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那个差点被“扼杀”的天才
近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了决赛名单。
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是由阿里巴巴公益、达摩院举办的,今年是第六届,这项竞赛不设报名门槛、以趣味性著称,吸引了各行各业,不同身份、不同学历的数学爱好者参加。
今年共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801名选手进入决赛,平均年龄22岁,其中云集了北大、清华、MIT、剑桥等顶级选手。
但在星光璀璨名校生中,17岁的中专生姜萍以93分的成绩爆冷拿到第12名,在这份名单上尤为突出。
姜萍来自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服装设计专业,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数学教育,但她对数学的感觉从初中就开始了。
起初她觉得自己对数学的感觉特别敏感,同学的作业只要扫一眼就知道做了没有什么价值。
她更喜欢做高数,有难度的题目可以带给她探索的欲望和成就感。
但由于偏科严重,在种种因素下,原本考上了普通高中的姜萍来到了这所中专学习服装设计。第一次月考数学高分成绩,这也引起了数学老师王老师的注意。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姜萍开始自学《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甚至研究起了全英的《偏微分方程》。
姜萍一边借助翻译软件和英汉小词典,一边学习数学。除了学校安排的课程之外,她的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倾注在学习上。
参加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来自王老师的鼓励,一开始姜萍并没有多大的信心,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比赛持续了两个整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姜萍一直在做题。直到现在,她还在思考那道复杂的几何题。
正当很多人对这样一个数学奇才学服装设计感到可惜时,姜萍说,服装设计是自己的Plan A,探索数学世界是Plan B。
当提及自己的梦想,姜萍希望自己可以考大学,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这个爱好。
姜萍其实就是《心灵捕手》照进现实!
电影讲述了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清洁工的威尔·亨廷,在黑板上轻松解出麻省学生都无法解出的高难度数学题的故事。
而姜萍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正是因为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即使在读其他专业,她也愿意沉浸在数学中,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她看来,数学和服装设计是有相通之处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服装设计画图制图、衣服制作与剪裁,其实都蕴含了数学之美。
她喜欢和擅长的偏微分方程就和服装设计的画图有相通之处。她说,它们的对称性太美了。在服装作画时突然冒出来的设计灵感,有时候就来自于数学。
在此之前带着数学题出海的33岁远洋海员许家富,去年证明欧拉常数公式的95后外卖小哥,再到17岁勇闯数学竞赛的中专生。
这些出乎大众意料的例子,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学术体制和考试制度过于脱节。全科成绩是选拔的标准,偏科会让有天分的学生过早被分流。
即使在某一方面拥有出色的天赋,但是最终也难以走到学术研究的殿堂。
从学术角度来说,搞学术其实更需要专才,需要人对某一领域充满探索的热情,对某一领域的问题有独特的想法。
这些能力并不是培养出来的,更不是考试选拔出来的,而是由兴趣来驱动的。
但数学作为一门高考主科,注定了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的功利性。
袁亚湘院士就提到,孩子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时,关键是要培养兴趣。
很多家长赌不起,只能让孩子大量刷题、超前学习,却进一步扼杀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抵触数学。
“数学跟别的学科不同,别的学科要背很多东西,数学是真正学懂以后什么都不用背。很多靠刷题取得高分的孩子上大学就不适应。”
姜萍是幸运的,即使偏科选择了普通中专,她还是遇到了对数学和学生都有热情的王老师,在没有门槛的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上一鸣惊人。
这也让我们想到,在看不见的地方又有多少孩子纵使有天分却不被看见,在学习和生活的磋磨下泯然众人矣。
这些有天赋的孩子在现实中,受限于家庭条件、父母眼界、经济情况、教育模式下,很多孩子的天赋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培养,白白浪费掉。
余华的小说《活着》里就有一个例子。富贵的儿子特别会跑步,他的体育老师求富贵让他去练跑步,还说将来可以跟外国人去比赛,为国争光。
但是富贵不同意,他说只听说马驴这种畜生靠跑活命,从来没有听说过人可以靠跑步争光。
愚昧的父母,断送了一个跑步天才。现实中也有很多父母没条件,更没耐心去发掘孩子的天赋。
这些父母认为孩子偏科严重,但却拼命要求孩子补好短板科目,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天赋不用在考试上毫无意义。
电影《幼儿园教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丽莎是一名幼儿园老师,痴迷诗歌,可惜志大才疏。
一天她意外发现一个叫吉米的孩子,在教室念念有词,一句句富有想象力的诗句脱口而出。丽莎意识到吉米在无意识作诗,但其他老师只是以为孩子在唱歌。
保姆认为吉米是个自说自话奇怪的孩子,吉米的父亲根本不愿意发展吉米的天赋,希望他应该做一个务实的正常人。
只有丽莎清醒地知道我们的教育,总有一天会消磨掉吉米的天分,让他泯然众人矣。
因为僵化的教育会把崭露头角的天才扼杀在摇篮里。
知乎答主@永生 分享了一个故事,他在初中时班上有一个男生,几乎每门课都是全班倒数。
但是他会利用自行车铃铛和很简单的电路设计电铃,还可以画出复杂的电路图,连物理老师都看不懂,说你整天看这些有什么用!
迫于种种压力,这位男生初三下学期就辍学了,后来在工地上打工。
确实有一些孩子拥有一定的天赋,他们可能天生不适合应试体系。
他们的天分难以发挥,甚至被绑定在这样“唯成绩论”的标准上,最终被分流到各个难以看见的角落。
以中专生的身份打败名校生勇夺第12名,姜萍可以说是一个先锋人物,她打破了很多传统上人们对教育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以出身论英雄
很多人会把中专生和差生划上等号,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不擅长考试,并不代表他们毫无优势,更不代表“考不上高中/大学就完了”。
前些年在网上的大火的职高生,用了11年成为了MIT计算机博士,今天有中专生姜萍打败清北牛剑学子。
足以证明,学历不能限制他们的成功,他们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中专生的潜力和可能性。
刻板印象二:女生不擅长数理化
姜萍不仅是这项竞赛创办以来首次闯入的中专生,而且还是唯一进入全球30名的女选手。
一直以来都有女生不擅长数理化的论调,这种刻板的性别观念限制了女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
科学研究证实,性别差异在数理化学科学习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女生不擅长数学,只不过是人为预设的困难以及给女孩们灌输的消极观念。
刻板印象三:天才可以1:1复制
姜萍的故事是一个逆风翻盘的例子,对于广大的鸡娃父母来说,又是一个鸡娃模板。
鸡娃父母乐此不疲挖掘一个个精英神童,深扒他们的经历,试图通过提炼出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鸡娃”公式。
但是从哈佛女孩刘亦婷到谷爱凌,从郭文景到姜萍,他们背后的身份背景不同、教育经历不同,未来的发展更加不同。
他们身上最大的共同点,恰好是没有共同点。教育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都不一样,1:1照搬经历根本不可能在孩子身上应验。
最后,姜萍的故事值得我们对当下热衷鸡娃、应试教育体制、唯学历论等社会话题进行更深的思考。
让更多孩子的天赋和潜力不被埋没,无论是什么学历都拥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像姜萍这样的天才。
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将在北京时间6月22日举行,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仍期待姜萍可以走向更辉煌的人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