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30岁以下领袖:改变世界,从0到1
有一种职业包罗万象,不管你什么学术专业出身、背景如何、做过什么工作,都可以选择从事;有一种职业前途未知,一路险恶,需要你不断去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情,面对没有经历过的挑战,即便刀山火海,也只能勇往直前;有一种职业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从业者会选择和一群人走更远,去改变更大的世界……
这个职业就是创业,这群人就是创业者。
【嘉宾介绍】姓名:David(陈海沙)
大学:芝加哥大学
专业:经济学
职业:Strikingly(中文版为“上线了”)CEO
【过往履历】
从广州重点中学执信中学转到美国霍顿高中,为霍顿高中全年级唯一全A生;
转学到伍斯特高中,入学第二周就竞选学生会主席,并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学生会主席;
芝加哥大学学生会副主席;
大学期间创办非营利教育机构MONEYTHINK,受到奥巴马总统接见,并作为对美国有突出贡献的团队(或个人)被授予2011年度Champion of Changes;
2010年,进入顶尖的投行公司高盛实习,担任分析师;
2012年,创办快速建站平台Strikingly,团队成为首家被Y Combinator孵化的华人团队;
2013年,创新工场等对Strikingly进行种子轮投资;
2015年,其创始团队正式发布了Strikingly的中国版产品“上线了”;
2017年,被评为福布斯“亚洲30岁以下创业领袖”。
芝加哥大学毕业的David是那种特别有激情和感染力的人,他可以在1分钟之内吸引你的全部注意力,在3分钟内让你折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出色的口才,更是因为他的思维、理念和性格。
世界顶尖大学的优秀学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职业在他的人生价值实现上起到什么作用?他为什么在如此年轻时就如此成功?他的经历对留学生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这篇对David的访谈不仅仅是关于职业、就业和成功,更是关于“我是谁”的思考、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访谈对象:David(以下简称为D)
采访者:Z先生(简称Z)
Z: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首屈一指,芝大校园里走出了世界超过35%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向世界贡献了很多经济学家,比如哈耶克、弗里德曼、林毅夫等。你觉得大学阶段的经济学学习对你后来创业有什么影响?
D:芝大的经济学学习对我的创业影响并不大。学校对创业并不是特别鼓励,到目前为止,芝加哥大学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学生也并不多。
芝大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遇到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有相似的信仰和价值观,有着同样的热爱、困惑,也面临成长中相似的问题。越往自己热爱的方向上走,越会遇到跟你相似的人,幸运的是,大一时我就遇到了他们,互相懂得和信任的伙伴。
朋友就像是一个回声壁,让你跳出思维定式,看到不同的东西,让你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深。当时我去硅谷创业的时候,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对我说,“David,我特别相信你,但是我觉得你在做一个最错误的决定。”一个人身边有几个人愿意这样坦诚地对你说话?我的幸运在于有一帮朋友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会说我最应该听到的话。
朋友们加速了我的自我认知。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越强,做事情会越有底气,对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也会越坚定。即使我走的路不是外界认为“应该”走的路,我自己也不知道会走向何处,但我依然会走得很坚定。这种坚定某种程度上来自这种Community Support。
Z:大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很多人就是在大学里第一次严肃地思考“我是谁”,思考未来。这类思考往往也影响了今后人生的走向。对你来说,你的这类思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D:高中时,有一次我见到一位美国顶尖高校的招生官。我问他,要怎样才能进你们学校?招生官只回答了两个词:Be yourself。我继续追问:
How?接下来,招生官说了一句足以改变我一生的一句话:If you don’t know how to be yourself, how can I help you?
当时我17岁,这番对话让我第一次从宏观层面上审视自己的人生,第一次认认真真问自己:“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
大学时,我们也经常讨论一些“虚无缥缈”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在哪里找工作、哪里工资高,而是更深层次的心灵层面给人碰撞的问题。有一次一个朋友发邮件说,我最近从一个测试中获得了非常深刻的感悟,分享给大家。这个小测试是问,用一个动词描述自己,你会选择哪个动词。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这个动词往往是你天天去做的,Somehow你非常擅长它,不知不觉中你的本性就带你去做这个动作,这个动词于是就定义了“你是谁”。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一个朋友的动词是Run,他会在每个生命的节点把生命燃烧到极致。他毕业时就骑单车从法国到中国,骑了19个月。他现在也是Run的状态,Run Campaign,一直在为美国的政治大选奔波。
这类碰撞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让我知道了我的超能力在哪,超能力同时意味着相应的责任义务,由此我更容易找到我的使命。后来当我们在创业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支持,但是没关系。我内心坚信We will be good at it and we must do it。这种使命感的建立和沉淀,得益于大学带给我的人文素养。
Z:在美国学校时,你做了很多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刚转到美国高中两周就成功当选为学生会主席,成为学校100多年历史上第一个亚裔主席;担任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会副主席;创建非营利组织Moneythink,并被白宫授予“Champion Of Changes”(改变美国的精英),在22岁时获时任总统奥巴马接见……主动挑战这些时你担心失败吗?
D:我把失败看得不算特别重。大学里我们聊Change the World时,我曾表达过我一个很深刻的担忧:我没有失败过。而那些真正影响世界的人,都是失败过无数次的人。我同学对我说,No David,不是你没有失败过,而是你没有把它当作失败,有的人摔了一跤就爬不起来了,可是你都没有觉得那是摔跤。
我认定的路,前面的障碍我一定要突破,谁跟我说No都不能动摇我。不管在Startup,还是在后来的投行经历中,坚韧都是我最明显的特点。即使所有人告诉我不可能,甚至质问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但是“这件事情我做到了”这本身对我很重要,我不相信前面有什么障碍突破不了。除非你可以在肉体上消灭我,否则其他任何经历对我来说都不算失败。
后来,我经过了创业的一路坎坷,再回过头来看,读书时的经历也确实不算失败。可能在当时我也会感觉痛苦,但是放在一个更广的时空维度中,那些就算不了什么了。
Z:在学校时,你表现出了非常强的Leadership,经常是作为唯一的国际生带领同学们做出很有影响力的贡献,你为什么这么有勇气去挑战很多中国留学生觉得不擅长的事情?
D:我做那么多事情,其实最开始是因为我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我只能通过各种尝试和挑战去找到我应该做什么。出国之前我刚以广州市前几名的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执信中学)的重点班。接下来我参加了一个美国夏令营,整个感受是井底之蛙看到了世界是什么样子。夏令营之后,我就决定去美国读书了,当时周围的亲戚朋友都特别反对,但我还是坚持了。到美国后,我发现很多评价标准跟国内完全不一样,比如在国内我考满分就是Superstar,但在美国当我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来自广州执信中学时,大家连广州在中国都不知道。评价体系的变化让我迷茫和措手不及,于是我就找机会做所有我可以做的事情,逼着自己跳出comfort zone,在新环境中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教堂教圣经、打高尔夫、打棒球、进唱诗班、给海龟接生等,我尝试了所有可以做的事情。尝试过程中,我也会沮丧和恐惧,因为我发现我什么都不是最好的,都比别人差一截,直到我转学到伍斯特高中的第二个星期,我发现了一个选举的机会!一个新的尝试,why not?结果我竟然选上了。后来我发现我很擅长竞选,差不多每次竞选我都能全票拿第一名,每次竞选我都有一个有吸引力的Hook,同时我还非常enjoy这个过程。竞选带给我的成就感除了竞选成功之外,还能够帮大家做事情,能影响别人,为社区做贡献。美国的教育非常强调change the world,而改变世界,先从改变身边做起,竞选对我来说就是很好的路径。
服务、改变身边的人和环境,这是我最大的初衷。从高中的学生会主席竞选,到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创办非营利组织Moneythink,再后来创业都是自然的一脉相承的过程。我知道肯定会有困难,但why not?我只活一次,只有一次年轻的机会,没有什么是boundary。美国大学给了我这样一个环境,让我可以做成这些事情,如果我在中国也一样,只不过尝试的东西不同而已。我找到gift,不断让它发光发热,而我也乐此不疲。
Z:2009年,你们4个人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了Moneythink,并把它从一个学生社团扩大为全球性的非营利组织,Moneythink算是你的第一次创业吗?你们是如何做到短时间扩张的?这段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D:这段经历算是社会企业的创业,它让我第一次从零开始做一件事情。美国人一般都会去做社区服务。我们几个同学也一起去芝加哥南部一所高中教学生们基础金融知识。一开始我们教个人成长方面的知识,后来发现他们对钱感兴趣,于是就转到理财方向,比如怎么省钱上大学,怎么申请奖学金等,也就是教他们怎么用知识让生活实实在在地变好。对芝加哥有了解的人会知道,芝加哥南部的黑人区是美国著名的贫困区,那里的中学生申请大学的比例仅有20%,旷课率很高。但我们的课程到课率近乎100%,上完我们的课之后,他们申请大学的比例达到70%~80%,他们也从问题学生变成了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这所高中的校方震惊了,我们几个人授课的效果竟然这么好。于是,这门课程就被升级成正式课程。附近的几所高中听说了之后,也要求我们去上课。于是我们就开始招聘老师、雇车、买设备、申请补贴,想办法筹钱维持社团运转。随着规模和影响渐渐变大,加州的一些大学跟我们沟通,也想组织这类活动。因为跨校,所以需要更上层的组织去统一管理、沟通、调运资源,于是建立非营利组织就是水到渠成的一步。
Moneythink目前是美国金融、理财知识普及领域比较大的一个组织,给我们捐助的公司有JP摩根、City Bank等,奥巴马还为我们颁了“Champaign of Changes”的奖项。目前Moneythink已经有10年了,我们当年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在全职管理。Moneythink遍布美国80多所大学,每年上万的学生在这里接受基础理财知识,用知识改变他们的生活。
Z:你在大二暑假就去了香港的高盛实习。投行的待遇优渥体面,你为什么放弃了投行的Return Offer转而去创业呢?
D:我大二申请到的高盛,比其他人早了一年,申请成功时,父母非常高兴,甚至把录用书挂在家里的墙上。投行有非常多很聪明的人,做的事情我也有强烈的兴趣,但是没有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感觉,相反我总想抽时间多做些社区服务。高盛每周有社区服务的机会,规定至少做一次,我当时在10周的实习期间做了7次。
高盛的经历让我在职业规划中排除了投行,除了因为我对投行没有激情外,还有原因是我发现一些比我更适合投行,也做得更好的人。我认为最适合做投行的、trading sense最强的一个朋友跟我说,David,你最强的能力是persistence(坚毅),但是在投行里,这不是最重要的品质。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的不同吧。在高盛我们除了早上五点半起床,工作到11点半之外,每周六还要去做社区劳动。有一次我们去做社区劳动时,这位朋友说,David,我觉得做社工是一种经济上不合理的分配,我们车里每个人一天赚1700~2000港币,如果我们请三四个菲佣,她们会比我们更开心、更投入地去做社区服务,并且比我们做得更好。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问题,总之,很多类似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数字的敏感度不在一个量级,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也是我不做投行的原因。
在高盛,我认识了后来的合伙人之一,Strikingly的CTO郭达峰。我们彼此见第一面时就觉得是一类人,要去一起“搞点事情”。这是意外的收获吧。
Z:Strikingly的创业灵感是怎么来的?Strikingly创业初始阶段,你们申请过一次Y Combinator这样的顶级孵化器,但被以没有“需求”而驳回。仅仅几个月之后,你们再一次申请,成功了,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成功的YC申请者?
D:在芝加哥大学期间,为了解决学生组织的经费筹集,我和朋友做了一个众筹平台。上百个项目迅速通过这一平台拿到了钱后,又放弃了众筹这个功能。但是,因为众筹产品的主页可以作为展示项目、发布活动的窗口,很多用户依然在使用这个产品,并经常要求我们去改进页面。从中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用户需求——建网站。于是我邀请了郭达峰和另外一位朋友鲍腾加入,经过几个月的打磨与赶工,发布了快速建站平台Strikingly,让没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设计经验,也没有多少预算的人,能免费、快速地创建美观强大的网站。
关于后来YC的申请,我的经验是申请人首先需要想明白一个问题:如果YC拒绝你,你会继续全职投入到你的创业项目中去吗?
第一次申请YC的时候,我们三个并没有能坚定地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第一次失败了。当时我们三个都在投行有一份高薪又稳定的工作,转投创业的风险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很高。一边是年薪百万、商务精英、走上人生巅峰,一边则可能是拖欠房租、咸菜泡面、愧对江东父老。于是在第一次申请YC的时候,我们没有辞职,却又做着创业梦,抱着半吊子的态度申请了YC。当然,在对自己的创业项目都没有决心的情况下,被YC拒绝,也是理所当然的。
YC的创始人Paul Graham写过一篇文章《YC会看中怎样的创始人》,首当其冲的必要素质就是决心。在YC,他曾多次谈到Airbnb的故事:Airbnb的创始人当年弹尽粮绝,一分钱不剩,所以他们开始卖麦片盒子以支持Airbnb的运营。在成功的道路上,他们不会让任何一件事情阻碍他们前行。只有拥有这种程度决心的创始人,才能真正让创业公司发展壮大,而他们也正是YC和投资人愿意投资的创业者。
所以扪心自问,如果你还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不具备这样的决心,就不要申请YC了。如果你能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毅然决然,那申请对于你应该得心应手,你只需要把用来说服自己的那一套说给YC就行了。
YC面试只有短短10分钟,言简意赅很重要。你要在这10分钟里,展示出以下三点:1.你已经破釜沉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你的创业项目;2.你的产品是用户真正需要的;3.你有一个强大且能共患难的团队。
Z:回国之后,你们还入驻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这几年中国也有很多风投、孵化器,一些想要创业的留学生可能也在跟他们打交道,想要争取他们的投资、帮助,这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D:我的建议就是把你正在做的事情做好。为了投资人而创业,叫To VC创业,这是最不可取的。你可以To B或To C,但是不要To VC,否则还不如去打工呢。
当然,你可以去接触这些人和机构,跟他们聊,让他们升级对你的认知,和你产生碰撞。当你真正开始创业之后,行业里最顶尖的人对你进行提点、打压、碰撞都是有益的。创业后,你遇到真实的问题,有真实的顾虑,对创业的领域了解更多,自然而言你就知道要跟谁聊了。
中国的《易经》中有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识再多牛人,微信朋友圈里加再多牛人,自己不牛,一点用都没有。这一点我们曾有过深刻体会。只有你自己真正强大了,才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否则,就是运气大于能力,成功不能持久。
Z:你做了很多“高大上”的事情,很多著名的媒体都采访过你,你也被评为福布斯30岁以下创业者30人;而Strikingly(中文版是“上线了”)关注实实在在的需求,让人感觉你特别接地气。“名”和“实”这两者的关系你怎么看?你创业的持续动力是什么?
D:我特别不在乎“名”。拿到福布斯的奖时,我并没有在团队里说过。团队后来是看了报道才知道,David得奖了。我觉得没有必要在乎“名”,名气是虚的,是不可持续的。我实实在在需要去做的事情,还是那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我得奖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Slogan是“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英文看上去高大上,但传递的意思是真正接地气的——跟实际接触我们产品、需要我们产品的人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创造价值。最核心的点是,你有没有去创造价值。什么样的东西是有价值的?稀缺。什么样的稀缺是有价值的?创造价值的稀缺是有价值的。创业不是从一个想法出发去找问题,而是从一个个问题出发,去找解决方案。你为你的用户解决了多少问题,创造了多少价值,决定了你有多少价值,这是第一性原理。没有它,后面所有的东西都是虚的。一定要把创造价值放在第一位,后面的东西才会水到渠成。
总结语
对David来说,创业是一种宿命,更是助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一种途径。
David从迷茫、不知道“who am I”,到尝试所有挑战,看遍所有风景后“找到自己”,再到利用自己的能力从0到1去改变身边、改变世界,实现人生价值,他的一切已经不能简单用“励志”或者“成功”来形容了。他有一种兼济天下的胸怀。一路接受挑战、披荆斩棘,他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采访过他之后,我更钦佩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只有29岁的David如此强大坚定,又如此睿智谦逊,他的未来无可限量。
David继续走在改变世界的路上,他改变和影响的人越多,相信这个世界也会越好。
更多精彩:
内容综合自网络。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和原载媒体所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