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王育华是中国第一位留学海外的藏族工学博士,也是国内外知名的无机发光材料专家。
王育华出生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卓尼县。小时候家庭困难,受益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高度重视,王育华在政府的资助补贴和身边亲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1984年,王育华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民族预科部,一年后以优异成绩转入化学系。大学毕业后,他又成为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硕士研究生,并留在兰州大学从事了5年行政工作。1996年,王育华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了一年日语后,他和40多名公派留日同学前往日本。“到仙台的时候已经晚上10点多了,原本想先入住,第二天去见导师,没想到当晚把我直接接到研究室。见到导师远藤忠教授时已经凌晨了,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老师同学还在做实验,周边的研究组也同样在忙碌。”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进入日本东北大学实验室的场景:实验室具有齐备的材料制备合成、结构分析、性能表征等设备,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同学都可以自由动手操作。“那时候感觉中国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国际同行差距不大,但动手能力上还有不小距离,这是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短板。”他感慨道。读博期间,王育华主动承担了当时国际上刚起步的壁挂彩电(PDP)和无汞荧光灯用发光材料的研究,这是稀土新材料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他的选择让远藤忠“眼前一亮”,毕竟这一领域难度大,如果做不好很难如期毕业。“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世界第一,稀土是光、电、磁等功能材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也是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中竞争的研究焦点。国家一直重视并关注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王育华决定深耕于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升稀土的附加价值。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勤奋认真的研究工作态度让王育华如期完成了博士学业,也为他深耕材料科学领域打下坚实基础。本科尤其是三年级即进入实验室搞科研、定期的校园和实验室开放日、实验仪器管理人责任制度、定期工作进展报告制度……日本的这些科研模式也给王育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此后在中国培养年轻科研人才提供了借鉴思路。2001年,王育华怀着对家乡和西部的眷恋,义无反顾地回到兰州大学。“西部尽管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但作为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的学者,科学报国、建设西部的心愿驱使我回到兰州大学。”他说。回国之初,王育华只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1万元科研启动经费,但他丝毫没有气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申请国家省部级项目、搭建平台,指导学生做实验、写论文,组建科研团队。边招人、边筹钱、边实验,一场追求“发光”的探索拉开帷幕。海外留学经历让王育华认识到,一流的教学育人水平、学术研究水准和专业领域领导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作出更大的科研成果,就需要有更优秀的人才队伍。“无论是青少年时期老师的多方帮助,还是科研路上几位导师的精心培养,我都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肩上所担负的立德树人职责。”他说。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王育华以实际行动教导学生务实、尽责、求真、创新。他工作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对学生尽心负责,循循善诱。为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王育华为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新的主干基础课《固体化学》。缺乏教材,他就组织材料系教师共同编写了《固体化学》。2006年,该书入选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王育华带领团队青年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攻关。经过不懈努力,他负责的功能与环境材料课题组,如今已发展为由18位教师、多位博士后和6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拥有700多平方米的新材料实验室和相对齐全的仪器设备,形成了学校的特色研究方向。在王育华的带领下,课题组师生已主持完成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任务和多个企业的委托项目等30余项,在《Advanced Science.》《Angrew. Chem. Int. Ed.》《Adv. Fun. Mater.》等国际相关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2017年,他的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这些科研成果得益于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撑。国家强大了,区域发展了,经济雄厚了,政策宽松了,科研人员就有足够的机会和平台来施展抱负。”他说,比起自己获奖,更欣慰的是学生近年来连续获得甘肃省优秀硕士、博士论文,不少人已成长为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带头人。近3年来,培养了博士11人,硕士22人。“如果我的求学和工作之路,没有中国的好政策,没有一路走来的老师、身边的好心人,就不会有我的今天。”王育华说。他希望将这种关爱传递下去,于是筹资100多万元成立了面向学生的奖助学金,来帮助有科研潜力的学生继续深造。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王育华在担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兰州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期间,与日本东北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秋田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与大学建立并签署了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合作协议,还曾在日本大阪大学、东北大学、日本国立无机材料研究所做客员研究员。“远藤忠教授非常支持我回兰州大学工作,并介绍日本三菱化学等知名企业与兰州大学在新材料研发上开展合作。”王育华说,导师退休后把专业参考书及相关资料全部寄赠给我,还多次来兰州大学,一起去内蒙古、上海等地考察合作项目。王育华积极邀请荷兰科学院院士、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Andries Meijerink兼任兰州大学教授,引进日本材料学专家濑户孝俊全职到兰州大学工作。并与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仅靠国家资金资助搞科研还远不够,科研必须和社会需要接轨,才能更快转化成经济效益,并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科研。”为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王育华先后同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日本电气、三星横滨研究所等多家日韩公司和上海、深圳、厦门、广东、甘肃等地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分别开展真空紫外发光材料、三基色发光材料、白光照明用发光材料等无机发光材料的研发。“我希望帮助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尽快掌握国际科技前沿成果和先进技术,也希望让研究所师生通过与企业的协作交流,更好地把握各环节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及其开发、应用瓶颈,从而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服务企业、造福社会的能力。” 王育华说,今后将继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更多的中国年轻人才。近5年来,王育华带领团队针对照明、显示等领域中存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了光转换材料的设计与性能调控,在发光材料的构效关系和性能提升以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一方面,丰富和深化了发光材料的光谱调控机理,对于新型高性能发光材料的开发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研制了一系列高性能发光材料,有望在LED照明、显示、太阳电池、安全标识和植物生长等场景中实现应用。他表示,团队将针对照明用高效率红色、显示用窄带谱红绿色、太阳能电池及植物生长用发光材料等中存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光转换材料的设计、制备、结构分析与性能表征、器件集成,在发光材料的科学前沿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作为甘肃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育华参与组织了“海归学人陇原励志行——甘肃欧美同学会报告会”活动,带头深入到民族地区、贫困边远山区的中小学校,举办科普和成才、励志方面的讲座。他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引导各民族青少年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同时也要加倍努力,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我们要继承发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留学报国、服务人民的精神品格,面向国际前沿、国家和地方急需,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建功立业新时代。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王育华和他所带领的研究团体在特色材料研究领域攻坚克难,用一名科研人员的赤子情怀回报国家的培育之恩。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 :王威
《习近平致信祝贺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
《欧美同学会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和110周年庆祝大会精神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