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短片入围 | 呼吸的摄影机
短短的30分钟之内,我们能看到怎样一片波澜壮阔的天地?第十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入围的19部短片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解答。作为一种更具活力和创意的介质,短片是青年创作者释放想象力与个性的重要载体,也更能直接反映创作者的个人风格和动机。
简·坎皮恩曾说:“短片给予电影创作者一种自由,它像一幅肖像画,也像一首诗。”借由这个视角,我们既可以将这19部作品看作是展现时代议题、聚焦社会关切的浮世绘,也可以将其读解为19首献给自己亦面向大众的抒情诗,它们共享一份对电影创作的赤诚之心,一份原初且质朴的迷影之爱。
视角不同,风格迥异,但我们总能在这些短片中找到会心一击的动容时刻,那些正是观看的力量,也是驱动电影创作的核心。正如短片预选评审嘟嘟熊之父在札记中写道的那样:“我们总说摄影机不要停,恐怕是将拍电影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不能拍电影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就是摄影机,永远在开机,永远不会杀青。”当创作者们足够信任观众,并能够立足生活、平视灌溉自身成长的珍贵经历时,他们手中的摄影机才拥有了呼吸、微笑、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PART1 漩涡与洪流
在短片灵活的创作尺度内,青年创作者将个体的生活体验投射进自己的作品中,构建起复杂的情境和情感体验。他们有的在书写日常的“漩涡”,刻录下那些令人迷惘、困惑而无法逃脱的经历与遭遇;有的则正视时代的“洪流”,用凝练的影像,回应那些不可抗拒的力量、不可逆转的变化所带给自己的冲击。
《全景漩涡》本是一幅虚无主义生活方式的素描画,却在结尾时生猛而锐利地冲破我们对于世界的想象。影片正如皇后乐队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开头发出的那声呐喊:“这是现实吗?还是幻想?”,无人可以解答——或许微渺个体的存在并无宏大的意义,但藏在柴米油盐和粗茶淡饭之间的亲情,才是宇宙的真相。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中国》中留下的轶事,点燃了小镇青年的创作激情。《小说家》是一部关于“痴迷”的影片,导演用一则结构极为精巧的故事,描绘“忘我”这种崇高的精神体验带给普通人的孤独的幸福。
这是一个难以遏制容貌和身材和焦虑的时代,《大码》中的主人公有着其异于常人的体格,为此他面临着许多来自陌生人的恶意,但他的善良和正义却不会因此消弭。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他舍身相救化解危机,正印证了“人不可貌相”的朴素箴言。
处理完父母的丧事,一位失意而忧伤的年轻人想要买些烟花,而整个城市却都在禁燃禁放,他只能茫然地游荡和找寻。《春二十三》从这个细小的切口深入,去探讨关于情感与秩序之间的冲突,也疗愈那些无法言说的创伤,欢庆劫后余生的孤独。
“宝孜达”既是残酷的屠戮,也是哈萨克族男孩的成人仪式。短片《宝孜达》呈现了迷人而壮阔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也带领观众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意义。
《白地黑子》是一部有关家庭与观念分歧的冷峻之作,于内蒙雪原的辽阔风貌中,探寻环境与族群、族群与子女依存密不可分而又试图挣脱的命运轮回,于反抗与妥协之间寻找继续生存下去的方法。
PART2 梦呓与呼喊
动画变化无穷的画面,是短片作者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绝佳舞台。无论是如梦呓般呢喃的潜意识絮语,还是需要被呼喊而出的强烈情绪和澎湃情感,都可以借斑斓的色彩、跳跃的线条找到准确的表达。在超越了现实局限的画布上,创作者们用天马行空的创意,述说或隐秘、或迫切的渴望。
《夏梦回》编织了一个游走在现实和幻想的交响乐。城市中卖鱼店的女孩、鱼店中拥挤的金鱼,他们都在挣扎着试图大口呼吸着,现实环境的压抑与存在幻想的窒息是混合的,他们在一起奋力挣扎着躁动着,都在试图回到最初的隐居之所。
《茧》探寻创作者自身的意识深处,零星的记忆碎片不断经历迷茫与恐惧,以简约、质感的画风应于封闭空间之中生长的自由想象,直面诚实的情感,如同破茧的隐喻。
陌生人的故事是否充满了未知的危险?未来迷茫,回忆难拆,在等待溜冰场开门的片刻间,我们看到一只起舞的大象。《溜冰场》讲述一则关于孤独的寓言,儿时的南方记忆与成年后的北方风景交织,在色彩明丽的二维动画里,陌生人彼此倾听,互相照见。
“焚烧一切吧!灰烬中,响起了那匹马的声音。”《杀了这匹马》是一部需要感受导演颅内狂想曲的作品,撕裂的各种意境和符号,极具风格化的国风视听表达,是灵异九霄的残梦,更是黑白宇宙中的眩目遨游。
PART3 女性与生活
波伏娃曾说:“女性的生活方式有一万种,没有一种是残缺的。”今年入围主竞赛的许多短片作品依然在持续关照女性议题、探讨女性主题和刻画女性形象,这些作品正如切片和棱镜,生动折射出当下丰富的女性群像。
虚拟的语态搭配现实的方法,《如果》以一种轻盈而亲密的姿态探讨病痛带来的恐惧,亦探讨母女相处日常中那些欲语还休的情感辩证题。两代女性的命运和观念在一室之内的碰撞交织,泛起层层涟漪。
《二十一中》的故事发生在当代青年皆分外熟悉的环境中,压抑的高中校园里,少女的长发既是对制度和规则的无声抵抗,也是对梦想和自由的纯粹向往。
岁月常予人“等闲平地起波澜”的无力之感,而善于留白的作品更让这种无常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夏日午后》聚焦一日之内,母亲安宁的生活猝不及防遭遇巨大的变故,她的脆弱和坚强皆扣人心弦。
爸爸是只巨大的蓝鸟,而妈妈将我重新拥入体中,《豆豆》以此为构想讲述女孩的成长故事。黑白和彩色的画面交织,父亲“飞走”后,母亲温柔地用自私又无尽的爱提携着女孩,这些细腻复杂的深和切,束缚着也推动着女孩最终的展翅高飞。
《课外活动》撕开了偷尝禁果后的男孩女孩的不安而隐秘的布帘,不同的性别语境中,少女与少年面对着不同的程度的羞耻和困惑,少年的母亲更带来了另一种局促的身份碰撞。影片克制冷峻,却始终在炙热地表达和发问,困境下的三角角力令人屏住呼吸。
PART4 拓展与变奏
短片并不必然是小规模集约化的创作,与之相反,许多作品向观众呈现了导演精湛的视听技艺,亦展示了团队专业的工业化制作能力。不论是类型化叙事的尝试,还是作者向的输出表达,它们都在尝试在某种既定的范式内,讲出最精彩的故事。
《孽种》利用层层反转设下关于身份的迷局,简单的人物关系被扑朔迷离的事件发展不断打碎重组,流畅的视听带来酣畅淋漓的脑力激荡。
“我喜欢甜甜的糖果,那是爸爸善意的魔法,即使是小恶魔也会轻轻柔柔蹭蹭你”。当社会压抑,倾轧个体,将人异化为一个个原子,群体性地患上了“目标焦虑”时,这是现代竞争社会的集体恶梦。《糖果狂想曲》用飘幻的想象与歌剧式表演在糖果色的矫饰下得以安慰那些受伤的大孩子们。
亲情质朴、生活嬉闹,一场兼具诙谐与苦涩的灵魂徒旅于《菩萨:好好好》温情上演。灵巧的剪辑结构、过目难忘的角色互动以及摄影机融为一体的视角迁移,施于超越“法力”的通畅观感。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