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00亿,不让子女继承,信誉楼何以封神?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ID:zhenghedao),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 金木研 排版 | 五月 第 8309 篇深度好文:12950 字 | 20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他农民出身,在40年前创办的县城小卖场,如今成为了年入200亿的商超品牌。
他缔造了一个商业传奇,却不给子女留一分钱,不设继承人和接班人,把股份都给了员工。
他坚持企业永远不上市,永远不涉足高风险投资领域,永远不搞投机。
他秉持着“能少卖就不多卖”、“卖合适的不卖贵的”、以及“知道同行有更好的促销商品时提供给顾客信息”等经营理念,视顾客为朋友。
他不允许员工请客送礼,就连女儿结婚,也把收到的礼一一退回,接着出台了相关的书面规定。
2023年,他因病去世了。
讣告是一如既往的自然、真实、简单,凡事为他人着想:不设账房、不收礼金,不给四方邻居添麻烦,不给交通造成影响。
他是信誉楼的创始人张洪瑞,是中国商界历史的一个独特坐标,亦是一种商业文明的起点。
信誉楼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它背后的张洪瑞,又是如何深刻地将自己的活法、思想植入到这家企业?
本文摘自《何以信誉楼》,文中诸多生动而鲜活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窥见那个充满温情的商业时代,以及那个治愈人心的信誉楼老董事长。
1984年,信誉楼从河北黄骅一家员工30人的“小卖场”起步,四十年后的今天,信誉楼已拥有43家门店,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员工约4万人。
以2012年为起点,信誉楼销售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从2012年的4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51.5亿元,被曾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的裴亮赞为“百强企业中绝无仅有的长跑冠军”。
在多种不利因素交织的2021年、2022年,信誉楼销售仍保持正增长,2023年销售额达到236.27亿元,同比增长18.09%。
面对百年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信誉楼何以穿越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企业周期,走出一条平滑的上升曲线?
一群平凡的信誉楼人,让这个世界感受到独特的温度与力量。其基因与原点,来自以真实自然、简单有效为活法的创始人一一张洪瑞。
信誉楼的理念、制度就是张洪瑞人生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真”,是张洪瑞的活法,也是信誉楼的基因,更是四十年精神谱系的原点。
一、开业6年不盈利,
却宣布信誉楼成功了
1985年元旦,在黄骅新华路43号,信誉楼正式开业。
两层共28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柜台被挤得歪七扭八,甚至楼梯的扶手都爬上了人。不得已,大门只好关闭了好几次,放出一拨,再放进一拨。
从这一天起,张洪瑞和他的信誉楼队伍,正式踏上了一条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道路。这群经商门外汉,在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的发展还不明朗的背景下,开启了艰难的探索。
信誉楼开业后的艰难岁月,一直延续到1990年。在这一时期,信誉楼的账面上一分钱的利润也没有。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信誉楼这6年并没有赔,损失的是有形的资产,而赚取的,却是包含信誉等在内的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售后环节,信誉楼开业之初就推出五试一退制度:自行车试骑三天;洗衣机试用七天;电视机允许试看半个月;收音机、录音机试听五天;各种日用化妆品可以当面试用。
凡信誉楼经营的商品,属于有质量问题的,都可凭发货票退换。这一服务后来被完善为三包措施,在信誉楼的每一个柜台以及每一家门店,都可以看到清晰的三包服务提示和标识。
经过6年探索,到1990年信誉楼账面利润还是零的时候,张洪瑞却在职工大会上自信地宣布:“信誉楼成功了!以后无论市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信誉楼的利润将直线上升!”
张洪瑞说,成功的标志主要有三个:一是创下了一块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信誉楼讲信誉的牌子;二是造就了一批基本熟悉经营管理的干部职工队伍;三是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他认为,企业挣钱主要有两条路,即靠投机和靠信誉。在市场经济尚未成熟以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无序现象。但社会上的欺诳越多,信誉就越珍贵,因为社会需要信誉,人们呼唤信誉。
可以看到,今后信誉铺成的路会越走越宽广。“当信誉在社会上还属于稀缺资源的情况下,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成功的资本。”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张洪瑞的远见卓识。从那之后,信誉楼1991年的利润为20万元,1992年40万元,1993年80万元……
二、信誉楼的4大核心秘密
1.一年200亿,不让子女继承,股份都给员工
1984年,张洪瑞创建了信誉楼。可以说,这时的信誉楼完全是张洪瑞的个人企业,信誉楼的资产完全是张洪瑞的个人资产。
但时至今日,信誉楼已成了以核心员工为主的、全体信誉楼人的企业,信誉楼的资产是以核心员工为主的、全体信誉楼人的资产。
2002年6月,信誉楼在召开新的股东大会之后,正式实施了新的股权设置方案。
该方案的架构是:全部实行岗位股(不是全员持股),对不同的岗位授予不同的股权,岗位变动时股权随之变动,持股员工退休或离职,其股权全部按离退时的价格收回,以保证股权永远掌握在能为公司创造较大价值的核心员工手里;包括创业者在内,股权不允许继承,不允许个人控股。
进一步解释就是,信誉楼不是创始人张洪瑞自己的,没有继承人,没有接班人,它永远属于给这个企业创造较大价值的员工所有;企业利润除用于发展之外,没有谁可以独自支配,而是要合理地分配给大家。
为此,许多人到信誉楼考察学习,有些企业经营者也曾提出,愿意借鉴这种制度。
面对来访者提出的“实行这个制度最关键之处是什么”的问题,有位信誉楼老员工的话直指要害:“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你舍得把钱分给别人吗?”
不同企业的体制以及分配方案,都有其合理性。信誉楼的这种设置可能并非最佳,但它体现出的张洪瑞对于财富的坦然态度、对于企业基业长青的长远考虑,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敬重的。
2.永远不上市
对很多商业企业而言,把企业做大后上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上市融资,继续扩张,企业资产会呈滚雪球状成倍增加。
但时至今日,信誉楼都不曾有上市的打算。与其说信誉楼不缺钱,倒不如说,信誉楼更愿意用自己踏踏实实盈利挣来的钱发展,而不愿用股民的钱干自己的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曾有一段全民皆股的热潮,似乎股市只涨不跌。而就在此时,信誉楼对所有员工出台了一个新规定:禁止炒股。
一时间,群情激奋,斥责声一片,有些员工甚至大骂信誉楼不道德,挡了员工的财路。但奥运会还未开始,股市就直线下挫。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信誉楼不让员工炒股不是挡了员工的财路,而是帮助员工规避投机取巧的风险,也由此,信誉楼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永远不上市。
企业倘若因为扩张的资金需要而选择上市融资,这与信誉楼讲求的“有形资产有限扩张,无形资产无限扩张”背道而驰。
让企业的无形资产——信誉招牌越做越大、越擦越明;让企业的有形资产——发展规模量力而行、适度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郑州亚细亚商场,就是一个典型的“有形资产无限扩张”的例子。
郑州亚细亚最火的时候,信誉楼专门组织员工去学习。回来的路上,张洪瑞说了一句“亚细亚要完”。当时,没有人能理解他的话,人家势头正猛呢,但是张洪瑞看出了问题——无限扩张、基础不牢,没有后劲儿。
果然,没多久,郑州亚细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不到四年时间里,郑州亚细亚先后开了15家大型连锁百货分店,这家自有资产总额不过4000万元的企业,却进行了一场投资近20亿元的超级大扩张,最终不堪重负倒闭破产。
在中国企业发展历史中,“有形资产无限扩张”的亚细亚心态、亚细亚思维、亚细亚操作,屡见不鲜。正因为如此,郑州亚细亚成为中国商业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失败案例之一。
信誉楼“不上市”的原则背后,是不赞成不适合自己的冒险。
信誉楼的发展战略规定,永远不涉足高风险投资领域,即永远不搞投机,永远拒绝诱惑。一旦经不住诱惑,一旦搞投机,也许会一夜暴富腰缠万贯,也许会一夜破产永难翻身。
但无论如何,这都不是长久之计,更不是信誉楼所认同的心态。
3.多给下属办实事、不走过场——员工第一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办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让员工体现自身价值,享有成功人生。
在信誉楼,员工是目的,企业组织是手段。员工的收入不与经营业绩挂钩,取而代之的是关注关爱和成就员工;不提倡加班,反对满负荷,倡导轻松高效地干好工作……
张洪瑞经常对员工们说起一句话,并且让这句话变成了现实:“干信誉楼,就是我为大家搭起一座舞台,大家来唱戏,都唱得大红大紫。我是坐在台下的观众,是为你们鼓掌的。”
和大多数企业老板每天业务繁忙、行色匆匆相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几乎可以用“清闲”一词来形容张洪瑞绝大部分的工作状态。
在办公区里,人们经常能听到从他的办公室内传出的笛声;每年他都会旅游,不管十多天,还是一两个月,只要出了门,你就很难找到他,因为他连手机都没有,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人找他汇报工作;平时他把企业的日常工作全都交由下属去处理,日常事务各有分工,属于谁的责任,谁自然就会去处理。
2001年建第一家分店——青县分店,到后来信誉楼建设十几家分店,投资额数以十亿元计,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没有在任何一笔款项上签过字。
外人可能会问:“张洪瑞就不怕出问题?”但张洪瑞放心。首先,他对下属放心,再者,“你对下属不放心,怕下属做不好而不让下属做事,那么得不到锻炼的下属,永远也不可能成长起来,这样你可能就真的永远也不能放心了”
信誉楼要求各级主管掌握员工的整体表现。做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表扬;自信心不足的时候,要及时鼓励;表现不好的时候,要及时督促和培训,让员工感到主管就在自己身边。
把80%的命令变成培训,把90%的批评变为欣赏、赞美;关心下属,善于察言观色,要尽力给予关心、帮助,多给下属办实事,发自内心、不走过场……
作为信誉楼的员工,还有特别幸福的一点,就是没有人情债。信誉楼成立之初,张洪瑞就在企业内提倡不请客送礼。这项制度是怎么推行的呢?他拿自己的女儿张迎春开了第一刀。
199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张迎春结婚。张洪瑞找到亲家公做工作,让小两口旅行结婚,不撒信儿、不请客、不收礼。
“五一”前,和张迎春关系较好的一些员工,陆续开始送礼品表示心意。张洪瑞听说后,让女儿把收到的礼品全部退回。
1991年,信誉楼的《企业内部员工不允许请客送礼的规定》以书面形式正式出台,内容包括:“公司员工遇有婚、丧、嫁、娶、生孩子、过生日定亲、搬迁新居、晋升、离职等情况,严禁任何形式的请客送礼……”等等。
有人曾问他,出台这个规定,是不是不喜欢这种人情往来的风气,张洪瑞说,出台规定的本意,就是为员工着想,减轻员工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
后来,张洪瑞的两个儿子先后结婚,张洪瑞也都没有摆一桌酒席,没有收企业员工一份贺礼。
信誉楼这样做,切切实实起到了减轻员工压力的作用,让员工可以身心放松、心情舒畅地工作。同时,这样做也产生了净化内部人际关系的效果,有利于在企业内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曾有一位主管问张洪瑞:“经理,咱们不允许送礼,也不让当面拜年,电话里问个好怎么也禁止呢?”
张洪瑞说:“咱们企业这么多人,如果都给我打电话,我接得过来吗?你们之间,要是打电话拜年的话,给谁打不给谁打也是个事儿,都打吧,也没意思。所以咱们就都不用打了,大家安安心心过个年更好!”
在企业愿景中,信誉楼明确将员工列在第一位:
员工健康快乐;企业健康长寿。在不断夯实基础、把握规律、顺其自然、留有余地的原则下,采用裂变模式发展——也许,成为世界知名的基业长青企业。
“我刚干信誉楼就明白这个关系了——不是顾客第一,是员工第一。人是第一要素。一切为员工着想,一切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员工就会愉快地干好工作。形成这样的核心能力,企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我们提高核心能力,不图打败别人,但求不败”。张洪瑞说。
4.“能少卖不多卖”,视客为友
一般商家中,导购员的工作就是把商品卖给顾客,销售额的高低应该是评价一个导购员工作成效的最直接标准。
然而在信誉楼,包括导购员在内的任何人的收入,都不与销售额挂钩。是因为一旦挂钩,势必会让员工过分追求销售额。
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商品卖给顾客,这时顾客的利益不可避免就要受到损害,那么“视客为友”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把顾客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发自内心地为顾客着想,真诚对待顾客,才能换来顾客长久的信任。
能修不卖、能少卖不多卖、卖合适的不卖贵的、以及“知道同行有更好的促销商品时提供给顾客信息”等理念,让信誉楼人逐渐认识到,为顾客着想的做法,在某一次交易中,甚至在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不盈利,甚至赔钱,但努力维护了顾客的利益,就会赢得顾客的信任。
赢得了顾客的信任,还愁没有利润吗?顾客因信任而经常光顾的企业,还愁不会发展吗?
信誉楼的特色还有很多,它是一个体系,所有要素的目的和结果都指向同一个中心一一核心价值观:追求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在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同时,切实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着想。
这些颠覆了传统的观念和做法,看似创新,实则是在还原,还原到事物的本质和人性的需求。
无论外界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张洪瑞都坚定地相信,信誉楼只要始终做好“切实为他人着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做企业而不是赚钱上”这两条,企业就一定能够健康长寿。
三、“真”——
老董事长的活法,信誉楼的基因
一直挂在张洪瑞办公室里的那幅“敬天、益人、悦已”,是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凝练概括与精准表达。
而如果只用一个字表述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会是什么呢?
一位下属曾经跟他探讨,信誉楼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张洪瑞说:“要是用一个字来表述的话——真。说的话都是真的,没有虚的。理念真、制度真,真信真做。当领导的真,下面(的人)就容易真。’真’的人很轻松。”
信誉楼的理念、制度就是张洪瑞人生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他怎么想的怎么说、怎么说的怎么做,凡是他倡导的、要求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了。
“真”,是老董事长的活法,也是信誉楼的基因,更是40年精神谱系的原点。
1.为人:遵从自己的内心
“崇尚真实、自然,追求简单、有效”是信誉楼的风格,是创始人张洪瑞的生命状态,也是信誉楼生机勃勃,干部和员工活得更为本真、踏实、透亮、幸福的深层次原因。
朋友们对张洪瑞的由衷评价是:至真至简,坦诚相待,令人敬重,让人舒服。下属们对老董事长的肺腑之言是:真实、自然、坚定、从容,令人信服,甘愿追随。
他随时随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享受生活。
在张洪瑞看来,会享受是一种能力,只要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对生活饱含激情,内心是阳光、愉悦的,那么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随时随地都能怡然自得,都可以享受生活。
张洪瑞热爱大自然,喜欢绿色,喜欢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勃勃生机。
有一年冬天在海南万宁,一行人乘车去户外看景,目的地是咖啡谷,但转了好几圈就是找不着,大家七嘴八舌,有些着急。
张洪瑞说:“慢点开,两边的风景多好!以前我出差,堵车了,公路过不去,司机就岔进下边的土道上去了。两边都是庄稼,美得我呀!要是不堵车哪能看见这样的景!”
因为太喜欢绿色,绿色就成为企业的基本色、代表色:《信誉楼人》封面上的小草,他派人专门到坝上的御道口拍过;员工的绿色工服虽不时尚、雅致,但看上去朴素、亲切、朝气蓬勃,也成为信誉楼文化的一个特色。
他拥有一颗平常心,喜欢轻松快乐,不勉强自己,更不争强好胜。
信誉楼创业初期,由于不懂经营,出现了诸多问题。于是社会上就有人说“信誉楼,信誉楼,三年以后扒砖头”。
大家听了很气愤,可张洪瑞的反应截然相反:“咱知道自己是外行不会干,人家能看出问题来,说明人家懂行。通过跟我说的那个人往上捯,最后找着了说这句话的,好像是在黄骅科委,我就拜访他去了。”
在录制《中华好家风》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问了一大串问题。张洪瑞略一沉吟,说:“哪有那么复杂呀!”回来后大家都称赞他这句答得好,水平高。
他笑着说:“实际上,我是无话可说,没接上。”
2.处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2012年年底,张洪瑞和企业高管一起聊天的时候,谈到信誉楼最大的优势或者说特色。说来说去,他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信誉楼最大的特色或者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切实为他人着想。”
在张洪瑞看来,切实为他人着想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表述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在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同时,切实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着想,这是张洪瑞的处世原则,也是信誉楼的核心价值观。
当然,这是后来的总结,但其实他一直就这么做的。而且,为他人着想是他的习惯,根深蒂固,没有一点勉强,他感到舒服,自得其乐。
他与人交往的原则是追求双赢、利人利己。
信誉楼从来没有主动挑起过恶性竞争,即便曾经有同行动过手脚,张洪瑞也让主管们先不做应对,让对方感觉到信誉楼的诚意。信誉楼追求的本来就是合理的利润,对方长期这么做下去,只能损害其自身利益。所以,这些动作基本上都会很快停下来。
他说,恶性竞争不会为这个社会创造财富,而只会消耗财富。所以,信誉楼从来没有提过“打败对手”,而只追求“练好内功”,崇尚共赢,把“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切实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着想”的指导思想,贯彻到经营过程的方方面面。
他遇事总会习惯性地先为别人看想。为他人着想是张洪瑞的习惯,根深蒂固。这里面没有权衡、算计,有的是“益人,悦己”。
1987年冬,20多岁的刘爱敏结婚后,在信誉楼附近租房住。
一天,她找张洪瑞汇报工作,因为当时天格外冷,谈话间知道她租住在土坯房里,张洪瑞担心她年轻,不会打理生活上的事儿,便关切地问:“爱敏,你家用嘛取暖?”“有个电热毯就行了。”“那怎么行?一会儿我去看看!”
当天,他买了煤炉和煤,用自行车驮着去了刘爱敏家。和好麻草泥,烫上炉子膛,生着火,因为年轻人没点过炉子,怕他们不会伺候火炉子,又给他们小两口讲了烧煤火的一些门道。
晚上,一觉醒来,张洪瑞怎么也睡不着了,左思右想刚盘的炉子潮气大,容易煤气中毒。一大早天还没亮,他就去了刘爱敏家敲门,见一家人安好,炉子火旺、这才放心。
张洪瑞对自己和家人在生活上节俭,但对朋友很大方,尤其是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自己需要帮助的人。他每年都有计划,自己为数不多的分红到年底都因帮助朋友花得差不多。
记得有一年年底,他竟然说了一句:“我可能钱不够花了。”大儿媳赵辉还和他开玩笑说:“我借给您吧,不要利息。”
3.甘愿吃亏:坚定地去家族化,追求制度化
作为信誉楼的创始人,张洪瑞就住在信誉楼建在黄骅的一栋办公和住宅两用的五层楼房里。
这栋楼是分给最早一起创业的几位老员工的。张洪瑞的住房就在隔壁,这些创业元老分到的住房都是一样的。
黄骅店的部分职能科室,包括人力资源部、工会等,也在这栋楼里。
这在中国商业社会,是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一个民营企业的去家族化,追求制度化,竟然如此彻底。
张迎春记得,爸爸在创办信誉楼之前,对他们姐弟仨的生活十分细心。
张洪瑞总能把孩子们的幸福值提得很高,不论是用炒熟的玉米粒与萝卜熬出的糖稀做成玉米板,还是她的雨伞、大弟弟的坎肩、小弟弟的口琴……
那时,爸爸对他们几乎没有严厉批评,倒是很会激励人。当年张迎春初学做饭,焖米饭过了火,爸爸说糊了好消化;闷得夹生了,爸爸又说火候正好,反正总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1984年,张洪瑞创办信誉楼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回到家里,啥也管不上,但是企业、员工的事却统统装在心里。
那时侯,张洪瑞常在家念叨:“将来我挣的钱和你们没有关系,如果破产和你们也没有关系,‘富不过三’,我把钱给了你们,唯恐害了我的孙子,希望你们也不要把钱给你们的孩子……”
这话一说再说,家人一听再听。
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觉得爸爸不近人情,时间久了,习惯了,姐弟仨就有了不指望爸爸的信念。大女儿结婚的嫁妆,两个儿子结婚的房子全靠自食其力。
信誉楼现任总裁张建港是张洪瑞的小儿子,他说,父亲经常叮嘱三个子女,“企业不是你们的,钱也不会留给你们,想发展要自力更生”。
张洪瑞不让子女办婚礼,都是旅游结婚。一分钱的礼不收,一桌客也不请。对于子女的下一代,张洪瑞也几乎没有物质上的关爱。
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林则徐曾留给儿子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真正爱子女的人,给子女留下的不是财富,而是精神,是他们的生活能力和思想品行。张洪瑞的这种爱,是一种有原则的爱、负责任的爱,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爱。
这种爱,有些时候的表现方式可能不太容易被人理解,包括作为当事人的姐弟仨,年轻的时候也未必完全明白父亲的苦心。比如,他一直“压”着自己的孩子。
2005年,张勇决定离开上海回到沧州进入信誉楼,他是研究生学历,按公司规定可以享受校园招聘的工资待遇。张洪瑞知道后,告诉人力把工资给降下来。张迎春前些年的待遇,一直比同级别的同事低一级。
张洪瑞这样解释:“一视同仁,得从员工的角度看是一视同仁,而不是自己觉得是一视同仁。不是主观认为,而是客观现象。”
“因为他们是董事长的孩子,所以我一直“压’着他们。他们当时也不理解,我就跟他们讲,‘你要认为合理了,别人看着就不合理;你要认为自己吃亏了,别人看着就认为合理了。”
张洪瑞自己没有任何资产,他的两儿一女,在信誉楼也都从基层员工做起,逐渐打拼为职业经理人。他们没有继承股份,全部收入来自工资、奖金和他们的岗位股股权。
如今,信誉楼的绝大部分股权由近8000名“星级”导购员与核心员工持有,张洪瑞的个人股份已经很少,且不许子女继承。
张洪瑞早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高层管理者要甘愿吃亏,包括自己的亲人。你只有甘愿吃亏,别人才服气,最终你反而吃不了亏。
晚年的张洪瑞,虽然为人低调,不爱夸口,不过有两件事让他感到特别骄傲:一是信誉楼这个企业做成功了,二是儿女们靠自食其力拼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那些甘愿吃过的亏,反而让他、家人和企业没有吃亏,还作为奖励成了生活的勋章。
4.本心:对自己真,对他人真
真实是张洪瑞的生命底色。
晚明思想家李贽倡导“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他认为,要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这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张洪瑞对待自己与对待他人的态度,都从一个“真”字出发,这正是他的本心。
信誉楼有个女经理,遇到高中同学向她借1万元。本来说是过两天就还的,可一周之后,不但没还,还打来电话说再借1万元。
这个女经理既抹不开面子直接拒绝,又隐隐对这个同学的言而无信有些担忧。踌躇不定之际,她正好遇到张洪瑞,就把自己的困惑说给他听了。
张洪瑞当时是这样跟她说的:
别做后悔的事儿。尤其朋友找你来借钱,你得有心理准备,借了以后他还不了,你不后悔,你就借给他。如果还不了你后悔,现在别借给他,直接就拒绝。你不借给他,你们永远是朋友,别看也许他当时别扭,一尥蹶子走了,回来他还得找你。你借给他,他还不了,连人也见不着了。你是财丢了,朋友也丢了。
这番真诚对己、真诚待人的话,不但让女经理的思绪豁然开朗,而且成为她后来处理类似事情的指导原则。
曾任黄骅县常务副县长的夏相臣,评价张洪瑞说:“他在任何人面前都真实简单,从来不端着。”
他的真,表现在方方面面。
张洪瑞以前有个习惯,每天上午10点喝一袋酸奶。一次他去某大学讲课,到点儿了,拿出酸奶就喝。主持人很会说话:“张总为了咱们都没来得及吃饭……”
“我吃了!就是这个点儿得喝袋酸奶。”他毫不掩饰。学生们都笑了,更加喜欢这位淳朴可敬的农民企业家。
企业创业初期,人员比较少,张洪瑞那时候经常上员工家里去,像老师家访一样,赶上什么吃什么。要是专门给他做好吃的,他就烦了。
在酒桌上,他一不劝酒,二是他觉得自己的量到了,就不再喝。要是有人再三劝,下次他就不跟这样的人一块喝酒了。他不委屈自己,活得真实。
在《童心说》那篇流传了几百年的文章中,李贽还说过这样的话:“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意思是说,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实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张洪瑞的言行,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所称许的以真实为基础的完整人格。
5.切实为他人着想
2007年,信誉楼设立了员工救助金,用来帮助有困难的员工。
第一年发放救助金的时候,工会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为了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按照“个人申请一单位审核一公示”的流程,共计发放十多万的救助款。
时任工会主席跟领导汇报情况,张洪瑞给予建议:“标准定得再松些。一家给个三千两千的能顶事吗?要能真正帮他们解决难题才行。”
最后,工会准备公示受助者家庭情况名单,被他制止了:“生活困难的人人本来就自卑,咱们一公示,以后谁还来申请救助呀!”
后来,信誉楼困难员工救助进入常态化,遇有员工突发特殊困难,也会给予及时救助。
切实为他人着想是张洪瑞与生俱来的一大优秀品质。
信誉楼当年还在海园市场老楼的时候,老楼后有家门诊。一次,张洪瑞看到一个年轻人拖着胳膊在那排队,疼得龇牙咧嘴,等大夫开药。
他给了年轻人一个暗示,等他看完出来,张洪瑞把自己刻意积累收集的一个药方分享给他,建议年轻人试试。
第二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子,哆哆嗦嗦地来感谢他:“孩子回去以后,连洗带熏,两个小时就睡着觉了,好了!”
20多年间长期参与信誉楼工会工作的寇迎春,受张洪瑞委托,多次处理或者经手对普通人的帮扶:“这些事情,他只做不说。别说信誉楼的员工不怎么知道,有些事情,就连当事人都不知道是洪瑞和信誉楼在帮助他们。”
寇迎春评价说,张洪瑞考虑事情很仔细,一下子就看到底了,“并且,他帮人的时候,会尽力引导对方走上一条自食其力之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凯瑟琳·柯茜,在《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一书中说,“共情就是那道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暗,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
以真为底色,用对方的思维方式走人对方的内心世界,切实为他人着想,就是张洪瑞的共情。
四、一切来源于创始人的哲学思维
信誉楼之所以40年持续稳健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做企业而不是赚钱上。遵循规律,注重过程,不懈怠,不冒进,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这就是创始人的风格。
尊重规律,认知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几千年农耕文化教会每个中国人的道理。
农民出身的张洪瑞,对规律的尊重,渗透在他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身上充满了思辨的光芒,以哲学思维和系统思考直抵事物本质,决不人云亦云。
1.实践“耕耘心态”
不管当农民还是做商业,张洪瑞始终有一种“耕耘心态”,这是他在实践中认知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的重要体现。
他的“耕耘心态”,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
其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创造价值;
其二,耕耘要因地制宜、抢抓农时,要在恰当的节气耕耘,违背农时的自然规律,就不会有好的收成;
其三,重视过程,耕耘了可能会有收获,也可能没有收获,无论如何要先做好过程,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做不好耕耘的过程,一定不会有好的收获。
“耕耘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最后的结果无论是否丰硕,都只是副产品。”张洪瑞常常这样说。
和祖祖辈辈一样,张洪瑞就是个朴实的农民,靠自己的双手耕耘、收获。土地法则从来简单——耕耘就会有收获,没有惊喜也没有亏欠,春夏秋冬,经年累月。
他深知,耕耘要因地制宜、抢抓农时,违背自然规律,就不会有好的收成。
2004年,在给信誉楼的干部和员工做培训的时候,张洪瑞就这个话题做过专门解读:“军事家讲究的是捕捉战机,农民种庄稼讲究的是抢抓农时,商界营销也要善于寻找商机。
很多柜组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一个新的品牌,把握不准,想看看再说。结果等到想引进时,早被别人抢了先机,自己空留遗憾。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市场的多变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变应变。”
做不到因地制宜、抢抓农时的“变”,不管当农民还是做商业,都很难应对外界的“变”。
在他看来,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过程做好了,结果是自然而然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对人性的理解,信誉楼的管理能做到以人为本:“你只要想法满足员工的需求,他就会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做。咱企业不仅考虑员工的眼下利益,连以后都考虑到了,比如退休安置金的设置。一干信誉楼我就明白这个关系了——不是顾客第一,是员工第一。员工健康快乐,是企业健康长寿的基础。”
“信誉楼注重过程,其实就是在练内功。”以耕耘为乐的张洪瑞,如此解读信誉楼为何重视做好过程。
2.留有余地:“欠一口”
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认为,“度”可以看作中国思想的第一范畴。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贡献。这里的“度”,是“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技艺中的反复训练。
留有余地,就是张洪瑞的“度”。
留有余地的企业家在做出重大决定的关键时刻,不至于把问题简单化、极端化。过于绝对、不愿妥协的方式,往往容易撕裂企业,甚至撕裂社会,这是东方智慧对西方管理学的有益补充。
在张洪瑞看来,留有余地属于“明智”的范畴。
张洪瑞认为:“找准企业定位,一切行为都不偏离企业目标,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作为企业,不但要清醒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企业家的精力和企业的实力都是有限的,顾及太多的结果,往往导致精力分散,顾此失彼,事与愿违。”
从留有余地出发,他主张“欠一口”。
张洪瑞认为,依靠拼搏取得的成就,是不会长久的,因为拼搏不会增加能力,它只是拼消耗,拼体力。用心地干、尽兴地玩,工作生活有规律,有节奏,张弛有度,身体和精神都是健康的,这才是信誉楼所倡导的。
在他看来,满负荷其实是无“度”的表现,所以,在信誉楼的发展原则当中,他主张挖掘潜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在日常表达方面,他也这样要求自己:“绝对的语言,尽量少用,留出余地来。碰见一个事,你要问我,我就告诉你‘我是怎么认为的’,这句话很重要,它仅代表自己的观点。”
3.光明思维
认识张洪瑞的人,都说他善于应用逆向思维、辩证思维。而张洪瑞自己,则称之为哲学思维。
这是一种超乎常人的思维模式。
正如一位学者的评价——信誉楼超越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舍得”的高级算计,实现了共赢。
张洪瑞常说:“我是社会上少有的幸运者!”
难道他真的那么幸运,总是好事相随?不尽然。只不过他事事用光明思维,总觉得自己合算,便拥有了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说过:“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成功的方法。”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它的方法、态度。着眼于事物的光明面,乐观地去对待,快乐和好运就会如影随形。
张洪瑞说:“光明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发生即恩典’。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可改变的。”
2008年春,张洪瑞被查出肺癌。得知消息后,他跟赵辉(大儿媳,医学博士)说:“如果有万分之一的机会能治好,那就是你爸爸的运气;如果实在治不好,你爸爸无怨无悔,这辈子值了!”
当天晚上跟往常一样,张洪瑞睡得特别香甜。
他积极配合治疗,过程中没耽误听书、学歌,做放化疗最难受的时候就睡觉。头发掉光了,正赶上换身份证,他就原汁原味地照了张光头相,还风趣地说,给这段经历留个念想。
他说:“我得这场大病,也认为老天爷是公正的,不能光叫我得好处。我没有抱怨过。过好每一天,快乐每一天。顺其自然。”
张洪瑞时时刻刻都在用他的光明思维让我们明白: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心里一片阳光的人最幸福。
张洪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这种简单,是建立在系统思考、哲学思维、光明思维之上的返璞归真,是在尊崇规律、洞悉人性之上的直抵本质。
他从来不带手机。作为企业家,这实在罕见。他这样解释:“想着放权,自己轻松,带上手机轻松得了吗?我没有手机,他找不着我。包括一些应酬,如果他找着你了,不去不合适;我没手机,他本身也不打我的牌。”
他心里不存事,过去就完。他对人好是发自内心的,教育人、批评人也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他做出来的事,没有面上的。而且他不纠结——这个事既然做了,多坏的结果都在他的接纳范围之内。
张洪瑞的简单,是超越了事物繁杂表象的简单,是真正懂得生命真谛的简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