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马丽,这一次狠狠打了东亚父母的脸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幻想过:有没有一种可能,我爸其实是大富豪,但是为了考验我才让我过苦日子?
有一天他会很认真地跟我说:其实咱家其实是隐形富豪。
简直做梦都会笑醒。
没想到这样的老梗被开心麻花拍成了电影,很多人抱着看爽文的心态走进影院,明明电影很搞笑,但却让人不寒而栗。
Ps.本文有少量剧透,但不影响观影体验,请放心阅读。
点映三天,票房破5亿,正式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破6亿。沈腾马丽再次合体,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
《抓娃娃》曾经还有一个名字叫《接班人计划》,马成钢为了将儿子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故事的大概内容就是,由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和马丽饰演春兰是一对富商夫妇,在有优越的环境中,养出了一个胸无大志、无法继业的大儿子。
大儿子练废了。所以他们做出一个重大的家族选择,为小儿子马继业量身打造一个“贫困家庭”,希望通过“穷养”将儿子培养成才。
富人扮穷人,想想都觉得好笑。
比如企业家来访的时候,马成钢两口子直接拿出了高档咖啡和顶级雪茄来招待;春兰头上绑的破烂钥匙,其实来着巴黎世家;手腕中顶奢名表时不时从袖套中露出来...
妈妈看到儿子遭到校园霸凌,本想出面制止,但却被马成钢用一个爱马仕Kelly橙色荔枝纹挡了回去。
看着巨富夫妇偷感十足的样子,实在是忍俊不禁。
但代入孩子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父母为了让自己吃苦,没苦硬吃,让自己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
从马成钢的角度来看,他并没有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他只不过是想要塑造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虽然是喜剧片,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抓娃娃》透露着一股可怕的“中式恐怖片”的味儿,因为它揭露了东亚家庭教育的四个残酷的真相。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热衷于歌颂苦难,以此来勉励自己和下一代。
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在很多父母看来,吃苦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未来的成功,这种说法倒推也成立,如果你没有成功,说明你吃得苦还不够多。
《抓娃娃》看似在吃苦教育的背后培养出了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实际上这不是因为吃苦成功,而是马成钢赌上了极大的金钱和精力得到的结果。
马继业的教育支持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父母为他构建了另一种意义的乌托邦。那些真正贫困的孩子,其实很早就已经被扼杀了很多可能性。
他们没有足够的教育支持,物质匮乏逼迫他们将很大精力都放在生存上,而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所以最后马继业才会说出那句:家庭这样贫困,却培养出“品学兼优,人人羡慕”的自己,不觉得荒诞吗?
吃苦并不会成功,苦难就是苦难,不仅不会成为人生“资本”,反而会让“匮乏感”伴随孩子的一生,从物质匮乏变成精神匮乏。
为什么最后马继业恢复了富二代的身份,看到空塑料瓶还是忍不住去捡?这就是吃苦教育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记。
很多人认为《抓娃娃》的故事看起来很像《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是1998年上映的一部经典电影,电影的主人公楚门从出生开始就成为了真人秀主角。
他一直生活在摄影棚中构造出来的虚假世界,他的亲人、朋友、同事都是演员,他经历的上学、工作、结婚都是被安排的情节。
在《抓娃娃》中,马成钢为儿子打造了一个穷人生活的场景,孩子从头到尾生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这一骗就是十多年。
街坊邻居是假的,主要起到一个随时随地渗透知识的作用。奶奶去世时,所有人都知道是假的,只有马继业痛哭流涕。
马继业的人生被24小时监控,微表情、日记被仔细分析研究,怀疑有早恋倾向的女同学被安排转学,奶奶葬礼上也植入考清北工商管理系的家族愿望。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走向设计好的人生道路,但是假话终有一天会被戳破。
就好像楚门发现自己的人生是假的一样。直到高考前,马继业发现了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假的,就连爸妈也不知道是不是人设。
对于一个10多岁的孩子来说,发现自己的真实经历居然是精心设计的“人生剧本”,别提有多恐怖了。
虽然和楚门不同,至少马成钢夫妇是真心为孩子好的,是真心想要培养孩子成才的。
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孩子无关,他们自作主张地策划一切,强迫孩子接受他所期待的生活和成长路径,完全没有在乎孩子的内心感受,到头来不过是家长的控制欲罢了。
当马继业发现真相后,马成钢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还冲着儿子说:你以为是我们控制你的人生?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这不就是“我都是为你好”“要不是因为你,我们家也不会那么苦”的东亚特色内疚式教育吗?
传统的以封建孝道构建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似乎一切都为了孩子,赚钱是为了供孩子读书生活,省吃俭用是为了留给孩子去享受。
父母天然地站在道德高位,受到孝道观念影响的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期待,被要求着要做出好好学习、听话、服从管教等回报。
当父母用自己的付出作为筹码来换取孩子的顺从时,他们的角色已然变成了亲密关系里的“操控者”。
内疚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有一种“父母过得不好,都是因为我”的负罪感。让他们认为自己的幸福死对父母苦难的亵渎。
马成钢有自己的体育梦想,但是上清北大学读工商管理是父母的梦想。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的意见总是被奉为不可动摇的真理。
如果孩子有什么别的想法,都会被认为是不走正道。父母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放弃自己的想法,回到父母认为的正轨上。
《抓娃娃》中,儿子被体校总教练相中,父亲表面支持,晚上就偷偷在孩子腿上抹麻药,并且安排“医生”诊断出以后都不能参加跑步的结论。
马继业的体育梦想从此扼杀在摇篮里,只因他的梦想背离了父亲的期望。
电影的最后,马继业复读一年,以705分的成绩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体育大学,圆了自己的体育梦。
但是被扫兴的父母打压中成长的大多数,有多少人能够圆了自己的梦呢?
可以说《抓娃娃》是披着喜剧外衣的恐怖片,完美诠释了东亚特色的中式恐怖。
马成钢是成功的商人,但他依然烦恼于孩子的教育。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如此富有的家庭必然会将孩子送进国际学校、送出国留学。
但马成钢却选择了一条极端的精英教育之路,费劲心力去为孩子打造一个魔幻的“楚门世界”。
用苦难教育来磨练孩子,用内疚式教育绑架孩子,几乎集齐了家庭教育的所有雷点。
《抓娃娃》从名字上看就觉得很惊悚,仔细看发现是喜剧片,但再细琢磨,发现它到底还是个惊悚片。
但比这个故事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彩蛋中,马成钢夫妇还想练小号。
他们从未没觉得自己做错了,只是认为自己失败了。
—电商好物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