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请戒掉身上的弱者气息
文 | 有书章章 · 主播 | 云湾
有书君说
在明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
他年少登基,在位仅四年,就被自己的亲叔叔夺了皇位。
一朝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于一场大火中去向不明。
他真正下落不可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据说,当年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找到这位皇帝……
这位“失踪”了的皇帝,就是明建文帝:朱允炆。
在明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
他年少登基,在位仅四年,就被自己的亲叔叔夺了皇位。
一朝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于一场大火中去向不明。
他真正下落不可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据说,当年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找到这位皇帝……
这位“失踪”了的皇帝,就是明建文帝:朱允炆。
明洪武十年,朱允炆作为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出生。
他自幼便熟读经书,深受儒学熏陶,为人温和儒雅,颇有其父之风。
但命运常常以所有人最意料不到的方式降临。
在他五岁时,哥哥朱雄英不幸夭折。
待他到十三四岁时,父亲朱标,这位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突然病重。
少年朱允炆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皇位继承者的候选人。
接下来,太子之位是在剩下的皇子们中挑选,还是直接立皇太孙?
朝廷上下陷入纠结,但这并不是朱允炆考虑的事。
作为儿子,他日夜伺候着父亲朱标。
因病痛难忍,朱标整夜无法入睡,脾气变得暴躁,朱允炆侍奉在侧,毫无怨言。
也许是他在父亲病重后表现出的仁义与孝心足够感人,朱元璋病逝前指定朱允炆为太子。
出生在帝王家,朱允炆自然早熟聪慧,他很快察觉到了自己将要面对的问题。
朱元璋登上帝位后,为了集权,先后把功臣武将诛杀殆尽,并裂土封藩,封儿子们为大小藩王,戍守各地。
朱元璋曾向朱允炆炫耀说,自己安排诸王守边,可保边境安宁。
朱允炆并未附和,而是反问:
“边境不安宁,有诸王对付,可是如果诸王有异心,谁来抵御呢?”
朱元璋一惊,沉默许久,问道:
“你认为该怎么做?”
朱允炆给了一个教科书式的回答:
“先以德服人,以礼法约束,如果不行,就削减属地,改封地,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兵戎相见。”
朱元璋听完,大喜过望,连连称赞,相信他一定能将大明治理得更好。
洪武三十一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
年轻的皇帝朱允炆想实行一套新政,且信心满满。
不同于祖父的执政理念,朱允炆向往实现仁政。
摆在他面前的有两道难题:一是明初重武抑文政治氛围;二是各地藩王们积有战功,拥兵自重。
朱允炆毫无经验,但他祖父给他安排了三位治理天下的人才:
被称为“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兵部尚书齐泰、以及自小的伴读黄子澄。
这三位都是文人,饱读诗书。
于是,新帝刚即位,便下诏全国实行宽政,平反冤假错案,亦下令减轻江浙地区的重赋。
与此同时,他和心腹们也开始削夺藩王权力。
一开始,削藩还算顺利。
先是周王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接着又削湘王、代王、岷王等人。
其中湘王性子刚烈,在得知消息后,带着家人自焚而死。
一年来,朝廷总共废除了五个藩王,可谓是手起刀落,毫不留情。
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皇帝的眼睛始终盯着手握重兵的燕王,这是他最忌惮、也最想除掉的对手。
这样的视线如同一把刀,架在燕王的脖子上,让他逐渐起了异心。
朱棣从小便跟武将们出入战场,经历过杀戮与鲜血。
在他的世界里,暴力与实力始终是权力运作的法则。
是被皇帝干掉,还是造反,这是个问题。
朱棣正在犹豫之中,朱允炆却在这时犯下致命错误。
建文元年五月,太祖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应前往京城祭拜。
朱棣害怕一去不复返,便派自己三个儿子前往,向朝廷表明诚意。
大臣们建议将这三人扣为人质,可黄子澄却怕打草惊蛇,提出将三人送还,以麻痹燕王。
或许是对心腹的信任,也许是受逼死湘王的恶劣影响,也可能是对叔父一时心软,最后,朱允炆作出决定,放走了这三人。
这下,朱棣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而朱允炆在不远的将来,也悔不当初。
建文元年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挥师南下。
朱允炆这边连连战败,小皇帝环顾四周,朝廷竟无将可用。
明初太祖诛杀功臣的恶果在这时候显现了出来。
无奈之下,他只好将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年近古稀的老将耿炳文。
出征前,他语重心长地交代耿炳文,不要伤害朱棣,那可是自己的亲叔叔,伤害了他,自己会背负罪名。
天真的朱允炆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与朱棣之间,随着削藩、造反,早已没有退路,唯有你死我活、斩草除根。
一旦拉开了弓,就永远没有回头箭。
就这样,朝廷与燕王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
起初,朱棣只据一隅之地,掌握的各方面资源都不如朝廷。
可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面对拥有多年统兵作战经验的朱棣,以及他手下凶狠的将士们,朝廷却因指挥不当、内部松散等问题,节节败退,主力不断被歼。
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出兵讨伐,更是加速了朱允炆的失败。
建文四年,朱棣抵达南京金川门下,朝廷开门迎降,京城沦陷。
皇宫中燃起了熊熊大火。
江山易主,忠于朱允炆的臣子们大多不屈,尽忠而死。
这场争夺帝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大臣们殉难一事,史称“壬午殉难”。
朱允炆其人
可在这大火冲天中,朱允炆却不见了踪影。
朱棣翻遍了南京皇城,也没有找到这个侄儿。
有人说朱允炆在宫中自焚而死,也有人说他逃到宫外,出家为僧,又有人说他逃至东南亚,后来朱棣命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他。
但无论如何,史官们笔下,他终究是个失败者。
这位皇帝,不同于其祖父的老辣狠毒。
他生长于宫闱深处,有一副温顺的脾性,一身儒家风范,向往仁政,欲实现“圣帝明王之治”。
但与他的叔父相比,他又太年轻,太理想主义,既无雄才大略,也不懂得韬光养晦。
在这场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的政治游戏中,他一出场就狂风疾雨般席卷一切,没有隐忍的耐心和对时机准确的判断,操之过急。
而在轰轰烈烈地登场后,他又犯下战略性错误。
本可以燕王之子等人的性命逼燕王就范,却在犹豫中选择了最愚蠢的做法。
尽管抢到了先手,却错失了先机,给了对手充分的准备时间,陷入被动。
优柔寡断,对帝王而言,是致命的。
他所受的儒家教育让他在弑杀残暴和仁义礼节之间摇摆不定,不够坚定。
最终,他成就了另一个人的叱咤风云,留给历史的,只是一声声叹息。
古之成大事者,最忌左右摇摆。
既然决定了要削藩,那就千万不要拖泥带水。
既然想好了要皇位,那就破釜沉舟走到最后。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底。
皇帝如此,普通人亦然。
千万别让优柔寡断,断送了你的前程。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皇明史窃》[明]尹守衡
《明史》[清]张廷玉
《剑桥中国明代史》[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张书生等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