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放下执念:散养孩子、放养老公、富养自己
前段时间,微信读书上有本新书很火,叫《我的外婆,从不内耗》。
图源:微信读书
被标题和推荐语“现代女性的自我养育之书”吸引,我随手翻了几章,发现里面有些内容深得我心。
前言里,作者这样形容她的外婆:“外婆的一生都在做加法:在活着这个基本前提下,她会尽量把握住可以把握的部分。”
她认为,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却是在生活中做减法。人们之所以总是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是因为他们会先预设完美结局,一旦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就开始减分,越这样越内耗。
“内耗就如一块橡皮,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反复摩擦,最后擦掉了真正的自己。”
同时,外婆还让作者明白了一点:
“生活是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大多时候只和自己有关。我不需要背负那么多不必要的负担。”
想要停止内耗,该怎么做?
人的一生,哪些是不需要背负的包袱?
对此,我有一些和作者大体一致,但又不太一样的看法。
我相信,人的一生不可能只做加法,减法也并非一无是处。
重要的是我们要平衡生活中的问题,要在恰当的时候,在加法和减法之间,学会取舍。
说白了,还是要做好“课题分离”。
别人的课题,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必须做减法;
自己的课题,做好加法,便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图源:unsplash
对孩子&配偶,做减法
“课题分离”的概念,之前我提过好几次。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人际关系中的一切矛盾,无非两点。要么自己的事被别人干涉了,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别人的事。”
据此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概念,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一件事,由谁承担后果,这就是谁的课题。旁人可以提出建议,但最终解释权始终归他本人所有,没有人需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生活中与朋友的相处方式,工作中和同事的人际关系,家庭中与父母的碰撞磨合……在岁月的指引下,我一步一步学会课题分离,走到了最后两扇门前。
这两扇门上,一扇写着配偶,一扇写着子女。
之前我在感慨自己的42岁时,说过“成年人只做选择,不要试图教育别人。”
现在,我的想法没有变化,只是更加具体了。
我依然坚信自己是爱着老公和孩子的,他们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幸福的来源。
但这份爱与幸福之外,不可避免会存在矛盾冲突。
图源:unsplash
年纪越大,我越能意识到,爱并不意味着控制,也不意味着要通过“教育”把他们塑造成为我期待的样子。
遇到问题时,必须果断地做减法。
对孩子,顺其自然
作为妈妈,我敢说,90%以上的人都希望孩子能飞得更高更远。
这个“更高更远”的比较对象,是孩子,也是我们自己。
看着孩子,就像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不自觉地期待着他们能去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我们不曾见过的风景。
这样的期望当然是对的而且必须的,但很容易让父母忽略一个事实——
他们是我们的孩子,但他们首先是他们自己。就算是飞,也是在独属于自己的天空里飞翔,有自己的节奏和轨迹。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干涉孩子的飞行轨迹,而是尊重和顺应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
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最难的。之前一篇文章的留言区内,就有同学问:怎么顺应孩子的“自然”?
这是个好问题,好就好在只要弄懂了它,就可以做好一半“减法”,省去不少烦恼;
这也是个难问题,难就难在除了孩子成长的普遍规律之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父母放下焦虑,用心在生活中寻找。
图源:unsplash
我有个朋友,她是典型的鸡娃妈妈,但儿子的成绩总是中等偏下。
名校毕业的她一直从儿子小学焦虑到了高中。据我所知,高中之前,孩子的课余时间都被补习班填满了(那时候还没有双减),但没有任何效果。
更典型的是,儿子的青春期来了,反抗越来越强烈。有一段时间,我每次见到她,她都在焦虑儿子的成绩和两人的亲子关系。
她说,儿子有一次崩溃着质问她“为什么非要学习”,她当时只觉得生气,感觉大道理都讲透了,于是骂了儿子一顿。
和我说到这件事时,她却默默流下了眼泪,儿子崩溃,她既心疼,又担忧他的未来。
其实,学渣的标签之下,男孩很招人喜欢。在我这个外人眼里,他性格开朗,为人善良,还有点小爱好:喜欢看漫画,也喜欢自己涂涂画画。
只是这些在他妈妈眼里,都是“看闲书耽误时间”“以后不能当饭吃”“学艺术太卷了”“画不出个名堂”……
终于有一次,和儿子大吵一架之后,她告诉我,她决定放手,不再逼着孩子学习,“孩子想干嘛就干嘛吧”。
说的时候,她有些心灰意冷,所谓的“放手”,更像是“放弃”。
图源:unsplash
可毕竟是当妈的,哪能真的做到不闻不问?
据我所知,后来她帮儿子找了专业的绘画老师,还在家里布置了一个小画室(说实话,这些支持堪称“微不足道”,还不如她之前投入进学业的精力的十分之一)。
没想到,就是这几个小小的举动,不仅让儿子感受到了久违的母爱,还让她看到了儿子惊人的主观能动性——画画很认真之外,孩子连学习效率都提高了不少,成绩从中下变成了中等……
虽然未来怎么样还很难说,但起码目前,她和儿子都发自肺腑地快乐着。
只是她会有些后悔,说因为她的“强制”,让儿子浪费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而她,一直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对此,我的感受是,对孩子一定要及时做减法。
这里的“减法”,不是说要用方法降低孩子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更不是从生活中“减”掉、放弃孩子(生都生出来了,也塞不回去),而是要放下我们自以为是的“必须如何如何”,看到他们真正的需求。
之前火出圈的“网传人大附家长会PPT”,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图源:网络
总而言之,“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倾听孩子的内心,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尊重他们的选择,接纳他们的不足,支持他们去寻找自己的节奏和方向,顺势而为。
还记得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六字真言”吗?
“少说话、多做饭”吧!
对配偶,放下执念
婚姻是漫长的旅程,选择合适的旅伴远比在旅途中“调教”另一半要省心。
这也是我一直说“选择>教育”的原因。
但是,这世界上真的有一开始就百分之百契合的灵魂伴侣吗?
或许有,但大部分人一定无法遇到。
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两个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生活,必然会有磕磕绊绊。差别就是哪些磕绊是你能接受的,哪些是触及了底线无法共存的。
能接受的,不必要求对方改变;无法共存的,也不要试图“教育”对方。
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本质,再努力也是徒劳无功,反而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内耗之中。
因此,人到中年,我不会试图去教育我的另一半。
图源:网络
对老王,我不会进行“教育”,不会以批评、指责的方式去沟通,也不会指指点点、泼冷水。
或许我们生活中依旧会吵吵闹闹,但只要鼓励和赞美超过批评和指责,感情就不会出现裂缝。
我和老王相识27年,结婚17年,至今依然是天南地北的两个人。
但我觉得现在这样就很好:我们相互尊重对方的特点、成全彼此的偏好。
图源:网络
之前聊这个话题时,评论区都在说我是“嫁得好”。
这种说法不能说有错,我也知道同学们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是我能感受到一丝异样——
作为妻子、作为妈妈,大家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上太久了。
我和老王,可以说是我“嫁得好”,但我觉得更合适的说法,是我“挑得好”。
女性在婚姻中,太习惯把自己当做一个等待改变的客体,忘了自己是有选择权的。
主动选择合适自己的人,“挑得好”,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配偶的尊重。
图源:unsplash
配偶确实优秀,不过,我们也丝毫不差。
我们拥有生活智慧,所以懂得在婚姻中做减法,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执念,看到配偶的优点,接受他的不完美。
我们独立而优秀,所以也会尊重配偶的选择和独立,珍惜彼此间的爱与陪伴。
对自己,做加法
如果说减法的主题是“接受、放下、选择”,那加法这部分的主题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把握住可以把握的部分。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收获。”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
认真对待自己,不糊弄
人到中年,我们可以把握住什么?
给生活做完减法之后,你会发现,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我们能做的唯有认真对待自己。
思考一下,成为妻子、成为妈妈之后,我们有多久没有认真对待自己了?
多少次,我们为孩子忙前忙后,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多少人,已经不知道怎样对待自己了?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中,外婆给出的方法非常朴素。
“保养不是花许多钱才能做到的,而是要认真对待自己,作息规律,好好吃饭,认真清洁,不糊弄自己,情绪不过夜,有事积极处理。” “没时间照顾自己,生病就有时间啦?”
“身体坏了,难受的是自己。”
“一个人就是一个部队,你要管理好自己的方方面面。”
“把自己管好,就是对家人负责。”
简单来说,认真对待自己,就是要爱惜身体、接纳自我,善待自己。
图源:unsplash
如果大家还不知道该怎么做,可以看看卓别林在70岁生日那天写下的诗:《当我开始真正开始爱自己》。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
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作“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懂得,
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
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
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尊重”。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才明白,
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
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自信”。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我的韵律。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
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我今天明白了,这叫做“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
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如此日复一日。
这就叫“完美”。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明白,
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
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
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
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
矛盾和问题,
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图源:unsplash
真实、尊重、成熟、自信……这些,都是在给自己的生活做加法,心态改变之后,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知道,很多同学会在享受生活时产生负罪感,我也一样。
但这是不正常的。
我们必须意识到,认真对待自己并非自私,而是自爱。
只有生活更加充实、内心更加充盈,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爱身边的人;只有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给孩子更多安全感。
积极面对生活,不内耗
现在很多时候,我还是没时间善待自己的身体,没时间休息、没时间保养。
但,至少我有好好保养自己的内心,不内耗、尽量让自己轻松快乐一点。
今年,我接触到了积极心理学,当时就给大家分享了抚养孩子时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同样的理论,不仅能抚养孩子,也能重新养育自己。
积极心理学有一个健康模型/积极模式。
图源:unsplash
“时间并不存在,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
当我们这样想,才能“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寻找自我、遇见自我、成为自我、放过自我,最终做自己的摆渡人。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理微尘:《我的外婆,从不内耗》,微信读书,2024.04.
2.查理·卓别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1959.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群言出版社,2010.
也许你还想看看
【要JOMO,不要FOMO】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川妈说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