二、三手史料,也包含了一些古人的真实记录,如《复生录》《被掳纪略》等等。
当初为了写这本书,我几乎把市面上所有讲太平天国、讲湘军的书都买了回来,挨个对比翻阅。为了尽量让内容符合史实,我还去了趟广西金田,亲眼去看了看当年洪秀全演讲的地方。
于是就有了书里的那句:“真实的历史总是脏兮兮的,只有加工过的历史才是光鲜亮丽不沾尘土的。”
即便如此,写作时还是遇到一些困难。
因为历史不可能百分百还原,所以不同作者写的书,即便是描述同一个历史事件,也会有不小的出入。
比如萧朝贵之死,有的史料里记录的是被火炮打中了胸部,过了几天伤重不治而亡,而有的史料则描述为“不防城上飞下一弹,对准朝贵头上,扑的一声,把头颅轰破,坠地而死。”
遇到这种不一致的,往往很难判断,需要多方查证后进行取舍。实在没有可靠的说法,就只能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尽量往合理的方向去推断。
除了萧朝贵这一处,还有几处也类似,比如洪秀全是死于疾病,还是死于服毒,或者是其他死法?这个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既然是推断,这本书肯定有不严谨的地方,不过对于不太注重学术性而愿意把它作为历史普及的读者来说,应该是够用的。
还有读者在评论区把这本书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类比。
那倒比不上,《明朝那些事儿》卖了几千万册,而《燃烧1864》......
但之所以能把两本书放在一起比较,一定是有共同原因的,那就是,读者需要通俗且有思考的历史读物。
大部分读者根本没精力也没兴趣啃《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文言文写的大部头,一来文言文读起来十分吃力,太考验语文水平,二来书中的历史太长太长,既繁琐又枯燥,让人看着就绝望。
历史是严肃的,但作为一个自媒体人,历史写起来一定要生动。
文章的生命力就在于可读,一篇文章,你看了几个字它就活了几个字,你多看两遍,它就多活两遍。
因此这本书也保持了我一贯的风格:通俗、客观。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到底怎么评价它,是非常有争议的。
有的说它给几千万人带来了死亡,是一场浩劫;也有观点认为它打击了清朝在南方的统治,直接推动了历史进程,众口不一,好坏都有。
除了对这场运动本身有争议,对当中人物的争议也比较多。
比如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
尊崇他的把他抬到了半圣的高度,不感冒的更多叫他“曾剃头”。
曾国藩前期作战水平十分菜,一度被石达开打得想要投江自杀,但后面经历了在白杨坪的觉悟后,他还是获得了不小的成长,并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
再比如天王洪秀全。
一般认为,他是整个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领导太平军从广西大山里杀到了南京城。那他的领导能力一定很强吧?
并没有,不仅不强,及格线都不到。如果不是前期冯云山完成了初步组织架构,杨秀清的军事指挥才能足够优秀,恐怕太平军连湖北都走不到,更不要说建立太平天国了。
因此,很多历史人物并不是第一眼看上去那样,他们背后的人性之复杂,在权力与战争的洗礼下,远比现代的人想象得更深。
所以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客观地评判当时每一个历史人物。
洪秀全其实远比想象中无能,曾国藩其实算不上半圣,而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的死,与他们自己的性格又密不可分,没有谁是无辜的......
穿越历史的尘雾,透过书中的文字去看历史人物时,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喜怒哀乐都是可以感受到的,而不再是冰冷的姓甚名谁,几几年生,几几年卒。
这就是文字工作者写作历史题材时应有的温度和感情。
此外,这本书还包含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创业方面的道理。
因为我自己就是创业起家,所以对职场、创业这些话题格外想多说几句。
我家族里没什么经商基础,都是外出打工的苦劳力。我20多岁时,因为不甘心一辈子打工,于是揣着辛苦攒下的几万块开始创业。前期栽了不少跟头,第一次创业失败,把十万块都给赔光了。
为了学习创业、管理和销售的方法,我看了不少相关的书,那时候流行稻盛和夫心法,我也拿过来看,结果却无法应用到现实中,指导意义非常有限。还得是结合自身实际,一点点总结经验。
也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在二次创业时熟练了不少,知道什么时候该控制成本,什么时候该奖该罚,以及怎么对员工进行指导和培养。
写这本书时,我常常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于是写着写着,这些感悟就顺便写进了书里。
因为从宏观来看,一个政权的建立其实就是在创业,只不过这种创业比较特殊,成了可以改朝换代,败了身家性命不保。
洪秀全一开始创立拜上帝教,再到金田起事,就是一个预备开公司的过程。
而且创业初期,他还有着坚韧不拔的冯云山和能力出色的杨秀清打辅助。但他既不懂得控制权力,也不懂在失去权力后如何夺回,让高层的内斗达到了顶峰,引爆了天京事变。
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洪秀全,我批评的,是他作为天国最高层,却缺乏把握全局的能力,而且不学习、不成长、不担责。
不过总体来说,创业初期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先后损失了冯云山和萧朝贵两位核心人物,但在定都南京之前,都顺风顺水(也侧面证明了清朝的统治有多么不稳)。
进入南京后,太平军算是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后,就开始半场开香槟了。
一般的创业在取得阶段性成功后,最重要的是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保住现有成果,再根据变化逐渐调整策略。
但洪秀全进入南京后,与杨秀清的矛盾越发激烈。
高层内斗是极为致命的事,尤其是在有外敌的情况下;最大的利益还没获取到,反而先争夺权力,属于目光短浅,很容易被人乘虚而入。
何况洪秀全还斗不过杨秀清,干脆选择了逃避,专注过自己的帝王生活去了。
这就放任了杨秀清的野心急剧扩张,最终酿成了数日之间三王殒命的悲剧;而洪秀全无法妥善处理这场危机,则进一步重重打击了政权本身。
再次证明了一个团队,领头羊的重要性。
后期的陈玉成和李秀成虽然能征善战,但也救不回洪秀全的愚蠢操作。
以至于黯然收场。
而曾国藩知错就改,边学习边成长,得以成功创立湘军,也为后世的湖南带去了不小的造化。
所以,书中关于团队成长的部分,也非常有借鉴价值。
以上种种,决定了《燃烧1864》是十分独特的一本作品,内容和定位都与风云录等文集完全不同。用20万字单独写一段历史,也是我之前从没有过的。
这次刚好借出版满一个月的机会,再次推荐给大家。
新书9折优惠;
购买商城内任意两本书籍,8.8折优惠;
优惠活动截止本月底。
好了,大家现在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购买新书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