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朋友的一个案例
“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就读于波士顿的顶尖美高,学校GPA4.0,9年级的时候SAT就已经是1560分。但是,孩子主打一个Follow my heart,在10年级和11年级的暑假,没有做科研也没有去夏校。在今年美本申请的过程中,虽然最终结果还不错,却在一度落于极其不利的境地,被几家以为是保底的学校Waitlist,家长和孩子都饱受煎熬。我朋友后悔,为什么没有逼着娃去搞点科研搞点活动什么的呢。”
很多读者都对案例中孩子的申请结果特别关心。于是,特邀我的朋友来分享一下她女儿这一次美本申请中的真实经历以及她的体会。
本系列完全基于个体经历和观察, 按照申请者本人Y同学的说法,样本量那么小,任何总结都不科学, 所以只供参考和分享。没有意图影响任何人的决策或者判断,单纯地文字记录。
第一篇:背景篇
有一句话说,美国大学的申请其实是从9年级就开始了。成绩、活动、兴趣、特长、以及对于未来专业的意向。在11年级申请,只是对于过去三年的总结而已。所以,先来分享一下主人公Y同学的背景。不讲申请者背景的,讲申请经历,纯属耍流氓,不同背景的学生都在不同的赛道上。请各位,看在笔者无私分享的份上,不要人肉。
申请者:女生,Y同学,出生在美国,目前在波士顿某顶尖私校。
小时候,Y同学随外派中国工作的妈妈,在某国际学校无忧无虑地待到6年级。此间,Y同学完全处于散养的状态,不知课本为何物,从来没有用过教材。
7年级那年,妈妈放弃工作,带着Y同学回到爸爸工作的美国中部十八线小城市,在那里读初中。高中的时候,妈妈决定复出工作,在美国东北部找到了工作。Y同学无奈离开还蛮喜欢的传统教会女校,考取了位于波士顿地区的顶尖私高。
回想起来,考进那一所顶尖美高,有Y同学的优秀,似乎也有些“玄学”。美国中部远远没有东岸卷,Y同学觉得之所以能被强手如林的顶尖高中录取,一部分可能因为自己是diversity kid。毕竟,学校Well Rounded Class这项KPI中,需要一名来自美国中部玉米地躺平州的代表。
01.天生学霸
Y同学的强项是:真的爱学习,单纯地爱学习,这就是所谓“原生兴趣”的光华吧。其结果是:
·School Reputation : 美国顶尖私校 ·Class Difficulty:高中选择了难度很高的课程(再有顶尖私校加持,妥妥加分项)·GPA:校内排名10%以内。9年级以后每门课都是满分GPA。·Standardized Test:SAT 在9年级一出手就是1560除了以上强项,Y同学属于“七无”申请者 :无中介,无竞赛,无科研, 无夏校,无突出活动,无艺术音乐作品,无体育特长。 坦白说,Y同学还是有不少特长的,但是没有在申请中很好的体现出来,最终在申请的Profile上,属于“七无” 选手。无中介:在10年级和11年级,我提过请个升学顾问,小朋友说不要, 连电话聊聊都拒绝。理由很简单—不想过被中介操控的生活。无竞赛:Y同学的爸爸,是一名学术界人士,典型中国理工男。她爹从自身经验出发,觉得绝大部分搞奥数的都是炮灰,没有必要让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去做炮灰。所以,Y同学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卷奥数,或者什么AMC8,AMC10之类的竞赛。无科研:同样的,对于如火如荼的高中生搞科研,Y同学爸爸,这位专业学术界人士自然也是看不上的。如果高中生都能搞科研了,那么要博士和博士后们干什么?所以,尽管是“近水楼台”,Y同学也没有能够“先得月”, 整个高中没有暑期科研项目,自然也没有什么论文产出和发表。无夏校:美国顶尖私校的学业压力大,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Y同学从9年级起,上课期间每天只有六个小时的睡眠,全靠周末补睡。所以,到了暑假,她需要一个非常放松的假期做调整。弹琴、拉琴、唱歌、看书、刷剧, 每天都极其自律地锻炼身体。所以,根本没有意愿再去参加夏校。无突出活动:Y同学在学校活动是很积极的,除了文艺类活动,还给同学辅导高阶数学物理课。另外,Y同学从小跟着96岁的小提琴老师学琴多年,假期会去老师所在的老人院里献献爱心,老人们也喜欢她年轻有活力。另外,Y同学一直为校报供稿。通常,9年级为校报写作, 10年级成为一个小编辑,11年级就可以去竞争校报领导岗位了。校报重要, 总编一般能去大藤。但是,Y同学说她根本不喜欢为别人改稿,她就喜欢自己写文章。所以整个高中期间无欲无求,不参加领导岗位竞争, 有空有想法了就写稿。虽然编辑的事情,在申请中也有体现,但是终究不是总编,不知道份量如何。无音乐:Y同学天生乐感和节奏不错。五岁不到开始学钢琴, 十岁就以优秀的成绩过了英皇钢琴八级,中间还不顾我们反对,强烈要求学小提琴。在高中前,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一直追随非常不错的音乐老师。到了美国就考进了当地的青少年交响乐团。英皇音乐理论是小朋友人生第一次正式考试 (快乐教育的结果)。但是, Y同学天性自由,不喜欢参加比赛,不以竞争优势为喜。小时候,被我们推出去比赛,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一旦有了话语权后,就拒绝一切比赛。在申请中,也没有做任何音乐相关的作品集。无体育:Y同学虽然在崇尚体育的美国念中学,从小没把体育太当回事。因为家里没人接送。搞体育比搞音乐还要费妈,所以体育方面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学校有啥就玩啥。(说一句题外话:很多人非常迷惑为什么体育特长在美本申请中这么重要。看到同学爸爸的分析,还蛮有道理的。做父母的都是差不多的,不想孩子太辛苦,但是又知道孩子还是要经历磨练才能成长。老美也一样,没有苦吃要用体育来锻炼品质。所以说中国人美国人对于孩子教育的底层逻辑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小学到初中,Y同学都非常喜欢英语和法语。一度以为Y同学可以靠着比较文学专业爬藤。进入高中,Y同学期待着可以上狄更斯,莎士比亚等文学专题课。无奈, 2020年前后,美国BLM 运动轰轰烈烈。(具体BLM是什么,请自行百度)。学校的英文课也有了相当的改革,想上的课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强调政治正确的课。法语课受到的波及相对较小, 最后Y同学把学校提供的所有法语课都上完了。顶尖美高毕竟有其优秀之处。它的分级教育,让学生学什么都是上不封顶,学校的课上完了, 还可以跟着老师做独立研究。但是,因为英文课的影响,Y同学的兴趣在10年级发生了转向。10年级结束,Y同学正式宣布,学理工科!!突然的,文科转理科!好在,我们比较开明,理科就理科吧!但是,到了10年级才决定文转理,对升学的影响是重大的。首先, 对爬藤而言,文科是相对容易点的。其次, 从小没有好好地经过理科训练,不要说和天然学霸,就是和后天学霸也是有差别的。不过,这还没有完,到11年级的暑假, Y同学宣布她要以BM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主要申请专业。因为很多学校没有 BME 的本科专业, 所以她需要主打申请工科Engineering,为将来深造BME打好基础。时间紧迫,我也不必告诉她Engineering可能是所有专业中最难申请的了,哪怕是申请数学物理都会相对容易一些。Y同学9年级就上了大学物理课(因为入门数学考试考得不错,而且她初中觉得物理很有趣,就直接选了物理。美高的理科课程分级是比较严格的)。9年级,因为疫情,课时大量被压缩,还一半以上是网课,几乎全部靠自学。中途文转理极其是痛苦的。到了12年级, Y同学不仅学完了常规高中生的微积分 BC, 而且学完了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 群论等高阶的数学课。对于一个从小没有刷过题,回到美国读初中后才有数学考试的孩子来说, Y同学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才能赶上她同一个数学物理班的同学(这些同学中不少最后拿到了麻省理工的录取)。Y同学确实以惊人的毅力拿到了几乎是满分的GPA。做到这一点也和她的阅读速度有关。相当于大一大二水平的数学物理课,老师上课是高度概括的,以答疑为主。她基本靠自己通读教材(美国的教材是美国教育的精华之一)。物理老师的评语说从教几十年来,她是最会提问的学生, 建议她允许自己留一些问题到大学去解决(当然我家女儿不喜欢这个评语,说自己哪有那么nerdy)。 如果说高中前我对Y同学还有影响, 那么到了高中后,我基本自动放弃话语权了。高中前,和大部分亚洲妈妈一样, 藤校是挂在嘴边的。到了高中后, Y同学直接宣布:“如果在原来的初中,我会以哈佛和耶鲁为目标的,但是现在,我对藤校没有兴趣。” 这是,在顶尖美高太卷的氛围引起的副作用,和结果导向行为彻底分道扬镳。太卷的氛围也让小朋友放弃了自己的特长,寻求其它能让她在高竞争性环境下获得更多能量的活动。搞音乐的娃太多了,Y同学放弃了和那些每个周末往返茱莉亚学习的孩子卷音乐。尽管钢琴和小提琴还继续着,但是不花太多的时间精进了。Y同学分出时间去搞戏剧了。她很喜欢读剧本,享受整个剧组一起排练的过程。每年上演大戏,一个周末可能连演五六场,虽然总是演些小配角,也从不叫苦叫累。卷美国的顶尖美高是很艰难的。学习已然艰苦, 所以我不敢要求什么,只求她情绪稳定。爬藤早就不是日常的主要目标。不抑郁不退学不转学是底线。(未完待续...... 下一篇讲述一下整个申请过程的时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