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闯入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对于普通人的意义
这两天阿里数学竞赛的消息爆了。因为有一名17岁的中专女生,以全球第12名入围决赛。
这个消息很劲爆,是因为它打破了多个传统的认知。
首先是学历和专业。参赛者大多是搞数学专业的,甚至是数学竞赛大牛。但是这位叫姜萍的学生来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还是学服装设计的。
第二是性别。尽管现在说得少,但是公开和私下依然有这样的看法:女生在数理化上不如男生。
第三是比赛形式。预赛是线上开卷比赛,和大家熟悉的闭卷考试不同。
当然,大部分人不会承认自己抱有第二个观点,他们主要是抓住第一和第三点,质疑考试的公平性,怀疑有人替考。甚至有人怀疑这是阿里巴巴故意造假制造热点。
其实第一点和第三点也是可以解释的。
首先,这只是初赛。
阿里巴巴的全球数学竞赛初赛一直采取了开卷考试、不限学历的形式。这次比赛线上作答,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用编程软件。另外初赛题目比决赛要简单,有几届甚至因为题目通俗被认为即使高中生也看得懂。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降低了比赛组织方和参与者双方的成本,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事实也如此。历年参赛者中包括小学生、初中生,也曾经有外卖小哥、高中生等闯入决赛。这给阿里巴巴的数学竞赛增添了几分烟火气,也让数学真正走入了更多人心中。
当然,这样的形式不一定能做到对作弊行为严防死守。比如,比赛规定“禁止与他人讨论”,那如何确保每一个参赛者都不与他人讨论呢?毕竟这是一个长达48小时的比赛,甚至没有摄像头监控。
不过到了决赛就不同了。决赛是闭卷形式,而且题目更难,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尖峰对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决赛金奖获得者初赛成绩不算最佳。因为他们只求入围,他们真正重视的对决时刻在决赛。
其次,姜萍虽然只是中专生,却拥有很多普通高中生都没有的优势——一直以来数学成绩优秀且充满热爱,上中专后时间更加充裕,有竞赛经验的老师辅导。三个条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没有热爱和自信,就不可能去自学偏分方程之类的数学知识,如果上普通高中就无法从题海中抽身,没有竞赛经验的老师不仅难以入门更是不可能参赛。
姜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谈到自己数学老师王闰秋对她的帮助。那么这位老师又是谁呢?
根据中国江苏网的报道,王闰秋师从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卢殿臣教授,2020年毕业后在职业学校任教。他已多次参加了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2022年预赛166名,2023年预赛432名。
今年的比赛,王闰秋和姜萍一起参赛。一个本身对数学充满热情,对竞赛有兴趣的青年,来到一个职业学校,突然发现一个数学天才,于是成就了两个数学爱好者的教学相长。
围绕姜萍的入围,网上的讨论也是两极分化。认为励志者有之,质疑造假者有之,还有很多人期待她决赛的成绩。
就如同此前所言,尽管偶有“圈外人”杀入重围,但是历年阿里巴巴比赛的决赛获奖者还是圈内人——来自顶尖名校的数学学习和研究者。就算姜萍决赛获胜,也只能算是个例。
看到个案的出现,对某些人来说是励志,但是对某些人来说,是对他们逻辑世界的冲击,所以肯定是不舒服的。如果个例消失了,那么就证明他们自身的逻辑体系没有问题,世界又安静了。
我作为吃瓜群众,一点都不关心决赛成绩。鉴于这是个例,决赛好不好都没关系。姜萍比赛获胜,我为她鼓掌,比赛不利我也能理解。
这个新闻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看到一种可能性,在脱离或者高攀不上目前主流数学选拔渠道,还是有可能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并继续深入学习。
目前的中小学人才选拔机制,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越早越好,早到小学三年级,晚到初一。到了初二大家就觉得没有机会了。
二是只限于特定的学校,无论是人大附中的早培,还是北京八中的八少八素,还是全国各地邱班,都是占据优质资源的少数学校。你如果去看看数学竞赛家庭心中的圣地,也就是国家奥数代表队的名单,就会发现,数学顶尖人才的培养早就被全国几所学校垄断了。
三是数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和升学紧密挂钩,一直从中学延伸到大学。 当然,第三点,至少在小升初阶段在今年“阳光招生”的政策下,已经少了很多。
简言之,这种人才的选拔方式通常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以竞赛为手段,选择有天赋的孩子进行专门培养,从定向中学一直向上输送,经过不断筛选最终选拔出少数人。
它当然是有效的,且效率很高。但是,如果孩子晚开窍或者所在地没有掌握垄断资源的学校,或者很迟才发现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就很难有机会了。
这种选拔方式的问题是把数学人才培养和体育类竞赛同等对待,只关注少数人的成功。
体育的做法我能理解,因为金牌只有一个。但是数学思维的普及难道不重要吗?再说了,就连体育也开始倡导全民体育、体校融合了。
姜萍的入围,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能够让更多的学校安排像王闰秋这样对数学有极大热忱的青年教师(其实现在数学专业并不好找工作),如果可以减轻一些考试负担(比如像北京这样取消“小四门”或者把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并),也许能够唤起更多像姜萍这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至于教材和教辅,其实到了数学竞赛以及高等数学这个领域,主要还是靠自学,而且教学资源也不少。国内的学堂在线、B站都有高等数学课、可汗学院有微分方程课,Coursera、Edex以及全球知名大学都有免费的公开课。现在还有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这样的机会。
保持热爱是需要机会和领路人的。这个机会如果学校不给,社会给也行。如果老师不教,自学也行。有比没有好。反正持续学习,就容易抓住机会。持续的机会也容易促使人去学习。
姜萍的例子显示,即便孩子无法在学校和体制范畴内获得选拔,也可以有办法或者去想办法,让孩子保持对某个领域的兴趣。至于这个兴趣是不是能最终成为职业,不是很重要。人家姜萍也在采访中说了,如果在服装设计和数学之间二选一,选择服装设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家长深陷奥数选拔,焦虑至极。他们认为,小升初不能获得证书,孩子就无法升入好的学校,这辈子就完了。还有的认为,因为数学在升学过程中如此重要,所以数学好=人生成功。
在姜萍身上我们发现,对数学感兴趣也可以不和升学、职业挂钩。
相比姜萍,我觉得她的老师王闰秋更值得讨论。很多孩子学奥数,就是为了拿到进好学校的门票。很多人大学并不学数学,就算学了数学毕业后也不从事数学研究。
那么喜欢数学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可能就是王闰秋这样。身在中专,心在数学研究,而且多年坚持参赛。
他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人——柳智宇,国际奥数比赛冠军,北大毕业,那又怎么样?不也出家了吗?哦,人家还俗了,还写了一本书,说:《人生每一步都算数》。
相关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