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及降脂抗炎治疗,最新指南推荐一览!
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是冠状动脉(冠脉)疾病的一种综合临床表现,是指急性血栓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外的所有阶段。《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全面介绍了CCS的定义、诊断流程、治疗策略以及长期管理。关于CCS的抗血小板治疗以及降脂及抗炎治疗,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前,建议对患者进行出/缺血风险评估;患者门诊复查时,可定期(如1、3、6、12个月)评估,便于调整药物(Ⅰ,C)。
对于未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CCS患者,如无禁忌可以考虑阿司匹林100 mg qd或氯吡格雷75 mg qd治疗(Ⅰ,A)。
建议所有接受PCI的CCS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6个月,然后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APT),可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风险。如存在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可缩短DAPT持续时间(1~3个月)(Ⅰ,A)。
在择期PCI且高缺血风险情况下(如支架扩张不理想或与支架血栓形成高风险相关的其他特征,复杂病变,左主干或多支病变等),可以考虑用替格瑞洛进行起始治疗(Ⅱb,C)。
高缺血合并高出血风险且行PCI的患者,起始阿司匹林及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9~12个月后,单药氯吡格雷75 mg qd长期单药治疗(Ⅱb,A)。
已完成1~3 个月DAPT 的PCI 患者,P2Y12 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至少12 个月是减少出血风险的合理选择。(Ⅱa,A)。
DAPT 3~6个月后无高缺血风险患者,应考虑SAPT(优选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Ⅰ,B)。
起始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DAPT的患者1个月后可降阶为氯吡格雷DAPT(Ⅰ,B)。
CCS患者可考虑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复方制剂作为DAPT起始治疗,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及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风险(Ⅱa,B)。
对有高缺血风险且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延长DAPT超过12个月至3年可降低MACE(Ⅱa,A)
P2Y12受体抑制剂可代替阿司匹林长期单药治疗(Ⅱa,A)。
对于合并有外周动脉疾病或缺血性卒中/TIA史的患者,考虑氯吡格雷75 mg/d优于阿司匹林100 mg/d(Ⅱa,B)。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使用DAPT可能有助于降低大隐静脉桥闭塞的发生率。(Ⅱb,B)。
对于肌钙蛋白阴性、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PCI患者,可考虑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Ⅱb,B)。
对于已接受择期PCI且需要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CCS患者,建议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OAC 1~4周,后改为氯吡格雷+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最长6个月,之后长期NOAC(Ⅰ,B)。
对于没有NOAC或DAPT治疗指征,且复发缺血事件风险高但出血风险低至中度的CCS患者,建议阿司匹林100 mg qd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利伐沙班2.5 mg bid,降低MACE风险(Ⅱa,B)。
对于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CCS患者,如果没有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征,可以考虑NOAC单药治疗(Ⅱb,C)。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NOAC优于维生素K拮抗剂(VKA)(Ⅰ,A)。
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达标的起始治疗(Ⅰ,A)。
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不能达标者,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治疗(Ⅰ,A)。
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LDL⁃C仍不能达标者,联合PCSK9抑制剂(Ⅰ,A)。
对于使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不达标或预期不达标者,可考虑使用他汀/依折麦布固定剂量复方制剂(Ⅱa,B)。
基线LDL⁃C水平较高a且预计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难以达标的超高危患者,可直接启动他汀类药物联合PCSK9抑制剂治疗(Ⅱa,A)。
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Ⅱa,C)。
对于住院的CCS患者,应考虑使用中等强度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或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起始治疗(Ⅱa,B)。
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可将大剂量二十碳五烯酸乙酯(IPE)应用于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Ⅱa,B)。
在最佳治疗情况下仍然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时,可考虑低剂量秋水仙碱(0.5 mg/d)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Ⅱb,B)。
以上内容来源: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6): 589-614.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