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当选哈佛终身教授,曼昆的6大秘诀
第 8407 篇深度好文:3271字 | 8 分钟阅读
提到经济学,你会想到什么?其实一切生活中的问题,都是经济学问题。
在很多人看来,经济学理论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当我们从生活琐事中,去观察,去探索,就会发现,其实这些经典的理论很有趣。经济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是每个希望生活更幸福的人的学问,它能教我们用经济学思维去生活,做出正确的人生决策。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重磅作者,是一位人尽皆知的学术明星,29岁就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他的作品曾两度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他就是格里高利·曼昆,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曾担任小布什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被大众认识,则是通过一本被奉为经典的现象级经济学教材——《经济学原理》。
一、29岁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教授
格里高利·曼昆出生于1958年,后跟随家人从乌克兰移民到新泽西州。作为乌克兰的后裔,曼昆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
小时候的曼昆非常害羞,总是坐在教室后面,希望不要受到关注。
小学的某一天,一切发生了变化。他的母亲被老师叫到了学校,因为他在能力测验中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成绩。于是,曼昆的母亲把曼昆从郊区的公立学校转学到了一所私立学校,那里有小班制教学和必要的课外活动,没有人可以再躲在教室后了。
这个新环境改变了曼昆,他加入了击剑队,成为棋社社长,在校园活动中十分活跃。高中的时候,曼昆是一个数学高手。他上了学校所有困难的数学课,得到很多奖项。
认为数学是自己优势的曼昆,在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时选择了数学专业。
在大学时代,身边颇具天赋的同学层出不穷,曼昆的数学成绩并非顶尖,一度非常自卑。
后来,偶然的机会让曼昆对经济学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转到了经济学专业。在这之前,他几乎完全不懂经济学,但他觉得这比他之前所学的任何东西都更有趣。
1984年,年仅26岁的曼昆在著名宏观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her)的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并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曼昆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毕业的妻子喜结连理,并孕育了三个孩子。
1985年,曼昆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担任助理教授。1987年,29岁的曼昆借其卓越的研究能力,也是哈佛大学当时最年轻的教授。
要知道,大多数学者从助理教授升到教授要花上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而曼昆完成这一切的时间却只用了短短2年!
哈佛是经济学的重镇,能在哈佛执教的经济学家都可以算得上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然而,即使在如此高手云集的地方,曼昆也显得极为突出。
在学术界,曼昆最早是以新凯恩斯主义旗手的形象闻名的。
对于价格粘性这个长期困扰凯恩斯主义者的理论难题,曼昆在198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的回答很简单:价格之所以不能灵活进行调整,是由于有“菜单成本”(menu cost)的存在。
什么叫“菜单成本”呢?简而言之,就是对价格进行调整的成本。
例如,一个餐馆如果要对价格进行调整,就需要重新印制自己的菜单,这必须要花上一笔钱。显然,如果市场上的货币量变化过小,企业用调整价格的方法来进行应对就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只有货币量变化足够大,企业才会有足够的激励对自身的价格进行调整。
在曼昆看来,尽管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或企业来说,“菜单成本”的影响并不大,但当它们加总在一起,就会导致整个经济的价格粘性。这就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微观基础。
曼昆的这篇论文一发表,就引发了学界的关注。此后,他又和自己的合作者一起完成了多篇关于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的论文,其新凯恩斯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得以一举奠定。
随着一篇篇论文发表,曼昆在1987年晋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开始了授课之路。并于1998年出版了最负盛名的经济学教材《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原因一是有助你了解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原因二是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可见,正确认识经济学,就是认识世界的本质。
二、曼昆的六大工作法宝:
找到想做的事,并找到出钱的人
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曼昆为人随和从来不“端着”,他不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题材各异的经济学论文,还喜欢在大众媒体与人讨论各种问题。
学生时代的曼昆似乎没有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禀赋,相反他还患有“阅读障碍”,这个问题直到现在都困扰着他。
作为一个数学不太好、读书比较慢的经济学教授,曼昆透露自己能够成为顶经济学家的独家秘方: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把不擅长的事情交给合作伙伴。
他曾说:“我大部分时间都找合作伙伴一起工作,他们可以完成数学和科学的推理,而我负责提出有意思的问题。”
在一篇著名文章中,曼昆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工作的,总结了能够发挥切实作用的法则,并归纳为“六大工作法宝”。
“法宝”之一:向良师学习
导师很重要,他们决定了你的专业前途,就如同父母决定了你个人的前途一样。导师,就像父母一样,给了你自身的价值。
他们告诉你什么样的行为值得敬重,什么样的行为要避免。并且他们采取间接的方式来传授给你:这些多来自他们的身教而非言传。
而其中主要的区别是:父母是命中注定的,导师却是可以选择的。
“法宝”之二:与好的伙伴合作
首先,从事研究需要多方面的技能,没有几个经济学家能擅长所有的这些工作,而合作可以使大家一同从事那些每一位参与者都难以单独做的工作。
第二个原因是与人合作那可以使我的工作少一点孤独,与同伴们争论使我的生活更加有趣。
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好的合作者永远能够促进你提高。一个合作者可以帮助你拓宽知识面,提高技能,也能暴露出你思维的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合作者都成了我的老师。
“法宝”之三:要有广泛的兴趣
这一生中,我因有广泛的兴趣而受到庇佑。(或者也许,我因专注时间短而为之所苦。)
作为一个孩子,我有极多的爱好。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强迫自己每学期换一个新的主攻方向。
哈佛是一个工作的好地方。然而我经常渴望离开这里,只是为了做点什么不同的事。
无论何时,我都去从事那些很让我感兴趣的工作。很显然,广泛的兴趣为你的成功带来更多的机会。研究中的思维火花往往在意外的地方迸发出来。
“法宝”之四:谨慎安排时间
这是我经过很长时间才得到的经验。从前我有求必应,但以后就不是这样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请求呈指数形式增长。
一味答应的代价已不可忍受,我开始意识到承担太多职责就会不负责,因为那要花费很多时间而耽误了最重要的事。
“法宝”之五:出色地写作
经济学家们往往倾向于低估好的文笔的价值。实际上,出色的写作能力是对获得成功大有帮助的
形式和内容均具的文章比只具一方的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因此如果你想“推销”你的内容,就必须考虑你的形式。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拥有广泛的读者,就必须文笔出色。
写作同木匠工作一样,是一种手艺。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做的好,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得更好。
“法宝”之六:寻找乐趣
一本我很久前读过的书向我揭示了快乐的秘诀:找出你喜欢做的,然后找一个为你出钱的人。
热情与创造力形影不离,如果不是事业进步激发了前进动力这一关键原因,没人能制造出这种激情。
多数追求学术理论事业的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痴迷于自己的课题。正是这种原因,在所有专业中,教授这一行业位居满意度最高的职业之列。教授们找到了他们想要做的事,并且找到了为他们出钱的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