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消费降级,学费十几万的双语学校却没有降温
大家好,我是小鱼。
本周,又一届魔都幼升小、小升初摇号揭晓结果,落下帷幕。数据会说话,能看出许多隐秘又有用的趋势。
今年上海民办小学、初中195所,共计招生35876人,全市每年招生总数约在34万人左右,其中幼升小19万,小升初15万。
民办学校招生的人数占比不高,但热度不减。
而综合5年摇号数据也发现:
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幼升小摇号学校数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小升初摇号热度却在逐年攀升中。
民办学校里,又分为走高考路线的体制内民办学校和开设融合课程的民办双语学校,也就是俗称的体制外路线:
体制内民办学校:开设体制内(中高考路径)课程,学费几千到一两万,不少还是政府购买学位学校。
体制外民办双语学校:提供融合课程教育,中英文授课,班级人数25人左右,学费每学期4-10万不等,大部分学生中考后会选择国际高中。
部分民办双语学校同时开设针对体制内外的多个班型,因为英文授课比例和教学方式不同,收费不同。
其中民办双语学校市场并不大,投入时间去钻研的人则是少之又少。
身为一个国际教育自媒体,因为认可全人教育和多元路径的理念,这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学校类型。
今天,谷雨星球做了一期超强干货,一次性讲清楚《上海48所民办双语学校指南(2024届版)》,打破信息差。
第一问:
哪些学校是民办双语?分布在哪些区?
数据显示,今年上海民办双语小学共44所,招生7240人,占幼升小总数3.8%;而民办双语初中共45所,招生7957人,占小升初总数的5%。
换句话说,每一届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家庭中,在国际高中前就坚定体制外人数一共不到8000人,是一个小众的选择。
大部分学校是小初高一贯制,除去重复的,上海民办双语学校(小初阶段)仅仅48所。
从分布区域来看,学校主要集中在浦东区和闵行区这两大人口多面积也广的大区。
其实浦东有16所,其中12年一贯制学校有10所;闵行共计有11所,10所都是一贯制学校。一贯制学校的好处是小升初校内直升,大多不再需要摇号,也是不少家长的首选。
此外,青浦区后来居上,有4所民办双语学校,也是各大知名教育集团世外、平和和协和开的分校或合办的学校,也都是9年一贯制,越来越火爆。
在这之外,其他区则以「一个区1至3所」的数量分布着。有点特别的是,静安、杨浦、虹口这三个中环区目前没有民办双语学校。
为什么呢?因为双语学校普遍占地面积大,大操场、游泳馆、活动教室、艺术厅等等一应俱全,这需要大的场地和空间。同时也跟本区发展策略有关,是否要引进民办双语学校来吸引人口,服务企业等。
比如青浦、浦东新区的临港片区都是如此,吸引了教育集团入驻,留住人的同时,也以教育带动当地的发展。
不过,民办双语学校的招生并没有受限于户籍所在区,大多数都面向全市招生,所以也不用担心。
我们就遇到过诸多杨浦家长跑去青浦上学的先例,不少家庭会为了孩子求学选择「孟母三迁」。
■临港教育资源建设布局
第二问
读民办双语要花多少钱?呈倒U型分布
由上可知,虽然是中产消费降级,但是民办双语学校热度并没有下降,仍然趋之若鹜。
那么,双语学校到底要花多少钱呢?先提醒大家,学费每年会有微小浮动,在3%左右,这个得列入考量。
在上海,学费「倒U型」分布:
48所学校中,有28所每学年学费在8万到16万之间,其中12万到14万占比最多,大部分集中在中间段,两头相对少——每年小于8万的仅占17%,而大于16万的也只有16%。
跟北京深圳等地动辄二三十万的学费比起来,可以说,在上海读民办双语学校,中产也能负担得起。
双语初中和双语小学的学费分布相当,但是最高值高于小学阶段。
我们也汇总了不同学段学校的学费情况,供大家参考。
其中,小学阶段比初中阶段便宜,其中最贵的是包玉刚,德闳,赫贤与惠立、康德、筑桥也都超过了8万每学期。
初中阶段,最贵的是松江区的赫贤和浦东的惠立,每学年的学费20万,也是上海唯二两所突破20万学费的学校。
此外,德闳、包玉刚、康德、诺达等四所学校超过了18万一学年。
关于学费,需要提醒的是:
1、部分学校有政府购买学位,如闵行、浦东和青浦,包括燎原双语、协和万源城、民办中芯、民办金苹果、青浦世外5所,开支就更少了。
2、在校内的开支并不止学费,除了学费外,还有活动费,杂费,校服费,课外拓展费等,有的学校学费包括了课后活动费,有的学校则一年要额外交几万块,这个得问清楚。
3、除了学费外,校外的开支也必须计入考虑。根据过来人的估算,一般要准备学费的1.5-2倍/年,也就是说如果学费是18万,那么一年要准备30万左右。
跟其他城市比,上海的双语学校学费已经属于性价比非常高的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一集团学校在北京、上海的收费就相差甚远,基本上北京要比上海贵上10万块。
有集团老师透露,所以在上海读民办双语学校是不少中产都会列入考虑的选项,但是在北京因费用更为高昂,敢选择双语学校的家长群体平均收入相对更高一些。
那么,为什么同一学校内的不同课程班的收费为什么有差异?
我们曾解读过《国内首份双语教育研究报告》,就涉及到双语学校的定义——中文、英文不仅是学生的日常语言,也是学生的学术用语。
要做到真正的双语教育,需要大量外教或能使用中英文进行学科教学的双语老师,如连体育老师、戏剧老师都是双语或者全英文授课。学校也很少有主课、副课、课外活动之分。
简单来说:一看外教数量;二看双语老师数量;三看教学目标。在双语学校运营中,人力成本是最大的成本,自然学费也就贵了。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徐汇区一梯队公办学校的学生三年级插班进入某闵行区双语学校:数学全对,但英文看不懂。就是英文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学术语言。
但值得提醒的是,并非越贵的教育就越好,教育与钱并不构成充分必要条件。
第三问:
民办双语学校报录情况如何?哪些连续五年摇号?
先来看看幼升小。
今年民办双语学校幼升小统招摇号有17所,占比不到一半,整体的热度在降。
其中,浦西徐汇的世外、长宁的包玉刚、黄浦的康德作为区内唯一一所民办双语小学非常高,100%摇号。
全市共有9所双语小学维持了「每年摇号」的记录,分别是徐汇世外、包玉刚、协和双语、星河湾、宝山世外、嘉定世外、惠立、平和和青浦世外。
相对地,也有双语小学学位充足,普陀、松江、奉贤、崇明双语小学今年所有学校都全部录取。诺达、宏文、沪港、赫贤等统招走读或寄宿「5年全录」。
一方面跟招生人数有关,一方面全录对报考家庭来说也是安心丸,不用再折腾统筹、转学和插班。
再来看看小升初。
民办双语小升初的竞争激烈程度明显高于幼升小,有26所统招超额摇号,占比接近60%。
全市只有奉贤和崇明的双语学校不用摇号,其他区均出现一定比例的摇号学校。
这是因为一贯制民办双语学校把大部分的名额留给了小学直升上来的本校生源,那么对外部的统招名额就会减少,学位少,摇号学校自然多。
如图统计,31所民办双语小升初100%直升,占比全沪民办双语学校59%。而协和双语、包玉刚等等大热的双语学校,更是把超95%的名额留给了本校小学部的生源。
所以一贯制学校更是成为了香饽饽。
再对比五年摇号结果看,民办双语初中,浦东的平和、尚德、徐汇的世外、闵行星河湾等学校已连续五年、每年必摇。
提醒大家,并非是摇号的学校就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民办双语学校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文化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四问:
如果没摇中民办双语,还有什么机会?
如果第一志愿未被录取,那么流程如下:
等调剂志愿➡️未被录取➡️看还有名额的民办是否有机会➡️未被录取➡️统筹到就读意愿区的公立。
一般来说,如果有民办双语学校有空额,就会参与调剂。如果调剂志愿还没招满,那么在下个学期就会开放插班生名额。
学校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只有人转出去才能有人转进来。一般来说,双语学校小学学段的学位都挺满的,尤其是三年级后,大批体制内家长因为卷不动或转换教育赛道而转轨进入双语学校。
转学的话,要注意限制。
如浦东新区民办学校只出不进,也就是说,如果选择了公办,学籍不大可能从公办转进民办。因此有浦东家长想要公转民,只能转去外区学校。
哪怕学籍能接收,插班转学的话,各区的政策也不同。从全市看,《上海市中小学学生户籍管理办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起始年级第一学期以及5年级、9年级即毕业年级第二学期不予转入。
具体可以关注目标学校的官微,一般有插班考都会在官微发布通知,信息非常透明。
转学看什么呢?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更主要的是家长面试,家庭理念,孩子的好奇心与现有学术掌握能力。而随着年龄增长,家长的重要性越低,孩子的学术能力与面试表现则越来越重要。
说实话,走国际教育这条路,认知难度比有标准化模板的体制内要大得多。
仅从学术水平来说,体制内有平均分,有拖底的底线,就是因为总分思维有天花板的限制。
国际化教育则是没有唯一的标准,能为孩子们发挥最大的潜能而教,但硬币的另一面,培养一个「人」的门道可太多了,没有标准也意味着可以无限坠落。
这条路上,最考验的是家长本身的认知,不然极可能投入了大笔钱和精力,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教育。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非常认可:
最好的学生在国际化学校,最差的学生也在国际化学校。
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