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当代文学史泰斗洪子诚教授的“文学第一堂课”
从1961年留校担任汉语教研室的写作课教员起,到1977年转入新成立的当代文学教研室,再到退休,洪子诚教授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把相当多的精力花在承担繁重的基础性教学任务,直到2002年退休前的两年还给本科生上课。他从不认为给低年级上基础课对成名教授是“丢份”,在《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一书中,洪子诚教授写道:“面前这些专注的听讲者,他们花许多时间听‘当代文学史’的枯燥问题,是不是值得?去读一本有趣的书,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坐在未名湖边发呆,是不是更好?……我首先要感谢这些在选择上出了差错的听讲者。”
《北大洪子诚讲中国当代文学》已正式上线,
(以下为洪子诚教授自述,整理自课程采访和《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洪子诚先生访谈录》)
在课堂讲授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80年代当代文学史课讲稿
1987年博士论文答辩,前排左起为王瑶、吕德生、吴组缃、乐黛云后排左起为樊骏、商金林、钱中文、孙玉石、温儒敏
在上学之前,我们就知道北大有很多出色的学者,他们是我们仰慕的对象,所以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胆子小,所以我除了听他们的课、读有名教授的书之外,我个人和他们接触很少。怎么说呢?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是我有“社恐症”。我其实带过一些朋友,包括一些认识的人去拜访过北大很多著名的教授,包括吴组缃先生、林庚先生、王瑶先生,但我从来没有独自去上门拜访这些老师,这是我现在回想起来不足的地方,使得我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
2021年与北大学人聚会合影留念
我跟同时代的一些教现当代文学的老师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我前几年曾经写的一篇很长的文章,叫《纪念他们的步履》。我写的几个人物跟我同是30年代出生的一些老师,包括1931年出生的乐黛云老师,1932年的谢冕先生,另外一位老师是出生于1935年的孙玉石老师,还有大家很熟悉的钱理群老师。
骆一禾(1961—1989),1961年2月6日生于北京。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后到《十月》杂志社工作,并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5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已出版作品有长诗《世界的血》、《海子、骆一禾作品集》、《骆一禾诗全编》《骆一禾情书》等。
比如前几年刚去世的胡续冬,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一个散文家,一个翻译家。
还有很多学生对我的成长、后来的研究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著
正在为这件事发愁的时候,有一次碰到钱理群老师。他问,“你们的文学史怎么样?”,我说“我们现在走投无路,不知道怎么办,连提纲都无法统一”。钱理群老师当时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你为什么不自己做呢?你自己写一部好了。”那么,我才动了自己写一部的念头。不过做这个决定的当时,有点忐忑不安。编写中,因为过去参加写文学史已经许多次,也没有太新鲜的感觉,只是没有估计有那样的难度和工作量。对“十七年”和“文革”我比较熟悉,所以写起来还不是特别难,也有了“概说”的基础。
1999年9月,《中国当代文学史》座谈会
2000年9月,洪子诚教授在莫斯科市郊作家村帕斯捷尔纳克故居
我在60年代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舞台姐妹》。作品里面一个人物讲过这样的话,“我们一辈子要认认真真做事,明明白白做人”。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关于明明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是一个底线,也是一个很高的高度。
《洪子诚讲中国当代文学》
这个课我做了比较认真的准备,阅读了许多材料,从过去多年的讲稿里摘取了一部分内容,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总的来说跟我过去的讲稿基本上是不同的,是重新设计了一下题目的。课程一共十六讲,每讲有半个小时时间,半个小时时间对比较复杂问题很难展开,所以我选择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这样一个段落。另外过去讲当代文学史的时候,会涉及到香港或者台湾的一些作品,这部分我在这次都删去了。台港的文学是不包括在内,虽然它们也是当代文学的一部分。
在选择题目方面我主要是这样几个原则,一是我不太喜欢重复大家都已经讲过很多的话,我会回避这些题目。另外,我希望能够突出当代文学史跟现代文学史不同的一些点,我知道50年代之后的当代文学跟现代文学史有些共同性的地方,比如说都要处理作家作品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或者是文学史的基本的环节、基本的中心,但是现代文学跟当代文学又有很多的变化,我想着重处理这些变化,希望能够掌握或者了解当代文学的人,能够得到一个概括性的通道,知道怎么进入当代文学这样一个板块。这些不同的地方表现在文体的性质、文学不同的形态,包括作家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以及包括体制方面的问题。这都是有些现代文学所没有的。
关于题材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现代小说有农村、乡土小说的题材,但是在当代小说,“乡土文学”这个题材的概念就很难成立。它为什么变成农村题材,它主要写农村生活的哪些方面,这是进入当代要关注的问题。甚至包括为什么军事题材成为一个重要题材,历史题材为什么成为一个当代文学的题材,这都是当代特殊的问题。其他还有很多,包括通俗小说的问题和现代的关系怎么处理,作家生活方式的问题等等。所以我希望通过介绍这些不同点,并且用一些作品串联起来,从而指导大家对当代文学的特征能够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大概是这样的考虑。
学习建议
我希望有致力于学习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同学,能够更多地阅读一些作品,特别是重要的作品文本。这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否则我们学习当代文学史,我们只剩下一些知识、一些概念,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作家作品入手,不要光学一些空洞或者抽象的知识,要认真地细读一些重要的作品。
同时,希望同学们在收看课程时能够提出问题,在评论区形成积极主动的探讨氛围,这是我非常期待的,谢谢!
中国当代文学史泰斗洪子诚教授为青年带来的“文学第一堂课”——《北大洪子诚讲中国当代文学》正式上线!课程一共有十六讲(包含一讲结语),主要围绕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段落,聚焦中国大陆的文学发展情况,立体呈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思潮变迁轨迹。
欢迎你来到,洪子诚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课堂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