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回报400倍,陈一舟又收获一个IPO
不久前,“AI制药独角兽”晶泰科技(2228.HK)成功在港交所挂牌,成为“港股AI制药第一股”。IPO当天,市值突破210亿港元。
图源:港交所
在晶泰科技冗长的投资方名单里,陈一舟是其唯一的天使投资人,比马化腾投的还要早。
早在2014年,同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友的陈一舟就与创办晶泰科技的温书豪团队结缘,并在当年投资了人民币100万元,最终以6000万美金的价格退出,获得了约400倍的丰厚回报。
出生于1969年的陈一舟是中国互联网的元老级人物。1999年,他和周云帆、杨宁一起创办了ChinaRen,次年卖给了搜狐。2002年陈一舟创办千橡互动,后来收购了王兴创办的校内网,并将其改名为“人人网”。2010年,人人网的注册用户达到2亿,活跃用户突破1亿。
2018年,陈一舟移居美国,他将人人网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2000万美元现金+4000万美元多牛股份)出售给了多牛传媒。
实际上,陈一舟从人人网时期,就开始在全球进行投资布局,已经累计投资50多个项目,收获了多个IPO,包括晶泰科技、高端仪器公司杭州聚光科技、香港即时送货和速递平台GoGoVan、日本房地产众筹公司Loadstar、美国最大的学生贷款公司SoFi以及美国政策数据分析SaaS平台FiscalNote等。
他坦言,在人人网时期,由于社交赛道竞争尤为激烈,很长一段时间深陷焦虑。
如今,陈一舟在美国边创业边投资,显得从容淡定。他谈到,AI正带来一波巨大的科技热潮,将会远远超过工业革命。个人和家办的投资力度远远不够,因此正在着手准备成立一家专业机构,积极地拥抱这个时代的机遇。
与晶泰创始人在MIT结缘
成为唯一天使投资人
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的陈一舟,1993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攻读硕士。
2014年,陈一舟以演讲嘉宾的身份重返MIT。演讲结束后,众多学生创业团队纷纷与他交流,正是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温书豪。
当时,包括温书豪在内的四位来自MIT物理系的博士后,怀揣着通过超级计算能力来解析小分子药物晶型结构的梦想,却尚未成立公司。
同样出身物理系的陈一舟,对这一研究方向充满信心,并预见到随着计算成本的降低,这一梦想完全有可能实现。
陈一舟只和这个团队聊了10分钟,便被他们的项目所吸引,并鼓励他们赶快成立公司,同时承诺自己将作为天使投资人支持他们。短短两个月后,温书豪团队便来到北京再次和陈一舟见面。
同年11月,温书豪团队正忙着成立公司,陈一舟正式投资晶泰科技,投资额为100万元人民币,这也成为了这家初创公司获得的第一笔投资。
也因为投资晶泰科技,陈一舟认识了苏州晶云的CEO陈敏华。
这是由两位北大化学系的创始人成立的公司,同样专注于药物晶型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销售收入。与晶泰科技的物理方法不同,苏州晶云采用的是化学方法计算药物晶型的结构。
苏州晶云最终也获得了陈一舟的投资。
陈一舟说:“当时,我们可能是全球为数不多在天使轮和A轮就投了两家药物晶型公司的机构。他们共同点都是硬科技,都是高智商的名校博士创业。”
陈一舟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仍然记忆犹新,“晶泰科技的几位创始人不仅聪明、充满激情,而且他们的项目无论是最初的药物晶型开发,还是现在的AI制药,都具有全球视野。”
由于人体结构的普遍性,研发出的药物不仅能在中国销售,还能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推广。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加之计算制药这一前沿技术的正确方向,陈一舟才毫不犹豫地选择投资。
当温书豪团队决心回国创业时,他们首先面对的就是落户问题。陈一舟及时伸出援手,派了公司法务团队亲自协助他们完成公司注册、选址等一系列复杂流程。
尽管这是几个创始人首次创业,但他们很快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团队分工和社会资源组织能力。无论是业务、研发还是BD,他们都能井井有条地推进,到了后期,几乎不需要陈一舟的帮忙。
“作为投资人,看到自己投的公司独立、成长,无疑是一种幸运。”陈一舟说道。
他指出,如果一家企业始终依赖投资人的帮助,这可能意味着它并不是最佳投资选择。真正有能力的团队应该能够独立解决大部分问题,只在必要时寻求帮助。
晶泰科技从一开始就证明了是一支能力很强的团队,一旦公司步入正轨,无论是产品研发、业务拓展还是融资,都进展迅速。
晶泰科技IPO当天,陈一舟在朋友圈写道,“牛逼的人凑在一起就会搞事,搞的事足够牛逼我们一定要掺和”。
不过,陈一舟也有遗憾。
晶泰科技的整个融资过程非常顺利,每次融资都有新的投资人想要买陈一舟手里的老股。
“我们有时候确实扛不住诱惑,别人总是问我,我每次就卖点,虽然每次卖的价格都会更高一些,觉得挺爽的,但多卖几次就卖完了。”
过去5年,陈一舟逐渐出清了晶泰科技的股份,最初10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最终以6000万美金的价格退出,获得了约400倍的丰厚回报。
“没有最后坚持到晶泰科技的敲钟时刻,确实有点可惜”,他说,这个经历的经验教训就是,要沉住气,不要急于出售股份。
他仍然看好AI制药,认为这绝对是一个宽阔的赛道,不会只跑出一家公司。晶泰科技是国内第一家跑出来的,可能还会有很多家。
在美国,卫生医疗支出费用约占GDP的17%。而药企是其中最赚钱的部分。
药物的研发和销售,本质上与软件行业相似,具有高毛利和高纯利的特点。一旦砸几十亿美元把药物研发出来,在专利过期之前销售额可能达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例如谷歌的AI模型Alpha Fold3已经可以通过AI计算蛋白质的结构,可以想象AI未来在医疗领域大有可为。
累计投资50多个项目
正准备成立专业机构
如今,陈一舟已经累计投资了50多家企业,投出了多个IPO,除了“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还有高端仪器装备公司聚光科技、香港即时送货和速递平台GoGoVan、日本房地产众筹公司Loadstar、美国最大的学生贷款公司SoFi以及美国政策SaaS分析平台FiscalNote等。
除此之外,他更多的项目是被收购退出,例如日本小额信贷及电商支付平台Paidy。
“我并不是职业投资人,主业依旧是做公司,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新的业务方向和掌握科技发展的脉搏,也希望能帮公司获得一定的财务回报。”陈一舟谈到。
具体来说,其投资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部分是早期探索类项目,如晶泰科技和苏州晶云,这种项目“看得懂、具有独特性,又能带来财务回报,同时也能帮助创业者成功”;
另一部分则是在Fintech金融科技、SaaS云计算软件等领域进行系统性投资,主要是为了公司的转型和掌握最新科技方向,同时也满足公司投资保值的需求。
陈一舟认为,每家投资机构都有其独特的能力圈,包括对特定行业的了解、对业务模式的熟悉度、对趋势的敏感性以及社交资源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哪些项目最终能落入其投资范畴。
对于像他这样在国内待过很长时间、与国内机构和创业者关系密切的投资人而言,投资在美华人创业者,显然拥有独特优势。
这种优势使得他能够成功投资许多由华人创业者或留学生创立的出海项目。
“凡是我投过的需要物理学知识的项目,成功率就会很高。”因为物理专业出身,他作为唯一天使投资了由斯坦福/武大校友创立的杭州法动科技公司,一家用先进算法来模拟高速电磁场的EDA公司。
他指出,也许是当年具备物理化学专业背景、懂硬科技的VC不多,而大部分VC更倾向于投资互联网、电商,专注于转化率,即便是计算机背景的投资人可能也缺乏自然科学的知识储备,而自己恰好有这方面的专业优势。“以后很可能还会继续投相对难理解,需要用到物理化学知识的硬科技项目。”
在日本,陈一舟也有投资布局。两个项目全部实现退出,达到了百分之百成功率,其中一个项目还是投的天使轮。
Paidy是日本一家小额信贷及电商支付平台,解决的是日本消费者分期付款的需求。起初,陈一舟投资的一只小基金投资了这家公司,随后他自己也进行了跟投。
2021年,Paidy被美国支付服务提供商PayPal以3000亿日元(约合27亿美元,主要是现金)的价格收购。
另一家日本公司Loadstar的故事也同样传奇。
在一次日本出差期间,陈一舟通过朋友安排与一些有趣的人共进晚餐,其中就包括了Loadstar的创始人。他原本在高盛房地产部门工作,后来开设了一家房地产经纪公司,公司唯一资产是一栋价值200万美元的小楼。他的商业模式是先做经纪,赚钱后再购买房产。
Loadstar创始人 岩野达志
陈一舟认为这个业务模式规模太小,于是建议他借用自己在美国投过的房地产众筹公司Fundrise的模式。
最终,Loadstar创始人接受了这个提议,陈一舟投了1000万美元占股49%,创始人占51%。Loadstar此后基本没再融过资,7-8年后在日本创业板上市,最近成功登陆主板。
不过,陈一舟仍然犯了同样的错误,没能禁得住诱惑,很早就卖掉了Paidy的老股。Loadstar项目上,原本可以获得15倍的回报,也因为提前出了一部分老股,最终实际回报不到10倍。
陈一舟反思,由于小本经营都是个人的钱,缺乏大型投资机构那种在单一项目上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精算精神。
“也许是运气好,正是基于2016年对AlphaGo击败李昌镐的深度思考,2017年我们作为唯一天使投资人投资了AI芯片公司TetraMem。”最近一年多,ChatGPT出来以后,陈一舟就开始持续加投TetraMem。
通常,他投完天使轮就不会再加注,但这次情况不同。“AI时代的到来使得AI芯片、包括整个半导体上市公司的总盘子涨了几十倍,我们就开始加投。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投资理念:公司没变,但是时代变了,这会反映在它的估值变化上,所以我们选择加投。”
不光加投,他只要在硅谷,都会过去“上班”。“必须的,这家公司太重要!”他笑着说。
随着AI这一波巨大的科技热潮,陈一舟也意识到个人和家族办公室的投资力度远远不够。因此,他也正在着手准备成立一家专业机构,以便能够更大胆地投资。
他认为,AI在未来几十年给人类所带来的变化,将会远远超过工业革命,所以我们必须睁大眼睛积极地去投入时间、资金,想方设法地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
当前,在陈一舟看来,可以参与且价格合理的是垂直行业的SaaS+AI赋能的项目。
在欧美,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方向,因为美国的SaaS市场本身就很大,再加上AI赋能,SaaS产品的价格可以卖得更高。
陈一舟指出,技术革命初期的小泡沫很正常,关键是保持耐心,不要因为某个项目看似太好就投入所有筹码,而是要等待更好的机会。
曾在美国开过三年货车
如今直管三家SaaS公司
目前,陈一舟直接管理着三家SaaS公司,它们分别专注于卡车货运、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这三个垂直行业。
通过收购的方式,他迅速进入了这些领域,并成为三家公司的CEO。这三家公司各自独立运营,拥有自己的销售、市场等部门。
他认为,相较于从零开始,直接收购公司更能让他快速学习和了解这个赛道。
目前这些公司的规模尚不算大,但年收入能达到几千万美元,且均实现盈利,不依赖于烧钱模式。
陈一舟的经验是,对于创业者来说,要想在SaaS赛道取得成功,首先需要具备深厚的行业背景。如果对行业不够熟悉,参加行业展会是最快速学习的捷径。
例如,最近他在投资一家美国体育博彩公司后,就带着创业团队去参加了纽约的一个行业会议,通过参展能观察到行业内几乎所有的公司。先搞清楚这些公司之间是上下游还是平行的关系,再具体到每一个细分行业中,最大的公司是什么规模、有多大的营业额、增长主要靠什么。
此外,阅读也是获取行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陈一舟20多岁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曾帮他大舅开过三年货车。当时,他一开就是一整天,从特拉华州开到纽约市,再开到新泽西,一路大概有几十个点要停靠卸货。
这也让他对卡车货运行业有了一定了解。但在做卡车货运SaaS软件领域时,陈一舟发现面对的情况与此前的经历并不相同。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长途司机,他便阅读了三本关于卡车司机生活的书籍。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书里写到一位工程师觉得工作很无聊,便去当了卡车司机,于是写下了几百页的开车经历,还有一本书写的是一对夫妇轮流开卡车的故事。
看完这些书,陈一舟对于卡车司机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了公司里的产品人员。他也安利给产品人员阅读这些书籍,建议他们多去YouTube上刷一刷卡车司机的视频,以更好地理解行业。
创业者需要以最快速度学习行业知识,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增长(growth)同样重要。
在美国,垂直行业SaaS的增长方式与中国互联网行业不同,不完全依赖于广告投入。如何管理一支本地化的销售团队,带好销售负责人不断提升效率,陈一舟花了5年时间才过了这一关。
他总结道,深入理解行业可以帮助你开发出更好的产品,但这只是成功的一半。你还要会销售、懂营销,会带队伍,特别是美国队伍。只有通过这几关,你才能在SaaS赛道取得成功。
不过,垂直行业SaaS有壁垒并非坏事,并不是刚毕业的学生冲进来就能够打得翻天地覆。
陈一舟发现,垂直行业SaaS中最成功的创业者通常是40岁以上的人。
他们对行业有深刻理解,但如果年龄过大,却可能缺乏将这种理解转化为优秀产品的能力。年轻创业者可能擅长产品开发却不一定知道行业的痛点和高效的营销推广。
无论如何,做好垂直行业SaaS都不是件易事。
至于通用类软件,对于华人来说并没有明显劣势,就像Zoom和Fortinet一样。
对于行业垂直SaaS,虽然华人可能面临一些劣势,但并非不可克服。例如,即便在几乎由白人主导的美国卡车货运行业,华人也有机会成功创业。
通常,美国客户非常实际,只要产品能够解决问题、性价比高,他们就会购买,不论产品是谁开发的。
不再焦虑
边做企业边投资最合适自己
2018年以前,在国内时,陈一舟曾深陷焦虑,竞争压力巨大。特别是在社交领域,这个赛道竞争尤为激烈,至今也未见有创业者能够完全突破重围。
外界常常会有疑问,为何当时人人网没有孵化出像抖音、小红书这样的应用?
他回答道,“当你手上有一件主要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很难把另一个竞争激烈的事情也做好。你感觉你应该是可以吃到嘴里的菜,但实际上那并不是你的菜。盯着那盘菜的人太多,每个人都比你专注。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焦虑成为了陈一舟的常态。
2018年,他前往美国,尽管一开始创业也很艰难,但现在6-7过去了,即便一个月不去公司,一切也井然有序。
如今,他常住亚利桑那州,暑假则住在硅谷,每天只需打几个电话,回复邮件,压力小了很多。
在凤凰城BBQ
“钱永远挣不完,现在很多事情想开之后,就会轻松得多”,但他依然渴望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识到,无论事业能达到怎样的高度,都与时代和运气密切相关,凡事不可强求。
现在的陈一舟,有了一种人到五十知天命的感觉,遇到事情不再轻易焦虑,而是会慢慢搞定。他相信,机会总是存在的,只要不离开牌桌。
“多起用优秀的人才,不必所有事情都事必躬亲。”
目前,陈一舟有十几位高管直接向他汇报,其中90%都是美国人。这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家庭。
他谈到,过去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太少,现在正在努力弥补,无论是对年幼的孩子还是已经工作的孩子,都希望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在谈到是否会给自己写一部传记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伟大,每天过得开心就足够了,并不会纠结于生命终结时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
“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享受好每一天,不必为可能的错误、未完成的事情而烦恼,如果有问题,那就去设法解决。”
回顾这几十年,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陈一舟都感到乐在其中。但这让他时常感到矛盾,也是一直没有成立专业投资机构的原因之一。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做企业的成就感。当然,我投资的企业上市时,和他们一同敲钟的瞬间也让我感到无比喜悦。”
创业和投资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是不同的。现在,他希望能够平衡两者,他多年来的创业经验、行业洞察和管理经验也都能帮助他更好地做投资。
比如,他正在做的行业垂直SaaS+AI方向,对于这个领域一定就会更加敏感,同时在运营上也能为被投公司提供帮助,这是一个额外的加分项。
“对我来说,最合适的方式可能就是一边做企业一边投资,两者相得益彰,这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陈一舟最后说道。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