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混装的“公开秘密”,到底是谁在草菅人命!
文|砾子
这两天一则关于“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的报道,直接引爆了公众舆论。
想象一下,一辆刚刚卸完煤制油的普货罐车,罐体内还残留着那些含有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有害成分的油渍,
在未经任何清洗处理的前提下,就直接开往下一个目的地,准备装载供人们食用的大豆油……
这个画面想想就让人觉得恶心和惊悚!
这一丑闻一经曝出,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夜壶再清洗也不能当茶壶用。"
震撼和气愤之情,难以言表。
目前监管部门说正在调查,而中储粮则是给仓库“放假”,并给到一份声明。
在声明里,没有道歉,没有严格召回,没有赔偿,没有处理处罚。
这就是大企业的担当和责任吗?
借用央视网的说法:
“这是形同投毒,罐车混装,是对老百姓生命健康的极端漠视,这样的草台班子,是要消费者的命!”
食品安全如此儿戏,说是“草台班子”都是轻的!
事情的起因,是7月2日《新京报》爆料,
他们卧底探访了宁夏灵武市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河北省三河市的汇福粮油集团,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在天津、河北等地发现,不少油罐车卸完煤制油剩了十几升没有清洗就直接装食用油…
而且光被记者拍到的,就不止一辆车!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承运的罐车司机希望节省清洗成本,完全清洗一辆油罐车的费用大概在500-800元,
更有罐车司机称,这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司机这么说潜台词是乱象已持续一段时间,这么做并非个案,在行业内习以为常。
那这一公开的秘密又到底持续了多久?
根据记者爆料,油罐检测环节完全就是走过场。
只要司机上传照片,哪怕是上传旧图都行。
罐体标注的内容,一会儿“普通液体”,一会儿“食用油”,用清洁剂涂改就行。
遇到熟人还能放宽,就是如此的粗糙和潦草。
最后害的,都是普通消费者,
这些食用油最后都流到了哪里,被谁吃了,吃的人又吃了多久?
一系列的问题如同一把刀,悬在所有人的头上。
柴米油盐酱醋茶,当食物最基础的原料都不干净的时候,又谈何“食品安全”呢?
在普通大众的认知中,我们只要不贪图便宜,选大品牌,那就能避开劣质食用油。
但现在煤制油、食用油混装的事件,显然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
这不仅仅是做饭烧菜的问题,
还有面包、薯条、烘焙、蛋糕,几乎囊括所有的零食等领域!
这才是真正的可怕之处!
而“这种混装行为不仅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公然挑衅,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极端漠视。”
事件被曝出后,涉事企业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应,
直到4天后,6日,中储粮作出回应,将加大风险排查。
8日,中储粮食用油品牌金鼎食用油作出回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支持去检测。”
随后,汇福粮油称“这不是我们单位的油罐车”。
随后的两天内,多家上市公司皆否认煤油食用油混装。就在金鼎回应的四个小时后,中储粮金鼎食用油下架,随后过了几个小时商品又上架。
这一系列谜之操作整得消费者云里雾里,《人民日报》呼吁彻查该问题,“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中央电视台则批评该做法“与投毒何异”。
而类似的“投毒”事件其实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05年12月19日.
《南国早报》就报道过类似的事件,题目很给力:《罐车清洗难防交叉污染,拉完危险化学品后又拉食品》。
记者称:南宁市目前有槽罐车达600多台,如何监管罐车“洗澡”,成了监管的“死角”。
“拉了汽油拉糖蜜,拉了柴油拉酒精,拉了烧碱又拉双氧水……”
正规清洗槽罐车的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槽罐车司机为了降低成本,到收费便宜的洗车点洗车,而这样的洗车点使用的却是污水沟中的水。
但即便如此“炸裂”的新闻,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再就是2015年湖南电视台都市频道 “真相大追击”栏目,记者历经半个月,横跨湘粤两省,追踪3000多公里,挖出大料:
湖南衡阳永州等地不少罐车装载强腐蚀性化学品运送到目的地后,为节约成本避免车辆放空回程,会在当地装载食用油等货物运回!
这些罐装后的大豆油,不仅品牌多样,甚至还有一些特别标注为“学校专用”的包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
但被湖南电视台点名的两家涉事企业“广州植之元油脂实业有限公司”、“湖南以仁油脂公司”据企查查显示仍在正常运营。
让人不禁好奇,当时的处罚力度对企业而言不过是“洒洒水”的程度。
2017年3月9日,海天、老干妈、友加等多款油辣椒产品被送至德国实验室,检测出矿物油超标、含有多环芳烃化合物以及增味剂等。
2018年,一篇专业的论文经研究调查发现,2018年采样中国市场上51个婴儿奶粉,其中17个测出矿物油。
为什么我们如此怒不可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称,
煤制油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含有的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份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长期食用可能导致中毒,以及影响造血功能。
煤制油、工业废水、塑化剂、废机油、减水剂这样的非危化品液体“食用”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这些被污染的食用油被人体摄入后,
其中的有害物质,尤其是重金属,容易在人体内累积,增加患癌风险!
甚至长此以往对食用者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
这与“谋财害命”又有何区别?
令人愤恨的是,哪怕曝光多年,哪怕一次又一次被曝光,他们却依然敢这么做,
让人不禁纳闷,都2024年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究竟是谁给了他们这种底气?
从监管,从法律,哪怕是从道德层面分析,这样的事也都不应该…
其实事件分析到最后,归根到底还是利益,还是钱!
经媒体报道,由于近两年罐车增多,竞争加剧,罐车运输价格也降了不少,
为了生存和多赚一份收益,许多罐车不得不在返程时想办法配货。
以天津到西安为例,之前单程运费报价都在每吨400元以上,现在降到200元左右。
为了返程的时候,“不开空车”,很多司机想方设法装车,能装什么就装什么。
对于很多货运司机而言,货源地非常分散,且全程需要自己装卸,每天跑七八个地方装货卸货,忙活一天却只能赚到糊口的钱。
让司机们每次主动掏钱花个五百多洗车,他们自然不乐意。
可问题是,此次涉及的是中储粮集团、汇福粮油集团这样的大公司,为什么不在运输配送环节把关呢?
或者说为什么它们不出钱,自己搭建运输团队呢?
问题的症结还是“经济账不划算”……
中储粮是大型国有企业,前身为国家粮食储备局的15个库点,
现拥有338个直属库,负责存储中央储备粮、油,在中国粮油市场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
和一般的食品行业不同,食用油本质上更接近大宗商品,这也导致了食用油企业净利润甚至不足2%,
所以有渠道,成本够低,就能剩者为王。
能省则省,极度扣成本,成为了竞争的核心要素。
再加上经济环境不乐观,降本增效的压力一增再增,某些公司就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举不究,用化工油罐车运食用油就能畅通无阻。
从某种角度而言,“利益使然”一步步推动着事件走向了如今的局面。
甚至在事件被曝出之初,关注度更是少得可怜,
从监管部门,到当事方,居然没有一方及时表态,直到舆论压不住了,这才忙着发声明。
但毫无疑问,中储粮卸完煤油装大豆油事件性质非常恶劣,
已不仅涉及食品安全犯罪,还涉嫌玩忽职守罪,甚至违法犯罪!
这完全不应是中储粮内部做个调查和处理就可以了结的。
在界面7月8日的报道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一位不具名的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部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界面新闻称,
“在技术层面是比较难以监控的,在检测层面也很难检查出来,主要是食品油量大,稀释了附着的煤制油。”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这个提起就让人心痛的词语,我们老百姓最重视的问题,
食品容器和非食品容器是应该分开的,这是一个常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故事,本不该出现在食品安全领域。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一些人来说,食品安全已经被放在听之任之的位置,成为了谋取利益的牺牲品,
哪怕它的背后与14亿的健康与安全相挂钩,竟也能变得微不足道起来。
安全与发展并重的时代,生存才是第一位,
无论是食品还是就业,互相投毒就没有生存的前提,
这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最根本的基石!任何试图毁坏这一基石的人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