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锚印钞风暴刮来?印钞能否救市?
是采取激进方式救市,还是渐进方式休养生息,是目前争论的主要议题。传统的方式也是激进方式,就是货币放水,如当年4万亿财政刺激,以及之后的一波波降息降准,就是激进货币宽松,大规模防水养鱼。后果自然是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就在这个当口,中国人民银行一份通告震动了市场。 7月1日,央行公告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工作。”
很多人都在问:怎么回事儿?
有财经分析师认为,央行这次借入国债,代表着无锚印钞的开始,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来了。
什么是“无锚印钞”?
说起“锚”,大家自然会想起轮船上的锚,轮船停靠港口,须放下锚炼,避免船被大浪打翻或被大风吹跑。货币之锚,1971年前,货币与黄金挂钩,黄金是锚。美元与黄金脱钩后,黄金之锚让位于石油,但石油不是锚,只是大宗物资,为的是保证美元交易,从而保证美元作为交易货币和储备货币的作用。所以,失去黄金这个锚,实质上进入“无锚货币”时代,最终导致一波波高过一波的QE(量化宽松),即无节制引发美钞。
货币变成了无担保物的国家“信用债”。
全球一波又一波通货膨胀的源头就是“无锚印钞”!
所以,“无锚印钞”这个词很可怕,它是隐藏在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背后的祸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最后时期无限度发行金圆券,几十万、几百万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钱,买不了什么东西。现在,津巴布韦二十年通货膨胀,“钱不如纸”,近来津巴布韦币更是暴跌近100%;委内瑞拉经历了连续多年的恶性通胀和经济衰退,2020年的年通胀率为2355.15%,货币也不如纸。大凡如此,国家经济就崩溃了!
所以,“无锚印钞”祸起萧墙,祸国殃民。
中国大陆长期与美元挂钩,实际就是以美元为“锚”发钞。由此,外汇收入由央行买入,形成外汇占款,发行的人民币就变成基础货币,再乘以货币乘数,就构成了中国市场的M1和M2,支撑着整个中国经济的运转。
中国最高时的外汇储备高达4万亿美元,后来跌到3万亿美元,折人民币25–30万亿,已经没有办法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了。所以,2014年后,央行创新了一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大家熟知的麻辣粉MLF(又称中期借贷便利),酸辣粉SLF(又称常备借贷便利)等,相当于开始以债务为锚,发行货币。
有分析认为,从那个时候起,中国实际是外汇占款和债务两个锚在运行。但这两个锚是不稳定之锚,所以印钞机开得都冒烟了。2024年5月,M2超过了30万亿人民币,一年大大超过300万亿,几乎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总和。与此相应,M0(基础货币或流通中的现金)超过11.7万亿,M1(M0+企业活期存款)64.68万亿。央行资产负债表42.95万亿,银行贷款逾247万亿。
水漫金山了,社会上还是感到超级缺钱,地方政府缺钱,企业缺钱、社会机构缺钱、甚至连中小学教育、医疗都缺钱,如此,50年期的国债出来了。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央行开始在公开市场购买国债,如文章开头所说,无锚印钞风暴刮来了,这是中国式QE(量化宽松)。
有人指出,此次央行借入国债的原因是市场出现了资产荒,大笔的钱无处投资,因为规模庞大的房地产行业、投资理财纷纷暴雷,实体产业哀鸿遍野,于是大笔资金蜂拥而至到了国债市场,哄抬国债价格,长期国债一时成为稀缺品。与此同时,国债的收益率走低,形成国家长期市场期待利率,这会干扰央行设定的长期利率。实际利率和账面收益率的错配,会提高国家的金融风险。管理不当,就会爆发金融危机,就如美国硅谷银行破产。
与企业持有大量国债相反,央行持有的国债规模偏低。截至2024年2月,央行仅持有约1.52万亿人民币的国债,只有2023年国债发行规模(11.01万亿元)的零头。
央行急了。央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发出警告,提醒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再度表达出央行对长债收益率的高度关切。他特别提及美国硅谷银行风险事件的启示,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
据此推测,央行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出手借入国债。但其目的是搞量化宽松,还是方便市场操作,打压国债价格,以提高市场利率?也可能兼而有之。一个结果是央行发出借入国债信号后,国债价格真的下跌了。消息一出,立即导致中国国债价格跳水,30年期主力合约跌了0.6%,10年期主力合约跌0.15%,2年期跌了0.02%。
另一个结果是人民币持续贬值,人民币走弱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央行稳汇率导致中间价罕见地持续一年大幅低于市场价。人民币汇率跌至1美元兑换7.27元人民币。
人们担忧:央行会不会继续大放水?
人们疑虑:放水能不能救市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